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平宁郡主配贾环,只有雍治不开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贾环想要真正推动变革,就必须集蓄足够的力量才行。
要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不是做文章,
不是绘画绣花,
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铁与血的斗争,绝对不可能避免。
“你考虑的倒是全面,票号挣得那些银子,够使吗?”
太上皇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思路,一直在跟着贾环走。
这是很不正常的。
银子还没挣到手,就想着怎么花了,那哪能行。
朝廷需要用银子的地方还很多,修河堤,赈灾。
以及边关打仗,哪一项不得需要巨额的银子填进去。
被贾环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还行。
“你想改善一下百姓们的生活,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是好的,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许多问题都是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想要改变的话,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医疗也好,教育也罢,对于太上皇而言,都不是最好的政绩工程。
投入产出的周期,太特么的长了点。
以教育为例,从入学到真正可以发挥人才效益,短则十余年,长则数十年。
太上皇一把年纪了,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到可能带来的收益了。
在医疗问题上,更是如此。
和发达的医疗行业不一样,眼下大秦的医疗基础,并不足以成为一个行业。
绝大部分情况下,遵循的还是父子,师徒传承。
也没有严格的准入条件。
治病能不能诊断无误,谁也没有办法保证。
以至于接下来的用药,以及可能的治疗措施,基本上也都是看命。
病治好了,就是医术高超。
治不好,那就是命数到了。
反正环境就挺恶劣……
贾环听出了太上皇的弦外之音,还是想把有限的资金,挪到所谓更加紧要的地方上去。
一些贾环控制不到的地方上去。
“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也不一定非得局限于动用武力,也不一定非得局限于朝廷。”
面对太上皇的另外打算,贾环也有应对的措施。
问题还没挑明,贾环还只是隐晦的表明自己的态度。
相较于支出银子,把银子放到自己管控不了的地方上去,贾环更加习惯于,换一种自己能够掌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之前就听你提起过,西北叩边,不一定非得用兵,正好今日有时间,你详细说一说。”
太上皇也想起来了,之前还想着让赦老爷复出带兵,到西北大营防范鞑靼。
其目的,就是想用赦老爷,绑住贾环。
前线立功的机会给了贾家,那么后面搞物资供应,以及粮草军需的话,贾环就得尽心尽力。
也算是一举两得。
可惜,赦老爷压根就没有上钩。
“是,太上皇。”
贾环正好也想掰扯掰扯这回事儿。
打仗这种事情,不是说不能打,而是就目前来看,是投资收益最低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微臣之见,西北鞑靼之所以叩边,究其原因还是粮食不够吃了,出于生存压力所迫,才会冒死叩边。”
“与其和他们在战场上硬碰硬,不如做笔买卖,让他们拿东西来换粮食。”
“只要是朝廷所需,马匹,铁器,牛羊都行。”
“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避免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可以削弱鞑靼的战略储备和战争潜力。”
和中原王朝的固定耕种不一样,鞑靼这种游牧民族,讲究的就是上马为兵,下马为民。
朝廷最头疼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机动性太强了,根本就很难抓住主力部队,一鼓作气围而歼之。
这也正是北方边患,一直采取防守态势的原因。
除非朝廷也建立一支,人数和装备都比对方强上许多的骑兵队伍,对其展开不间断的追击。
不然的话,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你这个主意倒是不错。”
军队是个暴利组织,也是太上皇手里的底牌。
一般情况下,太上皇也不太乐意动用。
更何况,眼下朝廷的实情是,老一代的四王八公留下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彻底肃清。
新一代的将领,也没有培养出来,局面就很尴尬。
倒不是说无将可用,只是选派大将的时候,绕不开四王八公的话,等于前一阵子削弱武勋的动作,还是白做了。
反弹是一种效应。
它代表着,四王八公的势力,很有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增长。
一个峰值可能更胜从前的增长。
“只是这里面有两个最明显的问题需要明确一下。”
“其一就是如何保证鞑靼会按照协议行事,不能说提供了粮食之后,度过了艰难时光,就又回来找朝廷的麻烦。”
“其二就是粮食的供给怎么解决,眼下朝廷的实情,也是各方面都比较缺粮食,贸然提出供应粮食出去,而且还是给敌人,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粮食从哪里来,然后怎么给对方,给了对方之后,又怎么保证在控制之内。
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内忧和外患都在里面了。
资敌还不是资敌这种事情,贾环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只能说是尽力控制。
毕竟当年冷战期间,在中亚地区,以及中东地区,为了所谓的狗屁战略平衡,老美也在明里暗里,提供了不少的支持。
比如当年苏联老大哥影响下的阿富汗,以及几个斯坦,还有两河流域的伊拉克等等。
无不存在着大国角力的影子。
但是时过境迁,拉登又干了什么呢?
