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掀宋 > 第47章 工部侍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8章 工部侍郎

赵存诚立在旁边战战兢兢,他以为他爹这一去,等到回来也猴年马月了。没想到回来的这么快。

“父亲。此事皆是我这个做长兄的不是,和思诚明诚二人没有关系。若是我能及时阻止三哥儿分家私,今日一定不会有这些麻烦事。”

“这事是德甫提的?”

“正是。皆因为他想弃官经商,又有着外翁立下的明证,所以就把外翁手里的田产、铺子、家当该拿的都拿走了。”

大半夜的,池塘里蛙声一片。对于赵挺之来说,这个时候这些青蛙叫声和蝉鸣无疑是十分聒噪。

赵挺之捋须,颀长的身形在烛光下于走廊里照射出一道黑影,一直拉到走廊尽头。

赵府本来节俭,家里一旦到了天色黑了,最多在厅堂掌灯两台,其他的那些走廊里的该灭的都给灭了。

结果这次回来,满院子都点着蜡烛。

郭氏忽地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赵挺之身后,“相公,这都是平日里对孩子们太过严苛了。”

赵挺之闻言,惊讶地瞪起一只眼睛,“这也叫严苛?罢了,罢了,老夫现在已经儒佛道三家兼修,你们自己不愿意节俭,将子孙后辈的福分都给吃空了,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夫管不了了。”

赵挺之说罢,摇着衣袖离去。

赵存诚本来在后等着他父亲痛斥一番,没想到父亲居然撒手不管了。

“母亲,父亲这是……”

“从入仕以来,从未降过职位、一路平步青云做了少师,突然遭了打击,自然会这样。不着急,等过了这几天,一切又会恢复如初。”

赵随安回来了,对着赵明诚眼泪鼻涕一把抓,手里还抓着东京的糍粑糕,不住地塞着。

“好吃,太好吃了。”

赵明诚头大,本来叫赵随安过去是代替他给他老子送终的,没想到人又回来了。

“你去了之后,应该没对爹说不该说的话吧?”

随安摇头,“我去了之后,相公就迷上了佛经,手不释卷,夜夜研读。若说之前学理学的时候,平日里是对自己约束极严;学道家又是平日里信奉卑顺之道;这一回学佛学,比之前都要严重。”

“已经达到了饭疏食饮水也不觉得难吃的地步。隔三差五去寺庙里和罗汉们谈经论道。根本没有被贬黜的意思。”

赵明诚笑道,“爹这是自己把自己给解脱了,这倒也挺好的。只是这一回回来,汴京城可是凶险万分啊。”

随安一怔,“对官人最好的章相公,如今已经成了肃忠公。世人世事,真是变化的快。”

赵明诚也不言语。

随安左右瞧了一圈,独独不见那个李邦彦。

“那个伶人去哪里了?”

“我让他去给我找工匠、找作坊手艺人入京。”

“就他?看着就一点苦也不能吃的人。”

“他不能吃苦,可是他父亲能吃苦。而且他父亲本身就是手艺人,是银匠。他们父子两个一同去给我办差了。”赵明诚语气很平静,丝毫不害怕他卷着钱就再也不回来了。

随安一颗心踏在地上。

“你来回一趟,也受苦了。明日休息一天,后日就过来跟着我入军器监,我要让你做我的从事,日后我不在军器监,你给我看着里头的情况。”

“官人又回军器监,真是可喜可贺。”随安随手作揖。

“肃忠公下世,官家病笃,今年又是大宋的多事之秋。如今的汴京城里,可是一团浑水。”

“汴京不一直都是一团浑水吗。来之前我还为此犹豫了一会儿呢,滁州虽然小地方,可是民风淳朴,住着日子反而舒心。”

赵随安吃着吃着,已经躺在了地上。

“其实我最佩服的人,除了始皇帝,还有一个人。他正是始皇帝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人,韩国五代丞相之后张良。《史记》记载张良博浪沙刺秦,可始皇帝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当然,他最厉害的一点是有一个好的结局,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希望我也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赵明诚望月感慨一句。

随安却道,“官人恁得忧心这个?我们大宋是读书人的时代,没有战国那般打打杀杀,官人怎么半年不见,不如过往潇洒了。”

“不出半年,你就知道了。”

就在这番话说完不出十天,赵似恢复了朝会,赵挺之以少师身份重回朝堂,是如今大宋活着的人中地位最二的。

赵似顺理成章将大锅推给了赵挺之,命其和群臣商议,要他将熙宁变法至今所有的人、事、条目都梳理一遍,并且责命他将一直以来群臣争论不休的事情做个论断,大宋到底是坚持变法、抵御外侮,还是要求和维稳。

这口天大的锅砸向赵挺之的时候,他当即就觉得眼前一黑。

穿着紫色的朝服,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结果头顶上顶着牵连着数万万人性命的黑锅。

随后,赵似破天荒地又接连提拔了赵明诚为工部侍郎。一跃成为工部尚书的副手,赵明诚自然是成了满朝文武眼红的对象。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以赵明诚的资历,如今做一个国家部门的副手是年轻了些,可是他的父亲是少师,仅仅靠这一点就足够了。

和过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赵明诚不仅仅升官了,还有了上朝议事的权力。他可以像章惇、赵挺之、张商英等人从国家最上层来俯察大宋的情况。

随手拿出工部后堂书架上装订好的薄子,上面记载的是全天下各个地方的城郭、宫室、车船、器械、符印、钱币、山泽、园林、河渠所有细则。

如今坐镇工部的,却是上官均。

上官均,字彦衡,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上官凝次子。神宗熙宁三年中进士,与叶祖洽同榜。

