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看起来有点太早衰了!
好在薛蟠也是知耻而后勇,多少已经有点局气,道:“妹妹放心吧,我尽量和他们错开就是了。”
“江南那么大的地方,还能容不下两支队伍?”
“就算万一撞到了一起,我压住自己的脾气就是了。”
“孰轻孰重,我还是能分得清楚。”
说着又是一番对天指地的保证,才让薛宝钗放下心来。
薛姨妈也没忍住,提醒道:“我也不指望你能和宝玉维持好关系,虽然现在环哥儿出息了,但是并不代表老太太不再看重宝玉,这一点你要清楚。”
也就是刚吃过亏,记性还在,薛蟠听得还比较老实。
要是按照之前的性子,被薛姨妈和薛宝钗这么唠叨,早就开始耍小性子了。
所以,吃点亏还是有用的,就是把之前该上没上的课,全都给你补回来!
就好比在学校的时候,不好好读书,自以为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就可以放松。
但是现实会冷冷的告诉你,想要活下去,想要活得好,就必须得时刻努力!
读书的时候,放松的时间,在工作中,就得十倍几十倍的代价补回来!
年轻的时候,浪费的功夫,等到了中年之后,就得百倍的代价付出去,还不一定能够补得回来!
等到再上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想躺平都躺不下去,都得继续辗转反侧,而又无能为力!
如果薛蟠能够学习和觉悟,许多亏,本来是没有必要吃的!
好在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还算是犹未为晚,一切都还来得及!
“母亲放心,我算是认识到了,宝玉就是个宝贝疙瘩,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不过咱们说来说去,到底能不能搭上环哥儿的线,还不一定呢吧?”
主要还是没底,薛蟠之前基本上没和贾环打过交道,基本上是完全忽视不熟的状态。
而且,贾环的崛起,也是在突然之间,短短几个月,就换了天地,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
再加上薛蟠毕竟是薛家的男丁,虽然住在梨香院,但是也不方便经常往贾家的后宅里走动,那么多的丫鬟小姐,外男还是得避嫌。
而贾环日常学习和活动的范围,也就那么点地方,在府里根本接触不着。
等到贾环可以出府之后,薛蟠就更加遇不上了。
也不看看贾环活动的范围,不是国子监,就是江南春,还有就是宫里。
不管是哪一个地方,都不是薛蟠可以随便进出的。
所以就更没戏了!
不像是大脸宝,一帮狐朋狗友,整天的秦楼楚馆,基本上和薛蟠的活动范围也差不多。
顶多也就是,薛蟠花银子,去的更多的是商户会所。
而这帮衙内门,可以刷脸,再加上砸银子,可以去天上人间。
说穿了,就这点区别而已!
不过和后世不同的是,封建时代,秦楼楚馆是要划区经营的,当然这里指的是,经过朝廷官方许可的正规场所。
也就是礼部教坊司,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指定区域内的特种行业经营。
所以,大秦朝的天上人间也好,商务会所也好,基本上都在同一片区域。
这也正是这些货色,经常能够碰到一起的原因。
同道中人嘛~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那个道的事儿~
薛宝钗笑道:“成不成的,你先和环哥儿见一面,礼多人不怪,反正也没什么损失不是?”
其实薛宝钗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对于贾家的内政状况,薛宝钗的认识之深刻,要比薛姨妈还要更胜一筹。
主要是接触的人不一样,能够获得的信息,自然存在某种偏差。
和薛姨妈打交道的都是些什么人,老太太就不用说了,王夫人和王熙凤,哪个不是人精?
哪个是好相与的?
反观薛宝钗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人,就大不相同。
基本上都是后宅的小姐姐,还要就是一些丫鬟婆子,基本上不会对薛宝钗有什么心理防备。
人只要一敞开心扉,什么话都会在无意间说出来。
就好像是,我跟你说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其种缘由,薛宝钗清楚,只是不能跟薛蟠细说,只能让薛蟠先去试试,基本上没啥问题。
连香菱都送出去了,还能有什么更大的诚意吗?
估计也就只能薛宝钗亲自送上门了,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起码眼下不可能!
再说贾环,在宫里跟太上皇告了状之后,就转身到了皇帝跟前。
自从太上皇退位之后,就把中路的晏安宫让了出来,换成皇帝在居住其中,日常办公生活所用。
而太上皇本人,则是搬到东路的宁寿宫,在准备退位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筹备,也算是待遇不错。
其实两边相隔并不远,贾环只要进宫,也就是前后脚的功夫,消息肯定就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所以,自从上次在太上皇的引荐下,见过皇帝之后。
贾环再进宫,跟太上皇汇报完工作之后,就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跟皇帝本人,也得请个安见上一面。
事情不事情的无所吊谓,主要是表个态,选个边什么的。
反倒是雍治皇帝,对于贾环,反倒是格外照顾一些。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必须。
有时候时间不凑巧,也就算了,毕竟当皇帝的,要日理万机,跟太上皇这个离退休老干部的自由度,还是不能比。
跟李万机也不能比……
今儿贾环进宫的时间比较晚,跟太上皇谈完工作之后,基本上前朝的朝会,肯定是开完了,贾环也没有偷懒,直接到了晏安宫前求见。
过程自然是十分顺利。
贾环进入殿中之后,照例也是一番汇报工作。
不过介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关注点,以及处事模式不同,所以贾环汇报工作的重点也有所侧重。
相较于太上皇抓大放小,放手任由贾环施为,只注重结果不同,雍治皇帝对于过程则是充满了兴趣。
也就是当老大的时间,还是有点短,没有过了那股子新鲜劲,什么事都想问,什么都想管,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个一清二楚。
等再过几年,老大的位置坐稳了,也摸清楚下面人的套路之后,就会稍微懈怠下来,开始抓大放小,跟现在的太上皇一样。
安排贾环落座之后,雍治皇帝才问道:“票号筹备的怎么样了?”
