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雍凉风云 > 第七十四章 咸阳陵邑、袁氏女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十四章 咸阳陵邑、袁氏女郎

渭桥北岸,沿河百十步的草甸里,隐藏着简易的羊皮帐子,吕隆弯身钻出内低外高的三角形开口,借微亮的天光,为小腿系上行缠,晨间的阵阵凉气袭来,令人禁不住打个寒颤。

再有一个多月,在初冬第一场雪降下之前,这里就会因为附近聚落人口的樵采,变成光秃秃的一片荒滩,直到第二年入夏,重又积水长草。

这是中兵诸营少年郎卫参加会操的第六日,长安方面收到军中信使及都水台连续告警后,作为回应,遣散骑王皮为使者,于昨日午后入营,传令两千郎卫取消演练,戒严渭桥及周边渡口,隔绝两岸,相机配合其斡旋以阻止私斗。

作为前部斥候,吕隆昨天日暮前就来到北岸观测,在他两翼的方位,还有其他的斥候队伍相互联络策应,此时他正要去与值夜的同伴换岗,并与本队其他人继续前出侦查。

此时秋分已过,已经卯时末,天色才慢慢亮起来。

吕隆与值哨的同伴对接后,先一起去到河边,一人汲水一人警戒,然后拆除帐子收拾行囊,随后两人赶往北面约六、七十步的另一处临时哨点,与所属小队的另外三人会合。

接着轮流饮马,直至正午前,所有撒出的斥候队伍,将按照事先部署,每日持续向北岸和上、下游,进行徒步侦查,以获取渭城以南诸聚落有无异动的初步情报,日落前派骑哨回报渭桥南岸,定期轮换,直至长安传令撤军。

打离开渭桥南岸军营后,吕隆在内的所有斥候露宿时都没再生火,进食也都是干粮,由于是在境内的小规模调动,种类还算丰富,主要有三样,烘烤极干燥的咸味胡饼,梨子大小的干酪,再就是晾晒制成的苹婆干。

从丝路东来的西域商队行经姑臧之后,下一个目的地,就是经陇关道前往大都市长安,跨越数千里之遥,无非是利益使然。

前凉、代国分别控制着绿洲商路和草原商路,却遭前秦在一年之内接连兼并,展现的实力让西域诸国震动,可天高皇帝远,之后几年中一直在观望,战火平息后往来东西的商队却是连绵不绝。

无论胡、汉商队,因为大量的马、驼,都习惯趁着晨间的凉爽赶路,正应了那句无利不起早,天色刚一放亮,渭水两岸沿河的道路上就传来叮叮咚咚的驼铃声。

淝水之战同年年初,苻坚命吕光征讨西域,随行运输补给的畜力就有不少骆驼,之后击败西域诸国联军,降服龟兹国,所获甚丰,由延城引军东归时,光是用来驮载物资及战利品的骆驼就超过两万头。

苻健建立前秦的次年,将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所在的长陵城,从京兆郡分出,作为治所,另置咸阳郡。

长陵的所在地,亦是被项羽屠城纵火,几乎夷为废墟的秦朝咸阳宫旧址。陵址为咸阳原最高处,天气极好时,与渭水之南的未央宫能够隔河相望。

汉高祖为了防止关东六国贵族作乱,在世时就开始营建长陵邑,迁徙六国贵族及关内豪右至此安置,方便集中管理,守护、供奉陵园的人口一度达到五万余户,近十八万人。

而且长陵的陪葬墓,也是西汉帝陵中数量最多的,唐末诗人唐彦谦在其诗作《长陵》中形容“长安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只可惜,早在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之时,在屠城之余,也将长陵发掘一空。

西汉诸帝的陵墓,除了霸、杜二陵,包括长陵在内的另外九处帝陵,都位于泾、渭二水之间呈锐角状的咸阳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茂陵。

即便三辅是前秦统治核心区域,可接到长安的军令,前出侦查的斥候都披了甲,吕隆穿了一领轻便的半臂环锁铠,胸腹外又加了一件硬皮护胸,头上没有戴金属材质的兜鍪,只是顶带护颊的皮质弁卒帽,以束带系于颌下。

斥候的主要任务是哨探军情,几乎不会正面作战,所着铠甲偏向轻便不影响活动,并加强对冷箭的防护,实在正常不过。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铠甲,还有背心式的两裆铠,以及甲片抛光的明光铠,但三国至南北朝初期,使用最普遍的还是筒袖铠,因为加强了上臂与腋下两处要害的保护。

而环锁铠,也称锁子甲,早在东汉年间就由胡商自丝绸之路携来,曹植曾在《先帝赐臣铠表》中提及,“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

