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安西兵日记 > 第97章 宰相议事(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烦了说调两千凤翔边军去制胜关就够了,不用搭理尚戒心,让他折腾吧,表弟和众宰相都有些愕然。

大唐皇帝和宰相们郑重开会,准备应对即将开始的大战,你说就近调两千边军过去就完了,那还开个屁的会,让田弘正下个文书就行。

烦了无奈,只能给他们上课。

吐蕃人最擅长的战法是少部分职业武士带着壮丁,后边跟着整个部落,边打边抢边过日子,走到哪吃到哪。这种战法打高原和草原部落没问题,一直能赢也没问题,跟大唐打,在他们家门口防守还凑合,攻打大唐关城就废了,打僵持废的更彻底。

安史之前吐蕃进攻大唐主要以野外抢劫为主,几乎没能攻下过像样的城池,几次胜仗都是在主场打的,唐军千里迢迢赶过去攻打吐蕃堡寨,不熟悉地形也不适应气候和环境,艰难是必然的。

安史后的那段时间不提,等到大唐构筑好陇东防线,他们又没招了,不止是攻城手段差劲,主要是停下了扩张脚步,被迫跟大唐一样,通过征收粮税积攒补给,再运到前线打仗。这使得战争成本成倍增加,再不能像从前那样靠劫掠补血,结果就是越打越弱,等到完全停滞,又因贵族腐化和低下的治理水平更加虚弱,也就是目前的情况。

“尚戒心要用兵,原州和会州方向水源奇缺,人烟稀少且土地贫瘠,而且鲁豹两部多为马军,可以从容撤走,尚戒心过去也是吃土,就算能打下地盘也是赔本。

大震关险要坚固,李佑向来稳妥已经营数年,还有阿墨相助,抵挡他十万人马几个月毫不费力。

制胜关比大震关地势稍差,胡子和朱勇去的也晚,或许会稍弱,所以调两千兵去以防万一,以我估计,尚戒心想攻制胜关,至少要十万人马攻打两月以上,还要士卒用命,别有任何意外。

可就算他真能出兵十万,加运粮民夫至少要十五万人,以秦州附近五州之地,不止所有男丁都要拉上战场,还得把所有妇人拉去运粮,基本不可能。

所以我断定,此次动作就是在虚张声势,意在配合使者,想逼迫大唐议和而已,调两千兵已经是给他台阶下了,若非先帝大行,正该好好羞辱他一番!”。

众人面面相觑,表弟脱口而出道:“吓唬人的?”。

烦了笑道:“没错,就是吓唬咱们,不用理他,其实我巴不得他发兵攻打,他若真的起兵十万,我去陪他耍,陛下今年就能往陇右选派官员了”。

尚戒心能一举冲进大唐腹地抢劫还行,若全靠后方运粮,十万人马不用打仗,吃都把他吃垮了,问题是他若能冲进来,吐蕃就不用着急议和了。

众人哈哈大笑,还以为是大战,没想到是色厉内荏吓唬人,烦了一番讲解有理有据,不由得不信服。

杨绛等人拱手道:“盛名之下果无虚士”。

以往只知道他战无不胜,谋略深远,未曾亲见,今天才知道先帝为什么倚重他。

田弘正道:“那便派两千凤翔边军过去?”。

烦了点点头道:“制胜关一线原有边军两千余,胡朱二将所率安西军四千,再加两千边军,让尚戒心彻底绝了用兵的念头,安心等死吧”。

事情就此决定,两千边军支援制胜关,吐蕃国书不予理睬。

然后杨绛又说出今天要商量的第二件事,裴度发来密报,北沙坨与云朔之间的六部胡人多有勾连,其势愈大,久恐为患,朝廷该早做打算。他建议将沙坨部迁往别处,不能让他们再留在代北发展势力。

沙坨自归唐至朔方,先被安置在灵州盐州,后怕其为患,大唐几次抽调族众迁到别的州县,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时迁其一部随从,也就是朱邪执宜部,安置于代北。

