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把阮昭拉走,也不单是带她避开晁太尉。
离开后,大司农就带着阮昭去周遭走了一遍,认识一些大臣。
阮昭毕竟不单只是一个封地的郡主,她还是朝廷命官,以后也要位列朝堂,站得更高。
只要走官道,无论如何都不适合独行,即便不需要左右逢源,也需打好关系。
对这些阮昭倒是不反感。
就像她做生意时,也免不了应酬。
何况她并非无法左右逢源,只是懒而已。
既然这么做对她有利,又是大司农一片好心,她自是不会辜负。
便也随着大司农走动起来。
大人热闹,小孩们也很热闹。
今夜各家带进来的孩子不少,很明显都冲着赵岑来的。
虽然赵岑已经与君位无缘,但从天家夫妻及太子的态度来看,赵岑在宫中还是地位不低。
因此便都想让家中孩子即便不能争个朋友当当,也争个伴读的位置。
不过赵岑显然不太喜欢这些贵族子弟。
赵昕又一贯胆小,孩子们被家中长辈告诫过,对两人也是诚惶诚恐,就搞得气氛有点僵。
直到阮家三个孩子到来,僵硬的气氛才被打破。
阮林轩是个自来熟,虽然有点粗神经,但身边还有个细心且高情商的石头,跟双方都中和得不错。
阮林兰也是被养成活泼胆大的性子,只要没有大人来干扰,她是半点不带怕。
拉着胆小的赵昕就满场逛,有顺眼的孩子上来说话,也不躲不避,还玩得挺好。
没一会孩子群氛围就好起来,至少不会像之前那般僵硬。
各家长辈见此,倒也是乐得他们玩一起。
不管是跟阮家孩子走近,还是通过阮家孩子接近皇子公主,都是好事。
晚宴开始之前,赵堇廷终于出现。
这次的仲秋节典基本全部由他负责。
赵皇现在的甩手甩得彻底。
若非怕引起乱子,他怕连早朝都不想去坐班。
所以今日赵堇廷算是最忙的那一个。
刚刚总算忙完所有事情,换了衣服便过来。
同阮昭才说不到两句话,晚宴便开始了。
这次晚宴很顺利,大家和乐融融。
就是晚宴期间‘百花争奇斗艳’,赏心悦目。
今天有心参与竞选太子妃的贵女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才艺斗个满场欢乐。
阮昭倒看得津津有味,赵堇廷却一直皱着眉,满场都在看她,颇为无奈和挫败。
晚宴便这么平顺到尾声。
原本以为今天便这般安然结束。
谁知道晚宴结束时,赵皇突然平地投下一道惊雷,炸得原本酒醉正酣的人都惊醒过来。
“寡人这些年也算劳心劳力,如今年事渐高,身体乏力,处理朝政颇为精力不济,太医也言明寡人需静养,才不碍寿数。”
闻言,当下满场皆惊,连几位老肱骨都惊得差点站起来,因为他们已经大概猜出陛下要做什么。
包括赵堇廷也睁大眼睛,错愕的看向他。
只有皇后表情平静,笑容不变,显然早已知晓。
果然,便听赵皇接下来继续道:“所幸太子德贤兼备,我大赵江山后继有人,因此……”
他摆了一下手指。
早有准备的刘公公立即上前,取出圣旨:“百官听诏~”
全场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的所有人都僵了脸色,好半晌才反应过来,忙起身躬身听旨意。
“从来君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已高,无以为社稷朝乾夕惕。
幸而太子赵堇廷仁爱万民,德贤兼备,必能克承大统。今寡人已决,三月后传位太子赵堇廷,即赵君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当圣旨念完,全场皆静。
赵皇不等众人回神,便身心舒畅的站起来,笑眯眯的协同皇后走下,欲要离开。
这时众人才反应过来。
可即便反应过来,一时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能迷茫对视。
毕竟太子和几位挑大梁的都还没发话。
他们如果公然劝阻,岂不是要得罪太子。
所以赵皇和皇后就在这一片诡异的静谧中走出大殿。
最终还是赵堇廷先出列,拱手高声领旨谢恩。
赵堇廷知道父皇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他原本以为对方还能再忍耐几年,谁知道今天竟来这么一出。
但也知道他既做了决定,便绝对没有更改的余地,只能接受。
太子都接受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几位老臣立刻也纷纷表态,百官也只好跟着接受。
只是大部分人脑袋还是懵的,一般是因为酒,一般是被惊过头还没缓过来。
只有阮昭转头看向托着圣旨一脸严肃,实则满心无奈的赵堇廷,莫名多了几分幸灾乐祸。
她突然想起今天闲聊时,皇后突然提起郡王夫妻在茶庄住着不走的事,还打趣让阮昭也给准备个房间,说不定哪天就跟他们做邻居去了。
之前还只当笑话,如今看来,这夫妻俩是早做准备了。
她原以为自己已经是难得甩手甩得彻底的甩手掌柜。
如今对比起赵皇来说,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是三个月后再正式传位、继位,但接下来三个月赵堇廷却要以监国的名义,开始国君试用期之旅。
感受到她的目光,赵堇廷转头看过来,眼中似多了几分幽怨。
阮昭看着他这样子,便忍不住又想笑。
因为这道惊雷,晚宴诡异收尾。
直致第二日,才彻底炸开。
而这一天,阮家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返程了。
整个皇城都因为那份传位诏书炸开,暂时也没人有心思来关注她们。
只有尤家得知消息来相送。
尤母握着女儿的手,满脸不舍。
好在女儿婚后生活过得不错,尤家对此也很是放心,唯一担心的就是之后她要随阮林珏长途跋涉去赴任。
不过儿女长大总要放着自己飞,总归女儿能找到一个好人家,便也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