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十是个知天命的年龄,事情的发展还真应了陈氏的心神不宁。

孟婵在孟家守丧呆到第三天,皇宫传来懿旨,要孟婵留在开封孟府,皇宫想请一位老道士去祈福观祈福。这个懿旨看似恩宠,准孟婵回家,险恶之处在于限定“开封孟府”,孟府实在不大。以前可是祈福观五里之内,五里还有虚数之意。

张小娘和黄鹂去告知陈氏这个消息,两个人一起给陈氏顺气。陈氏这些年养尊处优,家族和睦蒸蒸日上,这怎么看都是给了她一棍子。

陈氏手狠狠拽着椅子,真的要让孟婵“死”去?这或许就解套最好的办法。

陈氏看向张小娘,张小娘内心一凛,又是只能硬着头皮:“现在不适合,她刚刚才回孟家。”孟婵要是一回孟家几天就没了,孟家无力承受。

陈氏有种无力感,这是她很久没有过的感觉,在太原没有过的感觉。她现在和她儿子一样,讨厌开封。陈氏道:“那也准备好!去封信函问问我那个儿子。”好吧,陈氏是懂关门放狗的。

陈氏无力摆手道:“有空你们多去开封城陪陪她们把。”

张小娘和黄鹂应下来。

……

孟家。

李清照过来陪孟婵,小小的院子锁住了孟婵的未来,她再喜欢这里也是笼中鸟,何况现在的她更喜欢广阔的天空。

李清照说:“孟姐姐也别介意,等过段时间大家想办法就是。”

孟婵道:“嗯,也就刚刚接到时候心里有些堵,你可得常来。”在孟婵看来,没让她回冷宫已是很好,纵然自己千般不愿,很多事本就身不由己。

李清照道:“我去信函给元奇哥哥了,他总是有办法。”李清照也打算关门放狗。

孟婵没回答,他的那个办法她是不会同意的,这会给杨孟两家带来灾祸。

孟婵笑道:“元奇哥哥元奇哥哥,怎么不北上一趟?”

李清照幽幽叹息:“我父母待我极好,怎好只顾着自己让他们难堪。陈夫人守在开封,就担心我胡来。唉……不过这样也很好,心里有点伤怀又蛮幸福的。”

孟婵道:“我这样也很好,地方是小了的却有小时候的感觉,虽然没了陈留的随意,心里不曾缺失就好。”

李清照说:“你这里有好酒吧?我们小酌几杯。”

孟婵:“……几杯是多少?数目确定下来。”

李清照:“六……五……四……三杯,不能再少了!”

……

皇宫。

刘皇后志得意满,她有了儿子,还是母仪天下的皇后。祈福观是她要的,那个废后在祈福观也太舒服,听闻她当年宫外的一群姐妹亲友经常去陈留。

刘皇后对孟婵内心的恨意是越积越深的,她费尽心思把孟婵拉下马,自己却只落个贤妃,她清楚那是皇宫对孟婵还有念想。这不仅仅是向太后的坚持,甚至她能察觉赵煦也曾有悔意。

刘皇后本来想把孟婵弄进冷宫,身边有人说孩子刚出身积福为先,宫中另外一句话也让她不得不思量,冷宫凄凉,要是哪天赵煦不小心看到心生恻隐当如何?!最后刘皇后只得孟婵回孟家把她禁闭在那里就是,这也能显示她的仁德。从一个开封城外道观挪回娘家,谁说不是恩典?!

刘皇后对杨家极度不满,成为皇后最大的好处她能看到更多的资料,孟杨两家牵扯太深,杨家竟然在祈福观旁边置宅子,只为让孟婵舒服。这让她如何能忍。

刘皇后看着杨家一连串的诰命夫人,这一家也算有点来头。官职的提升和个人政治前途有关,诰命这么多却一定是曾经得宫中恩宠。杨过和赵灵儿?这个婚事要不要插上一脚?这是她能表态的。赵灵儿是赵煦的女儿,她是皇后,这么小就有婚约,这怎么看都有些乱套,何况还把赵灵儿带去西北。

晚间,趁着赵煦来皇宫看儿子,刘皇后说:“官家,你现在一儿一女,要不要让赵灵儿回来一趟,给这个皇宫增加一些人气。”这个切入点很好,赵煦子承太少,现在却也儿女双全,大家一起增加点喜气。

赵煦想了想道:“赵灵儿从小体弱多病,在祈福观又是杨家照顾着有好转迹象,何必现在折腾。”这才是赵煦默许杨家那些乱七八糟的理由的根本,他看着一笑置之,只要她身体好就行。赵煦骨子里是相信杨家的,所以他才会允许杨家带着赵灵儿四处跑。

刘皇后道:“一个皇家女娃这么在外滞留终是不妥。”

赵煦看了眼刘皇后说道:“赵灵儿要是回宫,总要恩赐,赏她什么?向太后那边也得顾着呀,你有想法?!”

刘皇后一听,既然出旨让赵灵儿回来,的确得封赐点什么以示恩宠,她也说儿女双全,总不至于回来就仅仅是回来。刘皇后不再争辩,这事她没想透彻,看来自己最近顺风顺水,有所懈怠。

赵煦从来不蠢,他不过是不太关注这些,他心里有着自己的雄才伟略,有着自己的天下大势大宋未来。他看似不过二十三岁,心智成熟的很。朝堂中大臣的尔虞我诈他见得还少?也恰恰是见得太多勾心斗角,他内心对孟婵才隐着好感,或许她真的如那个李清照所说“一如桂花”!

赵煦看刘皇后不再搭腔,说道:“你多把心思花在儿子身上……太医院医师众多,你要物色一两个专注他的身体,大意不得。”

刘皇后赶紧应下来。

(编者语:大纲没用就是如此,最初的大纲是赵煦多活个几年,他的儿子也不会早夭,杨元奇就是赵煦身边的人,还是他儿子最亲近的老师。只是后来一边写一边读各类史料,最后决定还是算了,让杨元奇自己来吧。其实从前面行文也能看出,小说对赵煦的描写基本还是偏于清明的人。就现在看到的史料,他短短的几年当政时间,大宋的确呈现出向上的迹象,可惜死得太突然,给人以回光返照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