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派明文规定,弟子是不能插手俗世纷争的。
顾枫建立清风散修盟的时候,虽然对自己的亲族和师门都有怨,但是还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为了不明晃晃的违背宗规,在瀛洲的时候,他一直戴着面具示人。
在徐清活着的时候,顾枫在瀛洲也是戴着面具的,除了徐清和许光宗,清风散修盟里谁都没有见过他的脸。
徐清尚在的时候,顾枫碍于宗规,不敢在徐清手下担任要职,修为又确实不济(根骨的优劣在后期会越来越不明显,悟性的优劣越到后期越是明显),主动放弃了所有的高层职业,心甘情愿的留在徐清的身边,在清风散修盟担任一个普通的成员。
清风散修盟最初只有顾枫和徐清两个人,然后是四个人、八个人……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顾枫可以说是跟随徐清最久的一位。
徐清心中自觉亏欠了顾枫,力战群雄为他求来了结金丹。虽然因此一战成名,却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
接过徐清递过来的结金丹的那一刻,顾枫觉得自己这一次没有看错人。
在顾枫曾经的幻想中,他会成为第一仙宗的长老,徐清会建立起一个强大又富裕的散修盟,彼此成为彼此最强有力的后盾。
如果现实真能那么发展,就好了。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许光宗不知从何时起暗恋于他,见顾枫在清风散修盟只能担任一个普通的职业,下意识的觉得是徐清苛待他。
顾枫闭关五年出来,就和徐清产生了隔阂,关系很难再回到五年前了。两人政见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差,争吵是家常便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儿开始,传出了顾枫对徐清不满,想要取而代之的谣言。
顾枫能察觉到徐清的处境不好,针对她的人太多,在回宗门闭关之前吩咐许光宗帮他辅佐徐清,守好清风散修盟。
许光宗不乐意,顾枫就拿他的把柄威胁他同意。
谁都不是一开始就很优秀的,许光宗也不是。
他们初见时,许光宗只是个炼气期的穷修士,为了购买炼器所需的器材提升炼器术好争取进入内门,跑到顾枫面前借灵石却连抵押物都拿不出来。
顾枫见他炼器天赋不错,即便没有抵押物,还是借了灵石给他。
许光宗借到了灵石,却还是进不了内门,最终因为还不起灵石,导致利滚利欠下顾枫巨额灵石。为了让他能还上灵石,顾枫把他带到了危机四伏的人妖交界处——瀛洲。
双方约定好,顾枫给他介绍的客户请他炼器,许光宗必须要给他10%的佣金:顾枫给介绍的客户请他炼制一件法宝,就要炼出一件十分之一的小法宝给顾枫当佣金。
炼器这个行业,有的法宝是手工费比材料费贵,有的法宝是材料费比手工费贵。
有的材料是有灵石也买不到的,许光宗想出了偷客人器材的办法支付给顾枫的报酬,被顾枫抓住了把柄。
许光宗自以为自己做的隐秘,没想到顾枫早就看出来了,并在多年以后以此来威胁他。如果那事传出去,他的名声、前途就毁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许光宗不得不就范。
顾枫之所以不择手段也要许光宗进入清风散修盟帮徐清,是因为当时的许光宗已经是一位有名的炼器大师。
当年徐清结丹在即却缺少资源,顾枫有心想帮她,奈何囊中羞涩,又想到了早已被他遗忘的许光宗。
许光宗为了早日还清欠顾枫的债务,日日炼器炼器炼器炼出一堆品质下乘的法宝。
法宝根据品质不同,价位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一堆品质下乘的法宝,顶多就是赚个手工费。不管许光宗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利息增加的速度。
顾枫虽然很想逼许光宗尽快还清欠他的债务,那样他就能凑到灵石给徐清了,但是现实是即便他把许光宗卖了,也卖不到几块灵石。
为了尽快凑够灵石帮到徐清,顾枫冷静下来折节下交,亲自安抚许光宗不用为了急着还债,先努力提升炼器术,他不会逼他的。
许光宗的炼器水平不低,就是控火能力太差,和顾枫互补,顾枫是炼器水平很差,控火能力很高。这一点也正是顾枫当初在许光宗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也愿意借灵石给他的原因。
双方合作炼出了上品法宝,拍卖出了天价。
许光宗很高兴,他终于还清了债务。
顾枫也很高兴,他终于帮徐清凑够了灵石。
徐清闭关了五年,那五年顾枫一直在中域,每天不是去风谷猎杀风兽就是和许光宗一起钻研炼器术。
然而,五年过去了,徐清结丹了,顾枫还只是一位筑基期修士;许光宗成功攻克了控火术,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优秀炼器师,可以独自炼出品质上乘的法宝了,顾枫却还是没能攻克炼器术。
身边的人都在进步,唯独自己在原地踏步,顾枫心情郁闷到了极点。
徐清出关后,为了开导他,陪他四处游山玩水。
后来两人遇到了散修大比,魁首的奖励就是一瓶结金丹。
顾枫当时一直停留在筑基期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心魔,徐清把结金丹赠与他的那一刹那,那困住他多年的瓶颈就破开了,被迫急忙赶回宗门结丹。
一来二去,顾枫就把许光宗抛诸脑后了。
后来,他要回宗门晋升金丹中期,怕徐清在瀛洲孤立无援,这才又想起了许光宗这号人物。
顾枫回宗门的路上也想到了威胁人不好,决定等他出关就把许光宗那些年给他的“佣金”找出来还给他,当做他帮他的酬劳。
哪曾想,他刚步入金丹中期就得知了徐清的死讯,气的灵力逆流,差点没当场陨落。
果然呀,说“以后”什么的都是骗人的,世上哪有什么“以后”呀?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来的更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