当初他应试时,吕大临、苏轼都评定第一名,因为他写的策论诋毁王安石变法,被主考吕惠卿改为第二,而把叶祖洽列为第一。

似乎从一开始,所谓的策论就是为了选出符合自己党派利益的新人,加固权力集体。

上官均最初被授承务郎大理评事,朝中一些大臣认为他“经学通明”推荐他,被授以国子监直讲,后升监察御史里行,以论蔡确用刑狱峻刻,为确所嫉恨,降为光泽知县。

在任中,禁淫巫,刨义、社仓,政绩卓着。元佑元年,上官均再任监察御史,当时有人用诗赋考试士子,罢黜经义。上官均力争仍以经义为主。并力主裁减冗官,广开言路,反对青苗法,时论评为敢言。

后来西夏进逼兰州,建议朝廷治兵积粮,力图固守,既保兰州又固熙河防守。累官侍御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给事中、朝议大夫,进爵历阳县开国男。上官均任朝廷谏官时,先后参罢首辅大吏蔡确、张璪、苏辙等人。

赵明诚本来就倾慕上官均的为人,如今又到了他的手下,那自然是有意效仿。

可是上官均却非常不喜欢赵明诚。

拜见当日,上官均戴着他的长翅帽,肩膀却微微歪着,不是那种对赵明诚不甚看重的歪着,而是见了他忍不住气得发抖。

“我听如今的太学生们说,你倡导天下的年轻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想着去向内反省自身,而是去埋怨他人。”

“话是我说的。而且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我若是记得不错,这还是去年的事情。”

上官均闻罢,捋捋胡须,“你可知你这样是在犯极大的过错?身为朝臣,不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口无遮拦,不读四书五经,不习理学,不敬爱师长,你觉得你这样的人适合做父母官吗?”

“我只是给当今的读书人指一条明路罢了。读书人学习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昧的让他们读书学习,让他们反求诸己,就是在压迫他们,在欺骗他们。我大宋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年人数都比过往高,可是落第的人数却占十分之九。”

“这么多的读书人,他们不学种地、不学做工,眼巴巴只等着科考。可是科考能让通过的只有极少数人。但是朝廷还是有意吸引他们继续读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乖乖听话。”

“如果明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眼睁睁看着他们去做根本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这样也叫父母官的话,恐怕我大宋没有人可以称得上父母官二字。”

上官均捋捋胡须,他有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慷慨激越所打动,可是他却也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从骨子里带出来的对当朝的不满。

本来平日里听听赵明诚这个后生的荒唐事情也只当茶余饭后的闲谈,甚至于上官均本人很多时候根本不想理会赵明诚。

但是当初章惇在世时,自己不仅仅受过他的提拔和引荐,最重要的是章惇还为他单独向他们这些老臣引荐过他。

上官均没有忘记,当初他们在章惇的书房里见过。

当时赵明诚表现得有多谦谦君子,温顺如玉,像是一柄利器赢得众人的喜爱;如今赵明诚的表现就有多让人厌恶,

他多次表现得的举动,都有想要让大宋重新来过的意思。

以如今大宋的情况,大宋根本经不起赵明诚这样的人折腾。

是以如今上官均跟着吕惠卿在一块,他们想要阻止张商英、赵明诚等人的自杀式变法,以此保全大宋朝。

这种忠臣和忠臣之间的矛盾,在外人看来却像是忠臣和奸臣之间的对抗。

上官均忠于皇帝,赵明诚等人想要保障百姓的利益。

当二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上官均等人选择了顺从皇帝,维护皇帝的利益;而当皇帝的作为有损国家百姓时,苏辙、章惇等人宁可驳斥皇帝、也一定会阻止皇帝的作为。

章惇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他一开始反感苏辙为宰辅时大权独揽的种种作为,等到他上台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也不得已走上了这一条相同的道路。

也不知道黄泉路上二人相会,又是何种情形?

上官均希望赵明诚可以老实点。

“听听你自己说的话。为了不欺骗百姓,所以就让他们不去读书,这不同样等同于断人财路吗?”

“可是如今已经有人因为读书太多却无法谋生、更有人因为考取不了功名而自杀。这样的社会怪象频频发生,读书人大都困顿失意,穷困潦倒却无出头之路。”

“而在这个时候,所谓的父母官却还在倡导理学,让读书人靠着内求诸己的法子来摆脱困境。”

“读书人想要的不过是一条出路,可是理学却指了一条死路。”

上官均则怒道,“赵明诚,往常我们都觉得你比你的父亲也就是如今的少师要强上许多。可是如今看来,你十倍不如乃父。我不知道经史子集你都会哪几样,可是这理学精要你是不懂的。”

“也难怪你劝读书人不要再读书了,你居然对读书抱着这种功利的态度。很难想象,你居然是一个十七岁就高中进士还是位列前十的人。你这般反对科考、反对读书,听起来怨恨很大,可是你从来没有寒窗苦读的煎熬。”

“我告诉你,我苦读二十余载,和你父亲一般。也是苦读书出身,可是这些经历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宝贵的财富。求学求官本就坎坷崎岖,你怎么可以劝当代读书人放弃读书呢。难道得不到功名利禄,读来的书对他们就一点用都没有吗?”

赵明诚则道,“如果读书为的是吃饭,可是到最后读书读到饿死,这样的话还读什么书,做什么学问。说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这恰恰是因为当代的我们没有过往那样的时机和环境,可以轻松就获得温饱,所以今人人人都挤破头去科考,去读书,其实为的只是吃饱饭。大家连饭都吃不上,谈什么情操。”

上官均愣住了。他又不是愣头青,赵明诚只要和他讲道理。他肯定愿意接纳,更何况还有章惇的那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