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李之芳这个刚直的君子,可以毫无顾忌的直抒胸臆,如果换成其他人,政老爷估计早就翻脸了,不过即便如此,政老爷现在心里也不好受,毕竟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不是。
“没关系,李兄,我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走正常的路径考中科举,也是比较有把握,没必要非得走神童这一条捷径。”
“况且我们家这个情况,想必你也了解,不如低调一些,省得招风惹雨,终究不是几十年前了,靠着府里的名头,就可以遮风挡雨。”
说完也没看政老爷,故意避开了视线,以防政老爷产生不好的联想。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贾家虽然还没有传到第五代,但是走下坡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断崖式的袭爵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原则上和政老爷并没有关系,家中次子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也代表不了太多的东西,最多也就是在站队的时候补一手,算是留下一条后路。
但贾环一提起贾家之前的荣光,还是难免会让政老爷多想,按岁数推算的话,贾家烈火烹油的时候,正是政老爷正值年轻当年的时候。
即便贾环只是在陈述事实,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难免会让政老爷误会。
“唉……”
李之芳长叹了一口气,道:“你太小看天下英才了,会试三年一次,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在削尖了脑袋往里面挤,你倒好,自己有先天上的优势,反而弃之不用,岂不可惜?”
“凭借你的天赋和努力,或许迟早也可以中举,但是你也要知道,哪一年中举和你自己的岁数都是个非常关键的东西。”
“如果能够早一点中举的话,就是至少提早进入朝廷官场三年,任职满三年之后,你都可以升级调职了,其他人才刚刚从科场中走出来,优势太明显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有神童的名声,天然就是一种招牌,一种可以吸引别人围绕在你身边的招牌,大家都明白,神童年轻中举,只要不出大问题,即便不能登阁拜相,但是六部尚书的位置,还是十拿九稳。”
“更何况,纵观史书,凡是有名有姓的神童,哪一个最后没有登阁拜相?”
其实也不能怪别人势利眼,现实就是如此。
只要贾环神童的名声打出去,然后经得起考验,坐实了身份之后,少年得志中举,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大家都不是脑残,在科举考试之中,阅卷人和阅卷标准,对于一般的学子而言,可能是非常神秘,但是对于中举之后走上高位,或者贾府这种老牌的贵族而言,几乎就是公开透明的。
所以,贾环参加科举,谁给打了什么评价,那都是一清二楚。
神童迟早都会中举,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早一点晚一点的问题而已。
在结果已经明了的情况下,过程有时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大家都是混官场的,没有必要非得独树一帜,打压一个肯定会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
否则等到将来,易位而居的时候,你猜未来之星会不会因为你的打压而感谢你?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科举考试每三年一届的考生素质,并没有想象中的差异那么大,之所以出现进入官场之后,表现非常的参差不齐,那是因为决定官场升职的因素,并不简单只是科举考试的那些内容。
简单分析一下就会明白,科举会试三年一场,但是朝中大佬的任职年限,并不是三年一茬,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干到八十岁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要是大佬一直在位子上,不退位让贤的话,下面的人就上不去,官场的规则就是如此,补缺补缺,补的就是官位的缺失。
没有缺,就没法补。
如此一来,先进入官场的人,都尚且不能混到一个好位置,更遑论后进入官场的萌新了。
只有等到朝局发生变动,或者大佬告老还乡的时候,才会有新人上位的机会。
而且,人都一种惯性,那就是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人。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可以非常标准量化的用人规则,每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人,天然就有一种源自陌生的不信任感,对于一个自己都不信任的人,无论换成是谁,都不可能一上来就把重要的工作托付出去。
“李兄稍安勿躁,其实我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能够支撑一下门楣就不错了。”
实力不允许,贾环打算,还是先苟一下。
有些话贾环是不可能推心置腹的,即便是面对政老爷也不会,更遑论李之芳了。
而且谁知道这府里,还有哪些人是别人的眼线,好像一个破篱笆一样,四面漏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环兄弟难道就不想为朝廷出力,青史留名?”
李之芳还是不死心,一心想要贾环神童中举出仕。
不过贾环也很坚决道:“已有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我贾家三代人,已经为朝廷牺牲了太多太多,作为后世子孙,能够勉力维持,不辜负祖上留下来的恩德已经不错了,我也不敢想太多。”
今时不同往日,贾环和平时期,皇家已经不再需要贾家这样的强力人士来支持了。
太过出头,反而不利。
而且,武将和文臣还是不一样。
都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主要还是武装力量不行。
要是能够换个思路的话,同样是书生,静下心来搞武装斗争,压根用不了十年,就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李之芳再三劝说,贾环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只能作罢。
心中还是不免可惜,道:“你以后有课业上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
“不要看我没有去考进士,但是师父门下的那些弟子,多少都受过我的指点,对于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我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可以传授与你。”
贾环不由心中暗喜,一个多年在一线工作的老教师,给自己课外辅导,把握又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