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皇后以为自己放低了身段,做了解释,找到了更合适的理由,黄小润应该知道见风使舵,不会明着跟她干了。

没想到黄小润却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说道:“赵鼎乃是当朝宰相,这个职务的任免关系重大,我觉得还是应该先禀报家官一下,反正来去最多半个月就能得到回复了。

万一我们罢免了赵鼎,而官家又不同意,那不就麻烦了。”

朱皇后很生气,冷着脸说道:“没关系,你可以把本宫的决定告诉官家,看看官家是听你的还是听本宫的?赵鼎辞去宰相一直本宫决定了,准其所奏,外调知绍兴府。”

朱皇后很难得的强势了一回,根本不顾黄小润的反对,径直做出了这个决定。

黄晓润皱眉,她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对不起皇后娘娘,这个决定我不能附议。”

按照皇帝赵桓的要求,做出的决定必须咱们俩商量一致之后才能对外做出。

如果意见不一致,赵桓的意思是让皇后参考黄小润的意见,也就是尽量听从黄小润的决定,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却是由皇后来抉择。

赵桓之所以这么定,也是因为皇后毕竟是皇后,身份地位级别都比贤妃要高,如果让她去听从贤妃的意见,不符合规矩。

所以只是强调朱皇后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听听黄小润的意见,如果能采纳她的意见是最好的。

但如果朱皇后一意孤行,不愿意采纳黄小润的意见,那她是可以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的。

因此,尽管黄小润没有同意,朱皇后还是坚持做出了这个决定,下旨免去了赵鼎的宰相之职,并外放为官了。

黄小润回来之后,便立刻写了一封书信,将这件事前因后果用千里加急,通过她自己的秘密途径直接禀报皇帝。

朱皇后之所以坚持把赵鼎撵出朝堂,放到地方去,远远的撵走,就是因为赵鼎护着三皇子,而不向着她的儿子太子。

她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儿子的势力,另一方面要拆三皇子的台,才能确保她儿子的地位越来越牢固。

只是黄小润的坚持让她气恼之余,还是有些忌惮。

所以尽管赵鼎已经被罢官,到地方当知府去了,但赵鼎的左相之职朱皇后却没有安排人来顶替,让它先空着,她也想了解一下皇帝后面会不会有什么动作?

假如皇帝真的听黄小润的,采纳她的意见,坚持让赵鼎回来,再把他马上召回来就是了,反正职务空着的,这样进退有度,也算留了一手。

朝廷中还有右相朱胜飞在顶着呢,只不过朱胜飞主要负责文教卫生这一块,对经济这块他并不在行,可现在也没办法了,只能所有重担一肩挑,忙得朱胜飞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出来。

皇帝赵桓针对赵鼎这件事回信了,他没有明确否定朱皇后同意赵鼎罢相的要求。

毕竟是赵鼎按照规矩提出请求罢去其宰相职务,而不是朱皇后直接下令将他罢除,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朱皇后只不过是同意他罢相而已,因此皇帝对此并没有做评判。

这是朱皇后根据情况来独立判断的,他远在中亚,不方便过问太细,但是他不会让赵鼎就此离开,所以给黄小润回信,让他叫儿子山河去把赵鼎接回来,让他称病留在京城。

赵桓并没有撤销对赵鼎的职务任免,也没有给他换一个任命,正如他自己所说,把这些摊子全都交给朱皇后和黄小润,他就不过问了,彻底放手。

他就要看看,他不在,也不插手,这大宋江山会成什么样。

毕竟人活百岁,他赵桓也不可能真的万岁而一直活下去,他就算把世界拿下来了,征服了整个太阳能照得到的地方,他也有龙驭宾天的那一天,那时候雄霸世界的大宋是否还能被有效掌控。

他想提前看看,他不在的时候会乱成什么样子,以便有的放矢的采取一些更合适的举措。

所以,他没有提出具体意见。

黄小润接到了赵桓的书信之后有些不能理解,但她知道丈夫每一个安排都是有他深深的用意的。

于是便派儿子山河去赵鼎家,将皇帝的意思告诉他。

赵鼎虽然被罢除了宰相之职,并外调绍兴府做知府,但他并没有出发。

因为黄小润在当天就让山河去找了他,告诉他黄小润已经写信向皇帝禀报了这件事,皇帝必然有所动作,叫他留在京城,看看情况再说。

赵鼎同意了,便在府邸住了下来,同时以生病为由,推迟前往赴任。

但是,皇帝那边并没有任何消息反馈回来,皇帝似乎并不知情一般。

等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变故,这让朱皇后把心放下来了。

既然皇帝对她的决定没有任何反应,那说明她之前的处置是妥当的,得到了皇帝默许。

可是皇帝没有评价一个字,又让她不敢轻易把别的官员放在这个职位上去,毕竟宰相这个职位太重要了。

就暂时只留朱胜飞这么一个宰相,以后看情况再填补。

对于赵鼎称病,拖延离开京城到地方赴任,朱皇后也不知道赵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她也不好过分,还专门派人去赵鼎府上看情况,却被拒绝了。

赵鼎的理由也很充分,他很可能是瘟疫,生怕把病过给其他人,尤其是过给皇后娘娘,所以不方便相见。

所以朱皇后派去的宦官连面都没见着,只留下了礼物就走了。

朱皇后只能暂时先把赵鼎放到一边,继续帮着儿子笼络人手,培养势力。

不过她一番火速提拔,也迅速的成为朝堂上下的一个热点,很多官员眼看着投靠太子便能飞黄腾达,一飞冲天,不少官员心思都活络起来了。

其中就有吏部员外郎王次翁。

王次翁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其实是很励志的。

他家境贫寒,又酷爱读书,他的书是借别人的,需要没日没夜的读完之后好尽快还给别人。

但是家里太穷,连油灯都点不起,所以晚上他就到邻居的窗外去借邻居窗户透出来的灯看书,一来二去王次翁借灯读书的故事就传开了,很多人对他都很赏识。

他因为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远近很有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求学于他。

于是他开馆授徒,教的弟子遍及整个山东。

只可惜如此励志的王次翁,却在做官之后却攀附了一个为后世唾骂的大奸臣,这人就是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