吕光攻打龟兹国时,遭遇来援的西域诸国联军,史载“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显然联军士兵大多配备了环锁铠,甲士数量的增加,以及战术的变化,都让远征的前秦士兵极不适应。

吕隆的这件环锁铠,由担任冶监丞的叔父吕德,委托冶监工匠量身制作,质地远胜普通铁料。(本段起,改吕德世为吕德,表字世圭。)

西汉楚王陵武库中出土的兵器表明,在当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炒钢技术,之后此技术随着汉军征伐经姑臧传入西域,王朝末年曾因战乱而一度失传,又经凉州回传至中原。

苻坚即位后,在甘露四年,集中匠人五千多家于长安冶监,按制式打造甲械,刀剑以期间进献的宝刀神术为定式,其实就是用炒钢技术大量打造环首刀,以减少百炼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再往后,东汉末、西晋末就已有记载的灌钢法,在南北朝时开始普及,直到二十世纪初,仍在川蜀流行。

泾、渭二水流经咸阳原,渭水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周、秦时,就已经开始利用其航运功能。周襄王五年,晋国大旱,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借粮,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建议,自雍都运粮至绛城,由渭水入黄河再入汾水,粮船连绵不绝,因水路艰险,难度不亚于一场恶战,史称“秦晋泛舟之役”。

而九座西汉帝陵的陵邑,即便经历了许多战乱,仍是维持有一定人口的聚落,并形成了依托山丘而建的城垒。

吕隆的从叔吕宪就将庄园建在了长陵西南,其父为吕婆楼之弟吕难陀,吕宪还有一个兄长吕骞,居于冯翊李润堡。吕难陀这一支,还在枋头时,就跟从了姚襄,后来随姚苌归降前秦,因与羌人杂居,受影响较深,吕难陀死后,两个儿子各继承一些部众,吕骞仍附从姚氏,吕宪则转而附从吕氏嫡支。

渭桥会操之前,重九日家族聚会宴饮,因这年春蒐苻坚曾以吕隆执戟,吕宪特地送了前途无量的侄子一个侍女。

魏晋时的人虽然过生日,年齿上却是算虚岁,即在官府造籍的正月算作增长一岁,不同于现代人过完生日长一岁,秦、汉时则是在八月收获时造籍。

这侍女叫作阿袁,年龄比吕隆还小三岁,五官生的端正,就是眉尾稀疏,脸上黑一块白一块。

隔天,有所怀疑的吕隆就带着阿袁去了五重寺,请擅长医药的僧医诊看,命下仆煎好药汤后,硬按着阿袁灌下,起初听说药汤里加了一点点断肠草,小侍女直接吓哭了,捂着嘴死活不肯喝。

已有不臣之心的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上表诿过于西中郎将、豫州刺史袁真,迫使建康遣使免其为庶人。

袁真不服,占据寿春自立,并暗中联络投靠前燕,东晋太和五年(370年)正月,其子袁双之、袁爱之抢先发作,以暗通桓温为由,杀死梁国内史朱宪、汝南内史朱斌两兄弟,唯有二人之弟朱绰逃去投奔桓温。

一个月后,袁真病故,其子袁瑾被部下拥立继任豫州刺史,并再度向前燕求援,只是时值前秦灭前燕之战,慕容暐派出的援军开拔不久即被召回邺城。

次年正月,吞并前燕后,苻坚派王鉴、张蚝领兵,去救已困守孤城数月的袁瑾,王鉴疾趋赴战,最终兵败石桥,几天后寿春被攻破,袁瑾以下悉数被杀。时为桓温部将的朱绰,为了给兄长复仇,把已经下葬的袁真发棺戮尸。

永嘉之乱后,南渡的过江侨姓士族中,王、袁、谢、萧四姓相互联姻,在东晋、宋、齐、梁、陈五朝时期,并称四大盛门。其中的袁,即陈郡袁氏,东汉末年以四世三公闻名的汝南袁氏就是其分支。

当时桓温为了篡晋,正谋求士族支持,作为其部下的朱绰戮尸复仇,无疑会影响这一进程。桓温一怒之下,差点杀掉朱绰,全靠桓冲求情才将其饶过,朱绰的儿子即后来刘裕麾下名将朱龄石、朱超石兄弟,二人那会都还没出生。

彼时,只有几个月大的阿袁尚未记事,许多年后才听一起逃出来的从人说起,当时是七月初一,正好日食,敌我皆乱,才能扮作避乱的平民,赶在被围城前脱身。

之后从人带着阿袁向南逃去寻阳,托庇于庐山沙门,被藏在“香谷”,直至这年,在山中长到十岁的阿袁才与从人辗转江夏,又经襄阳来到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