那附近原有六个昭武九姓的胡人州,沙陀人凶悍敢战,在胡人中名气很大,那六部胡人都怕他们,这使的沙陀人势力发展很快,直到引起裴度警觉,发来密报示警。

如果是别人或许不用在意,可老裴不一样,他是天下闻名的名相,其谋略眼光不容置疑。

而此事最大的争议在于沙坨人真的很忠诚,从吐蕃地盘杀出血路投奔大唐,一路损失惨重。被大唐分解调动一直十分听话,让他们出兵也从无二话,任劳任怨多有战功,堪称大唐小弟中的顶尖楷模,况且当初老范将他们安置在代北,就是让他们盯住那六部胡人,免得那些胡人瞎搞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沙陀人一点错都没有,你总不能说不让人部落生孩子吧。

众人分别发表意见,无非就两种。一是国事不能论私情,沙陀人此前听话不意味着未来也会听话,应该未雨绸缪,就逼他们迁徙,使他们衰弱。

另一种是考虑影响,本来忠贞听话的小弟,大唐却一再猜忌,实在不太好。逼反了沙坨是一回事,落在其他胡人眼中影响实在恶劣,大唐连这么听话的臣民都猜忌打压,以后谁还会信服大唐?

这事不光众人争议大,烦了也有些纠结,两边说的都有道理,而且他认识朱邪执宜,对他印象不错,甚至沙陀人发展的好还有安西商号的一份功劳。

犹豫再三,摇摇头道:“迁徙之策不可行,不能因噎废食,会使诸胡离心。可放任不管也不行,代北紧临河东与幽州,若是真的势大为祸,会与草原部落勾结到一起……

不如这样,幽州四镇兵马使郭旭对胡人了解颇深,又有兵权在手,将诸部胡人交给他统管,应该能有良策应对”。

“臣附议!”,杨绛第一个点头。

“臣附议!”,众人接连表态。

丢着不管不放心,逼着迁徙不合适,郭旭曾在西域统领过胡人,经验丰富,他现在就在那边统兵,有实力压制他们,那就让他试试,能成最好,不成再说。

两件事顺利解决,杨绛再说第三件,调白居易,元稹和李宗闵入朝官职。

老白和元九这些年历任各地,政绩卓着,以抚民安民闻名,特别是整顿各地吏治,廉洁奉公,官声颇佳,被称为真御史。而李宗闵不仅有政绩,还在淮南和江南两地废贱民制,设立官作坊,民间名气更大,甚至被贱民称为活菩萨。

随着三人名气越来越大,再滞留地方便是宰相之失,调任入朝已迫在眉睫,如今便要讨论入朝后任命什么官职合适。

老牛第一个发言,李宗闵暂任户部或工部郎中,之后可任侍郎,白居易与元稹可任御史中丞或侍御史,或刑部侍郎,再或大理寺少卿。

他倒是举贤不避亲,以三人的政绩和资历担任这些职位也没问题,众人正要附议,烦了干咳一声道:“此事且缓一缓,我有事先说”。

众人微微一愣,这貌似有点不合规矩,可他提出来了,也不好驳他的面子。

表弟主动道:“杨卿请讲”。

烦了遂将袖子里的奏折交上去,说道:“其实是两件事,其一,臣奏请调任裴相回朝。裴相德高望重,于国有大功,当初幽州不靖,裴相不顾年高,主动远赴边关操劳边事,今幽州已固,理应调任回朝再任相位”。

老裴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是当朝顶尖,当初主动去幽州更是人臣之典范,如今幽州已经稳定,新君登基,从哪看都该调回来,可众人并未附议,反而沉默不语。

表弟微微皱眉,干咳一声道:“第二件呢?”。

烦了郑重道:“陛下,臣本粗陋不文之人,不堪相位,蒙陛下错爱,时时羞愧,是以请辞以让贤能,望陛下恩准”。

“什么?”,李恒猛的起身,双眼瞪圆大叫道:“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