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之再战风云 > 五十三章 探望舅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伯与袁涛商量半天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没解决此事,只好约定明天向族里的长者咨询一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袁涛与母亲、徐凌芸告别大伯一家,回到自家老宅,其实袁涛家老宅与大伯家是前后院,在后面就是小叔一家的老宅,父亲兄弟三人房子都建在了一起,平时也可以互相照应。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袁涛打发司机开车离开,然后和母亲以及徐凌芸一起来到大伯家,大伯一家已经用过早餐,只等袁涛一家一起上坟,何红英提前准备了香火和纸钱,带着贡品,与大伯母、小婶、以及徐凌芸直接奔祖坟而去。

到了祖坟,几人先是在各个先人坟前摆上贡品,点燃香火,然后又挨个点上纸钱,带着徐凌芸在祖先墓前,低声祷告,最后等香火着完,才带着徐凌芸给祖先跪下磕头,算是正是得到祖先认可,获得袁家祖宗保佑。

等大伯母带着母亲几人走后,袁涛才在大伯、以及堂哥、堂弟等人的陪同下,在爷爷奶奶的坟前焚香烧纸,祷告一番,算是请求老人家原谅,子孙不孝未能及时侍奉跟前。

因为还要修坟,所以今天只是简单祭拜一番,等过几天还要祭奠一场。

回到家里,大伯请来了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他们帮忙拿主意,看看父亲在外的亡灵该如何安置。

几人都是袁家族里辈分和年龄最高的几人,经历了从满清灭亡到民国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知道袁涛父亲葬身异国他乡,也是暗自唏嘘,最终几人决定给袁涛的父亲用他使用过的旧衣物,立一座衣冠冢,使之享受后人的香火。

第二天袁涛和母亲何红英以及徐凌芸几人,前往姥爷家所在的何李庄,何李庄距离袁家庄只有三里多地,所以三人直接步行前往,到了何李庄村边时,大舅已经在村口迎接了,几人随大舅回到家中,大舅安排大表哥的孩子去通知二舅与小舅,就说姑奶奶来了。

袁涛的姥姥和姥爷早已经去世,姥爷是在闹鬼子时,被鬼子害死的,一同被害的还有同村的七八人,听母亲说当时鬼子包围了何李庄,抓到了几个游击队员,搬出铡刀要铡死几人,强迫姥爷举铡刀,姥爷不敢就被鬼子塞到铡刀下面和游击队员,被一起铡死了。

姥姥活到了解放后,后来生病死的,死的时候袁涛已经记事,还参加了葬礼。

袁涛母亲兄弟姊妹六人,大舅何国元今年52岁,下面有两子一女,分别是大表哥何文东今年32岁,已婚有两个儿子;二表哥何文锁,今年27岁,已婚有一子一女;表姐何丽丽,今年29岁,已经出嫁,有3个女儿。二舅何国志,今年48岁下面只有一个儿子,叫何文兴,今年27岁,有一子两女;大姨何红霞今年47岁,嫁到了外地;二姨没有长大,所以母亲一般来说排行老四,小舅今年37岁,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弟何文水,今年只有9岁。

袁涛因为小的时候经常躲在姥姥家,所以跟几个舅舅以及表哥们关系一直不错,他结婚时已经和大表哥以及二表哥打过照面,所以这次见面也没有什么陌生感,反倒是几个表侄,初次详见有些放不开,直到母亲拿出一大把奶糖,分给几人,几个小家伙喊了声:“谢谢姑奶奶”就撒腿跑了。

袁涛和何红英这次过来给每个舅舅家都带了不少的礼品,除了一些零食小吃外,还给每家都带了一些布匹和袁涛退伍时带回的旧军装,这几年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不要说农村就是城市也很难得分配到几尺布票,大家都好几年没有添置新衣了,身上的衣服已经是补了又补。

另外袁涛还每家给准备了100块钱的心意,要知道现在在农村,一户庄稼人家,一年到头也未必能分到100元钱的分红,遇到去年那种年头搞不好还要欠生产队的工分。

几个舅舅知道袁涛现在发达了,稍微客气了一下,也就收下了袁涛的心意。几人看天色已经中午,就喊来自家婆娘安排中午饭,到了中午时,除了几个舅舅和表哥相陪,其他人员都被打发回家吃中午饭了,袁涛看了下桌上的饭菜,知道这时期各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几个舅舅安排这桌饭菜,怕是清空了几家的老底了。

大舅从躺柜上拿出上次去京城时,秦守业送的两瓶茅台,准备打开,袁涛一看,急忙拦下大舅的动作,笑着道:“大舅,咱还是喝当地的酒吧,这东西我要是想喝的话,回去找我爸要就好了。”

说着,袁涛把酒夺过,重又放回躺柜之上。

大舅无奈,只得喊大表哥拿出当地产的铁狮子白酒,给大家倒上,袁涛一边陪几舅舅饮酒,一边和几个表哥闲聊,当问到今年地里收成时,二舅那黝黑的面孔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笑着说:“今年的地里庄稼长势不错,是近几年难得的的丰收年,今年年底可以吃顿白面饺子喽”

袁涛听了二舅的话,心里有些酸楚,多么朴实的话语呀,一年到头辛苦受累,只为春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就是这么丁点的愿望,有时候还达不到。

袁涛暗暗决定,一定要为老家的人们做点什么,随后的交谈中,袁涛有意多问了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事情,几个舅舅看他愿意了解农业生产,也不隐瞒基本上有什么就都说了。

原来这时期的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施肥也全都是农家肥,为了多给庄稼积肥,人们想发设法,除了传统的人以及牲畜沤肥外,还深挖河泥、塘泥、甚至连炕坯都做成肥料,灶底灰、还有树叶都是肥料的来源。但是这些农家肥的肥力有限,往往数千斤还不抵几十公斤的化肥。

而这时期中国的化肥工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就是到了千禧年,中国的化肥依旧是供不应求,就在今年中央在冀省投建了一个大型的化肥厂,年产可达12.5万吨,但对于广大农民的需求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