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210章 江南叛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1章 江南叛乱

李德林在朝为官十四年,最终落寞离开大兴,前往怀州任职,无一人相送。

其子李百药也辞去东宫官职,回去安平县老家隐居,以避灾祸。

随着李德林被贬,关东士人之望,也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崔澈头上。

毕竟崔澈的官职最高,爵位最贵,出身也是一等一的显赫。

崔澈清楚李德林为何会受到朝臣们的排挤、打压。

他们这些人,祖上要么是跟随贺拔岳入关,要么是辅佐宇文泰对抗高欢,你李德林是何出身,既非关陇勋贵,又不是五姓七族,也配骑在众人头上当宰相?

莫非你也娶了公主!

与此同时,赵文派来的信使已经快马来到燕国府,告知崔澈,宇文芳与穆邪利相继诞下一女。

得知她们母女平安,崔澈也松了口气,赶忙向祖母、姑母报喜,却是宣称穆邪利得了一对双胞胎。

封老夫人与崔昭容开心是开心,却也不免有些遗憾,要生的是男婴双胞胎,那该有多好。

一来崔季舒这一脉,也确实人丁单薄。

其次,作为古人,难免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杨丽华对此倒是不怎么在意,无论是男是女,都威胁不到她的亲儿子,她也乐于展现嫡母的大度。

想当初,她甚至还把周静帝宇文阐真的看做了自己儿子,多番维护,不惜与父亲闹翻。

也许杨坚夫妇就是爱她的质朴纯真。

崔澈没有急着给两个女儿起名,将来侍妾与外室们来了大兴,等见到女儿再来想名字,也不迟。

赵文、李青牢记崔澈的叮嘱,先让宇文芳、穆邪利坐了月子再启程。

五月初九,杨坚有感于将士们居无定所,于是下诏,自今以后,凡是军人,都隶属各州县,垦田种地,户籍及赋税管理与普通百姓完全相同。

同时废除崤山以东、黄河以南等地新建立的军府。

六月初五,又下诏,年满五十以上者,免除徭役,改为收庸代役,也就是收取实物,代替服役。

而随着李德林被贬,朝廷又有重大的人事变更,主持门下省才一年的纳言杨素进位内史令。

由于虞庆则已经改任右武侯大将军,三省之一的内史省,也就是后世的中书省,由杨素独掌。

当天,一众朝官来到杨素府上祝贺,崔澈也在其中。

满朝文武都知道崔澈与杨素关系好,但也没人知晓二人早已结下暗盟,守望相助,约定共同辅佐杨广争夺储位。

毕竟崔澈、杨素二人都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崔澈与苏威同样是密友,与吏部尚书牛弘也常有往来。

杨素就更不用说了,当初李百药与其妾偷情,杨素都能赠钱数十万,成全二人的好事,更向朝廷举荐李百药为官。

这份气度,就连崔澈也是服气的,谁又不想与杨素交上朋友。

杨坚连发两道诏令,宽抚军民,自以为江山稳固,而南方旧陈之地,却是暗流汹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江南便有一则离谱的流言,在各地传扬,声称朝廷要将江南之民,迁入关中。

也不怪民众多想,当初杨坚在平定尉迟迥后,还曾经打算迁徙部分关东之人,充实北疆,要不是杨勇、杨广兄弟二人难得的齐心劝阻,说不定还真就成行了。

这条流言的源头已经难以分辨,但它的扩散与传播,少不了野心勃勃之人的推波助澜。

一时间,江南舆论哗然,士民们对隋朝的憎恶更上一层。

此时的南陈旧地,就好像坐在一个火药桶上,就等着有人点起第一颗火星。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杨坚在南郊祭祀,向天地祈福。

这场祭祀很快就有了反馈,当月,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等人相继举兵,自称天子,署置百官。

乐安蔡道人、蒋山人李忮、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人也自号大都督。

他们攻陷州县,杀戮官吏,江南百姓云集响应,一时间南陈旧地,尽皆反叛,义军多则数万人,少则数千人,互相声援。

但凡是被俘获的隋朝官员,或被当众剖腹抽肠,或被民众分食其肉,江南并无饥荒,民众却食人肉,一如当年祸乱江南之地的侯景昔日惨状。

愤怒的百姓们总会在官员们临死前,厉声咒骂:

“看你还能怎么逼迫我们背诵《五教》!”

受任扬州总管,都督四十四州的秦王杨俊眼见江南皆反,也不敢向朝廷隐瞒,赶忙派遣使者往大兴求援。

虽说这场叛乱的根源在于朝廷施政不当,强制灌输《五教》,以实现思想统一,最终引起众怒。

但杨俊作为扬州总管,显然难辞其咎,至少一个失察的罪责是免不了的。

派走了使者,杨俊坐在总管府中长吁短叹,这扬州,只怕是待不久了。

使者快马加鞭赶到大兴,已经是年底,正值百官在准备将要到来的元会。

得知消息,杨坚大惊失色,使者一句江南皆反,着实让他不能等闲视之。

杨坚赶忙唤来一众亲信,有左右仆射高颎、苏威,内史令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兵部尚书崔澈等人。

众人听说消息,无不惊愕,就连崔澈,也不例外,他演得惟妙惟肖,旁人根本看不出他对江南的叛乱早有预料。

杨坚问计于众人,崔澈最先出列道:

“江南局势严峻,秦王处置失当,臣以为可使晋王移镇扬州,为行军元帅。”

对于崇尚佛法,不愿杀生的秦王杨俊,崔澈算是怕了他。

真要让杨俊领军平叛,只怕有生之年,都不能渡过长江。

杨坚闻言颔首,杨俊在平陈时的作为,杨坚也有所耳闻,起初以为他是谦虚,后来听说了大臣奏报,才知道杨俊竟然是惧战,属实是过于离谱。

群臣也纷纷附和崔澈的提议,就连高颎也不曾反对。

太子杨勇身为储君,自然是不方便出镇扬州,晋王杨广贤名远播,亲王之中,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

高颎这人,在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上,从来都是秉持着一颗公心,没有门户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