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第一卧底 > 第3351章 塞外声翻五十弦、寒锋砺就、杀心盈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51章 塞外声翻五十弦、寒锋砺就、杀心盈满

在这之后,所有的步兵班战士装备的手榴弹,都被换成了预制破片的无柄型号。

这样的手榴弹,虽然投掷距离比长柄手榴弹要近一些,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关键的优点。就是这种圆柱形的手榴弹,可以作为掷弹筒的榴弹发射。

通过上一次战争,沈墨已经意识到蒙军集合大量的色目人军团,发起的骑兵人海冲击,是大宋步兵的主要威胁。

这种火力不足恐惧症,最终还是在安俊发明了掷弹筒之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个小子甚至因此,得到了一枚一级松纹铁剑勋章。

如今每个步兵班里,都有三支这样的掷弹筒。它的粗细长短大致相当于一条女子的胳膊。炮管长度三十厘米,折叠式的炮架和炮身放在一块儿,也不足三公斤重。

这种掷弹筒可以将步兵手榴弹,发射到五百米远的距离。为了让它节省成本,大量制造普及到全军,沈墨对安俊的设计图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

就像是历史上侵华日军的掷弹筒,大正十年改进型。它的炮筒身长二十六厘米,全炮重二点七公斤。最远发射距离七百米。沈墨并没有照抄,而是简化了工序,在工艺上的精度要求也稍稍放宽了一些。

这样就使得大宋的“惊雷”掷弹筒,在性能上比日军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生产数量却因为简化而急剧增加。掷弹筒在大宋军队里的装备密度,远远超过了日军的数倍。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作战中,沈墨即便能造出后世的野战重炮,他也无法让重炮的机动性能,提高到能追上蒙军的程度,所以他只好极力去加大单兵的火力强度。

这种“惊雷”掷弹筒发射的手榴弹,每一个重量正好是一斤。八发弹药加上武器本身的重量是不到七公斤。

可是每个班拥有了三门掷弹筒之后,却使得沈墨的步兵班一跃变成了一个,可以急速输出火力的强悍作战单位!

要知道这玩意儿可以在二十秒之内,将整个步兵班携带的八十颗手榴弹全都射到敌人头上,用爆炸形成一道远达五百米的弹幕!

如果要是弹药足够的话,这种恐怖的火力密度,足以让数百蒙军在步兵班的阵地前束手无策。

另外三名作战组长手中,还都有一支用于近战的单腿蹦……也就是手枪型单管霰弹枪。

有了焊接技术之后,这种连膛线都没有的简陋手枪,价格已经下降到了比白菜价还低。正好可以普遍装备军队,用于近战和巷战使用。

最后,每一名班长手里还有一支装弹六发的军用左轮枪,而且根据作战任务的要求,他们还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一次性攻城火箭……这就是沈墨军队里,一个十人步兵班的武器装备!

……

除此之外,在野战军中,每一个编制一百一十二人的步兵连,还要多出一个十人的火力班,装备三门十二磅口径步兵野战火炮。

在三百五十人的一个步兵营里,就有专门的火炮连,用十二门二十四磅步兵炮,为步兵提供支援。

此外每一个步兵营里,还有一个十人的特等射手班,装备了十支发射无烟火药的拴动式“武穆四型”步枪。

这种新式步枪,是沈墨仿照后世大名鼎鼎的毛瑟步枪设计制造的。精心制造的加重型枪管和机械瞄准系统,使得这十名特等射手,在五百米外的杀伤力,直逼一个连的水准。

至于步兵团的配置,按照沈墨的要求。一个一千二百人的步兵团,要具备能在蒙军一万人的狂攻下,牢牢守住阵地的水准。

在步兵军火力的配置上就能看出,沈墨精兵政策的核心,就是用强大的火力密度和迅猛的弹药投射能力,狂虐数量超过自己十倍的敌军!

……

除此之外,沈墨的参谋部制度已经成熟。在军事专业学校建校超过八年后,大批的军事人才变成了战场指挥员和参谋部人员。

这些人对战斗和火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频繁的军事训练使得他们在指挥作战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熟极而流、如鱼得水。

团一级的部队就有参谋部的存在,这些人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统筹计算和计划上的能力,可以称得上是战斗力的倍增器。

如今战争已在眼前,大批的战区军事地图,已经用特种染料印在防水的丝绸布料上,下发给参谋部和前线的作战人员。

然后,就是对于战争最为重要的后勤运输部门。

……

在沈墨的后勤部队之中,已经形成了三级运送能力。包括用骡马编制的运输部队,四轮马车组建的陆上运输队,和活跃在河流上的蒸汽运输船。

这里的骡马运输队,可以在托负沉重装备辎重的情况下,在崎岖的山地和广袤的草原上快速运动。而四轮马车运输队,他们的运输线路则是平坦的地形和有道路同行的地方。

要说到四轮马车,这里边的讲究可就大了。

其实四轮马车的发明,对人类的运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马匹不变的情况下,这项技术可以让马车的载重能力直接翻倍。

很多人都通过字面上的了解,以为它只是将两轮马车,再加上两个轮子而已……这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那样做的话,四轮马车是无法灵活转向的。并且它在转向中,还会造成车轴和车轮的强大压力,导致飞快的磨损和极高的故障率。

而历史上所说的四轮马车技术,实际上是在马车的两个后轮中间的那根车轴上,将它截断,中间装上一个由四个锥形齿轮组合成的差速器……这样一来,就能保证马车在转向运动时,依然灵活自如。

至于那个差速器,大家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在很多载重卡车底盘下发现,两个后轮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像西瓜那样的大包。

那里边的齿轮只要看上一眼,就能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就古人而言,要想将它设计出来却是千难万难……当然这件事难不住咱们沈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