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兴献俘
此前蓟县数千首级垒成的京观,已经使幽州盗匪绝迹,如今俘斩八万余人的消息更为轰动。
六州百姓可不管崔澈是联合了东突厥、库莫奚,集三家之力才取得弱落水大捷,他们只知道如今的幽州总管,便是自己的保护神,有崔澈坐镇,再也无需担忧突厥侵扰。
安宁,是边疆百姓一直以来的诉求。
就连范阳卢氏的一众族老,都打算等崔澈归来之日,往蓟县拜谒。
敬重,要靠能力赢得。
而消息传到定州,安平县的崔氏族人更是与有荣焉,无论是第三房,还是其余各房,外出访友总要向他们夸耀起弱落水之战。
博陵崔氏不缺军中将领,如邺城之战取得尉迟迥首级的崔弘度、崔弘升兄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崔澈取得的辉煌战果相比较。
弱落水大捷,无论其规模、战果甚至影响,毫无疑问都足以名垂青史,而谋划这场大战,担任隋军一方主帅的崔澈,却才十八岁。
正如当日李纲所言,世人都将他视作大隋的冠军侯。
押解俘虏前方关中的队伍每过一地,都要引得当地百姓蜂拥围观,崔澈之名也终于响彻华夏。
长孙晟并没有耐心与俘虏们一道缓慢上路,他带了阿波可汗大逻便快马赶回关中。
杨坚获知弱落水之战的战果,得知五万余俘虏尚在途中,对崔澈这一做法,嘴上说着多此一举,不如就地与东突厥、库莫奚瓜分。
心底却欢喜得很,命长孙晟莫要急着进城,到时候要举办盛大的献俘仪式,要让全城百姓围观西突厥可汗与五万余俘虏的狼狈模样,展示他大隋天子的威仪。
崔澈给他长了脸面,杨坚对其更是喜爱,甚至爱屋及乌,崔澈之子菩萨奴与杨广之子杨昭玩耍时,被杨昭那个小大人给训斥了。
作为崔季舒的曾孙,菩萨奴哪能惯着他,一拳打得杨昭乌眼青。
杨丽华得知此事,赶紧带了菩萨奴像杨坚请罪,杨坚甚至不以为意地笑道:
“其父曾殴伤广儿,菩萨奴又向昭儿挥拳,这便是世交了。”
惊得一旁的杨昭目瞪口呆,原来世交还有这么一层含义,不过父亲曾被姑父殴打,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就连独孤伽罗都没有把外孙与孙儿打架之事放在心上,反而是夸赞杨丽华好眼光,挑选了崔澈这么一个好夫婿。
虽说是杨坚赐婚,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杨丽华自己择婿。
由于萧玚要为父守丧三年,依旧寡居在家的杨阿五听说崔澈如今的风光,心里五味杂陈: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来的...与他见面也好,父母许婚也好,还是应下这门亲事也好。’
看着姐妹们偶尔相聚,三位姐姐提起大姐夫时,大姐不经意间扬起的嘴角,那幸福得意的模样,杨阿五的心里也就更难受了。
曾经勉强能看得进眼的萧玚,把他往心底与姐夫崔澈一比较,却无论如何也不想嫁了。
杨丽华虽然为崔澈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却也为他远征都斤山而担忧不已,茫茫漠北,渺无音讯,又怎能让她放得下心。
忧心忡忡的不只是杨丽华,东宫众人也为崔澈忧愁不已。
他们不是没想过拉拢崔澈,但崔澈与杨广自小友善,此前杨勇出镇洛阳,崔澈回京述职,归途中甚至特意避开了洛阳,摆明了就是对太子敬而远之。
但杨勇这群人终究不是杨广、杨素,也不是没有人想趁机进谗言,但是杨勇最重要的支持者高颎却反对这种做法。
高颎为大隋可谓呕心沥血,他公私分明,知道在北守南攻的大背景下,威名远扬的崔澈镇守北疆的重要性。
其次,也是明白有杨丽华在,东宫很难扳倒崔澈。
皇后独孤伽罗对东宫的厌恶日渐显露,东宫一旦向崔澈发难,有独孤伽罗与杨丽华母女护着,不仅伤不到崔澈分毫,反而自己还得遭殃。
高颎本就是独孤氏的家臣,跟随其父改姓独孤氏,曾名独孤颎,又侍奉杨坚多年,当然清楚他们夫妻、父女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在独孤伽罗死后,杨坚也只能听得进杨丽华这个长女的劝慰。
开皇七年(587年)十月二十三日,关中大雪纷飞,然而寒冷的气候却不能使大兴百姓的热情降低分毫。
他们纷纷围观这场盛大的献俘仪式,西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与被俘的五万余突厥将士被押解入京。
大兴百姓何时见过这般规模的献俘,在百姓们的呼唤声中,阿波可汗大逻便以及西突厥许多重臣被送往太庙,告祭大隋太祖,武元皇帝杨忠。
而四夷之宾,也被杨坚邀来观礼。
杨坚不只在外夷、百姓面前大出风头,更得以在亡父庙庭夸功。
事后已经在计划着要为崔澈授上柱国,封国公了,只等他从都斤山凯旋。
杨坚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对崔澈远征都斤山抱有这么大的信心,或许是崔澈这么多年来,就从未让他失望过,大小事情都办得妥妥帖帖。
阿波可汗大逻便作为俘虏,却没有遭受太多屈辱。
随行的东突厥使者请求杨坚杀死大逻便,但杨坚另有打算,他召集重臣商议如何处置大逻便。
乐安公元谐认为应该将其处死,但长孙晟却持反对意见。
长孙晟认为阿波可汗大逻便的罪恶是突厥之间兄弟攻杀,并非有负隋朝,不如赦免大逻便,归还应属于隋朝的西突厥俘虏,保存其国。
同时也告知杨坚,崔澈临行前,也赞同此议,他之所以出塞,不过是避免东突厥与库莫奚独占西突厥妇孺,借此坐大。
而高颎的附议也让杨坚下定决心,礼待阿波可汗大逻便,等崔澈回师,便赠予他俘虏、妇孺,以牵制东突厥,让突厥继续沉浸在内耗之中。
杨坚比谁都清楚,今日无比驯服的东突厥莫何可汗处罗侯,往后可不会继续这般乖巧。
不出意外,西征之后,遭遇灭顶之灾的西突厥就将成为家犬,而重新壮大的东突厥或许就会展露狼性。
但历史从不缺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