当年在老美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反过头来,不还是给了老美一下。
典型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保证,贾环是肯定不会给的。
经济和银子这玩意儿,只能说是有重大影响。
但绝对不是绝对影响。
内存芯片也好,固态存储也好,哪一项都是几百个亿叨乐的买卖,不还是说不做就不做了。
“粮食其实不是不够,还是分配的问题。”
贾环还是选择朝廷内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朝廷治下,有一万万五千万人,每年所产粮食等,足以支撑百姓的消耗,还有剩余。”
“若是朝廷能够合理调配,丰年多存些粮食,以供灾年赈灾,实际上是够用的。”
“只是底层官员为了省事,以及个人私利,总会勾结地方乡绅,导致百姓丰年只可勉强度日。”
“等到了灾年,就只有被人鱼肉的份儿了。”
说到底,还是内部经济结构和制度建设的问题。
朝廷的事情,朝堂上讨论的再好,但等到了落实的阶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灾年到来之前,朝廷并非没有建立官仓制度,也并非没有拨出专款,来进行粮食的收储。
等到灾年来了之后,官仓还是拿不出粮食赈灾,这就不是天灾了,而是人祸。
朝廷的本意,是丰年的时候,粮食价格便宜,可以多采购一些粮食储备起来。
等到了灾年的时候,粮食价格上涨之后,拿出来平抑粮价也好,直接赈济灾民也好,都可以减少一大笔的支出。
实际情况却是,粮食是低价收储进来的没错。
但却没有用到规定的用途上。
灾年的时候,官仓也可以利用私人渠道,往外卖粮食。
粮价翻了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乎极少有人会不动心。
就打一石粮食,可以多卖个五两银子。
一万石粮食,就是五十万两银子。
几乎是唾手可得。
等到了灾年过去之后,再花个几万两银子补回来,还算是有点良知的官员。
更多的是,连补都不用补。
稍微做个账,就说粮食都赈济灾民了,事后查账都查不到。
问题出在哪里,太上皇并不是不知道,只是考虑到实情,也只能摇头:“朝廷治理天下,总得任用官员,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治理国家是个系统工程,不是说哪一个人,或者哪几个人就能搞得定的。
当皇帝一方面需要依仗官员,来管理天下庶务,治理地方。
另一方面,也需要官员维护朝廷的统治地位。
想要朝廷稳固,就必须构建足够庞大,足够坚固的利益共同体。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的治理机构,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的原因。
亲戚套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
从治理系统中,能够受益的人,就是系统的稳固根基。
“人事从来两难。”
贾环也没指望,一杆子把人全都打倒。
“治天下的事情微臣不是很懂,但是生意的事情,多少了解一些。”
“朝廷官仓储备粮食,说到底也可以当成一门生意来做,低买高卖总不会亏。”
“再说,天下粮食总量,大致保持稳定,咱们要是能多掌握一些,那些人就只能少囤积一些。”
“等到紧急时刻,发言权总会大一些。”
贾环没有讨论什么看不见的手,说这玩意儿太上皇也不一定听得懂。
市场支配地位这种东西,不需要多解释,也能明白。
“那你可就得跟朝中的某些人,短兵相接了。”
太上皇也没有想坑贾环的意思,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最大的风险。
和漂亮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度不一样,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政治。
当然,也不绝对。
国人总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或者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来进行对比考察。
但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也就只是一个找到问题共性的过程。
过分关注共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个性,也就是每个不同方向的特点。
共性这种东西,只能说是一点底色,或者一点基础。
而个性的部分,或者说是特色的部分,才是真正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
岂不知除了资本,除了华尔街的顶级投行之外,漂亮国也是存在政治家族这种生物的。
国内划分也比较简单,直接统称为四大政治家族,有点像是咱们近代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样。
但是稍微了解一下,就会意识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以肯尼迪家族为例,死掉的那个名声肯定是最大的。
JFK,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他们家出了多少政客。
要说其中没有一点猫腻,全都是民选投票上台,可以先问问自己信不信?
“只要您和皇上能保住微臣这条小命,那么微臣自然不会有太多担忧。”
“论起用正常手段做买卖来,他们那些人,还真不是对手。”
贾环肯定不会傻愣愣的保证什么,也不会把所有的底牌全都掀开来给太上皇看。
该示弱的时候,还是得示弱,就跟王翦当年率领秦国举国之力凑出来的兵力伐楚一样。
该伸手就得伸手。
提提条件,要要豪宅美女什么的。
一个浑身上下没有一丝弱点的人,在领导面前,真不一定能讨喜。
都没有私人交情,或者说都没有信任基础,组织怎么敢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要不朕下旨,把平宁郡主许配给你,等合适的时候,你立了功,再给你升一升爵位。”
太上皇对贾环也没有那么放心,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上位者总是多疑的。
时髦一点的翻译,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已经合作了有一阵子,太上皇始终没有搞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贾环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到底图的是什么?
搞不清楚贾环的真实目的,太上皇虽不至于寝食难安,但也在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时候,会顾虑重重。
毕竟从表面上来看的话,除了一开始的买卖,能够赚到一些银子之外,几乎其他方面,全都是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祭出平宁郡主这张王牌出来,一方面肯定是有绑定贾环的考量。
另一方面,也想试探一下贾环的真实想法。
“平宁郡主……”
贾环沉吟了一下。
“您就不担心,皇上会有其他想法?”
贾环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搞不清楚太上皇的路数,只能先拉扯一下。
按照正常分析来看。
平宁郡主跟皇上关系再亲近也好,说到底还是忠顺王的亲闺女。
要是在太上皇的默许之下,贾环和平宁郡主成了婚,说不定朝廷各方实力对比的天平,立刻就会发生倾斜。
只有雍治受伤的世界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