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钰一点点的试探着刘枫的态度和底线,在刘枫的纵容下,一点点的揽权,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多。
监国十年,上官钰的胆子越来越大,再也不复当年。随着上官钰手上的权势越来越大,上官钰和他手底下的人行事越来越过火,惹得民怨四起,朝中议论纷纷。
刘枫在后宫抚了十年的琴,终于弹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心情大好,再次回归了朝堂。
在百官的弹劾下,刘枫将上官钰手底下一大批党羽下狱审查。
上官钰对前来投靠他的人来者不拒,树大根深,难免有不少蛀虫。
经过数月的审查,刘枫没有包庇上官钰,无罪的释放,有罪的,该罚款的罚款,该刑罚的刑罚,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该判处死刑的……
刘枫感念上苍有好生之德,朕不忍杀生,处于宫刑吧。
上官钰:“……”
文武百官:“……”不知道该不该称赞帝皇仁慈。
历朝历代都有可以以用赎刑和宫刑代替死刑的法律制度,刘枫这也不算是包庇。
至于上官钰……刘枫没有给予他惩罚。
百官虽然不满,但是不敢逼得太甚,刘枫瞧着快要不行了,害怕担上气死帝皇的罪名。
筑基期修士的少年期和青年期很长,刘枫比上官钰年长十八岁,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玉面无须,瞧着倒像是只有十几二十岁,模样瞧着比上官钰还年轻些许。
只是形销骨立,难掩病弱之态,仿佛随时都会魂归天地。病气缠身之人,自然没有什么美感的可言。
几位亲王都觉得刘枫没几年好活了,又没有子嗣,皇位迟早是他们的,视彼此为对手,唯独没有把刘枫放在眼里。
刘枫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回绝了百官在宗室里挑选出一位嗣子立为太子的提议。
……
年迈的慎亲王太妃(顾太妃)上折子求见刘枫,希望刘枫能看在她是他的亲姐姐的份上,立她的儿子为皇储。
作为一位母亲,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登上那个位置。只是混淆皇室血统是重罪,她没了娘家,又证明不了大儿子是先帝血脉,小儿子的排序又靠后,即便刘枫下位,也轮不到她的儿子。
刘枫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拒绝,而是说慎亲王的排序太靠后,即便他立慎亲王为皇储,百官和慎亲王的其他哥哥们也不会同意,如果有兵权就好办多了。
翌日,慎亲王被刘枫寻了个由头,撸掉所有的职位,被赶到寒苦的西北守卫边关。
一年后,边关急报,慎亲王战亡。
帝皇大怒,喝令西北主帅回京告罪,以保护亲王不力为由,将其贬谪,趁机夺回其手上的军权。
按照本朝的殉葬制度,皇室子弟薨逝后,妃妾应当殉葬。
刘枫感念上苍有好生之德,认为殉葬制度过于残忍,下旨废去殉葬制度,派人前去阻止慎亲王的妃妾殉葬。
然而,终究是晚了一步。
慎亲王的正王妃、两位侧王妃、四位夫人在得知慎亲王在在西北战死沙场后,不到一炷香的时候就已经纷纷自缢为慎亲王殉葬了。
刘枫得知后,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没说什么,宣布正式废除殉葬制度,以后皇室子弟逝世,妻妾皆无需殉葬。
百官纷纷感叹帝王的仁慈。
……
慎亲王太妃得知小儿子战亡后,大受刺激,再也忍不住和大儿子相认,道破了大儿子的身世和刘枫非皇室血统的秘密。
她快要死了,不想带着这个秘密到下面。
安国公万万没想到,原来自己才是先帝的皇长子,坐在皇位上的人本该是他才对,心有不甘之下偷偷私囤铠甲、圈养私兵,密谋造反,被早有预料的帝皇抄家入狱,当晚“畏罪自尽”,没有溅起一点水花。
刘枫表示,上苍有好生之德,朕不忍杀生,只是剥夺了安国公的爵位,将其子、孙处于宫刑,未出阁的女、孙女入宫为婢。
世人纷纷感叹帝皇的仁慈。
慎亲王妃:“……”
上官钰:“……”
慎亲王太妃病危,帝皇得知后,携手贵妃上官钰亲自前去探望,意外得知慎亲王有一女未满周岁,怜惜侄女小小年纪父母双亡,将其抱回宫中抚养。
不久后,慎亲王太妃薨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