“有没有什么困难?”
这就是领导说话的艺术,上来就问你有没有什么困难。
不过你要是真以为,领导只是在关心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估摸着仕途也就止步于此了!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贾环又不是傻白甜,雍治皇帝的意思和其表达方式,在贾环看来,其实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都是千年的狐狸,还演什么聊斋,这一点太上皇就好很多,直来直去的挺好。
“目前还比较顺利,有一些小波折,但是整体而言还是能够克服。”
“基本的人手,也已经有眉目了,京城这边的票号,只等铺面统一整修完毕之后,就可以准备开业了。”
不用多解释,贾环自然明白皇帝的关注点,到底落在了什么地方。
之前的买卖,和皇帝本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也并没有太过于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利害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避嫌。
省得让太上皇,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还以为皇帝对于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就惦记上了。
而票号,则是第一个,跟皇帝本人收益密切相关的项目,所以在问有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自然是出于关心。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催促贾环,什么时候能够见到回头钱?
搞清楚领导的意图之后,问题其实就很容易回答了。
先上来,不要把胸脯拍的太过于响亮,事情没出结果之前,不要把话说满。
不然的话,把领导的期望值拉满之后,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好处,但是万一出点什么问题,延误耽搁,甚至把项目搞黄了,到时候可就不好交代了!
当时胸脯拍的有多响亮,出问题的时候,运气就得有多倒霉。
福祸相依嘛~
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
该表露的成绩,还是要秀一下,不然的话,领导看到的就是毫无进展,也会对你的能力,产生不比要的怀疑。
贾环的尺度把握,就相对精准一些,给自己留了余地,也安抚了一下皇帝的躁动内心。
“事情还是要抓紧一点,年终年末,都是朝廷需要大规模调动银子的节点。”
“眼下年中这部分,户部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朕希望,年底的时候,皇家票号能够帮着解决一部分的问题,省得来回输送,耗费多不说,实在是太过于麻烦!”
在贾环呈上来的条陈里,基本上已经比较全面阐述了皇家票号的业务范围。
最基本的肯定就是银子和银票的刚性兑换业务了。
同时,也提供有偿存银服务,就是票号付利息吸储,鼓励大家把现银都放到票号里来。
然后,再由票号同意管理经营,用来放贷或者投资,获得收益之后,用来维持票号的正常运转。
最后的最后,票号还可以提供转账服务,这是个全新的业务板块,尤其是在现银交易的年代,根本就不存在转账这种业务。
都特么的没有账号,怎么转?
你以为你是钟无艳,转个锤子哦……
贾环也是想尽可能多的提供方便业务,让大家养成使用票号的良好习惯,也算是为了下一步,代用货币转向信用货币做准备。
不过按道理来说,早一点晚一点其实影响并不大,尤其是对于皇帝本人。
因为票号前期是基本很难盈利的,最少得需要一个周期。
而且,就算是皇帝缺银子,也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
怎么就把事情的节奏说的那么紧凑,连重大影响都提出来了?
“可是朝廷出了什么大事?”贾环试探着问道。
主要还是没有参与朝政的资格,尤其是没有参加小的拍板会议的资格。
所以,对于朝廷的实际情况,贾环并不能够及时了解清楚。
对于任何治理结构而言,即便是在系统内的工作人员,其中的绝大多数,能够接触的信息,也只是一个方面的只言片语。
尤其是对于泱泱大国的中央朝廷而言,掌握全面信息的,只能是少数人。
除了皇帝,也就只是内阁大臣了。
至于其他的六部尚书之类,绝大多数情况,也只是了解一部分和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分工不同,了解的详情不同罢了。
雍治皇帝抬眼看了一下贾环,没想到贾环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更没想到,竟然敢直接当面问出来,对此颇为惊奇和赞赏。
有此大才,雍治皇帝本来布满了阴霾的心情,也暂时转为晴天,笑道:“怪不得太上皇如此看重你,确实有几分急智。”
随即,想到接下来要讲的问题,皇帝本人的脸色,又有点沉下来,道:“我大秦立朝,不过也就三代,朝廷税负就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人简直太无法无天了!”
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应该不至于吧?”贾环确实有点不信,按照正常的王朝周期律,头几十年,一般都是上升期。
大秦朝开国也就几十年,开国太祖高皇帝,在位置上,根本没坐几年,人就不行了。
带兵打仗的时候,受伤有点多,常年累月下来,再加上积劳成疾,寿数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太上皇,也是跟着战争年代,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而且继位的时候,朝廷周边也不太平,内忧外患叠加在一起,也是十分消耗心力。
所以退位时间也比较早。
到了今上,算下来,也不过就区区小几十年的功夫,怎么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对标一下清朝,或许可以更加直观一些。
从1644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清兵进入北京开始算起。
一直到乾隆末年,大约是十八世纪末期,清朝鼎盛进入尾期,经历了四代皇帝,时间跨度大概一百六十年。
而大秦朝也不过就区区几十年,实在是有点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