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 第310章 终于要论功行赏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b>这还是朱楩第一次参加午朝。

午朝和早朝不同,没有那么大的规模,甚至连六部官员都不齐。

因为朱元璋把宰相制度和中书省一起裁撤了,如今又没到历史上永乐年间开创所谓的内阁制度。

所以来参加午朝的,没有太多人。

朱元璋作为亲自召开的人,没他在也开不起来,所以洪武大帝肯定得在。

然后是跟着随行而来的朱楩。

再有就是皇太孙朱允炆首当其冲,其次是兵部侍郎的齐泰,以及礼部侍郎黄观。

这位黄观自然也是皇太孙一党,而且说起他来,还有着很重要的一笔色彩。

据说黄观年少时作翠微书舍,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

于洪武二十三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京城应乡试,中解元。

次年应会试,中会元,同年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中状元。

黄观可以说是从童生到状元,一路所向披靡,不仅顺利通过六次考试,且均获榜首,被称赞三元六首,可见一斑。

所以黄观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和栽培,任其为礼部侍郎。

(题外话,黄观其实是洪武二十九年任职礼部侍郎的,这里提前了两年。)

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那卓敬也参与了午朝,然后还有一些武将,诸如冯胜、傅友德、郭英、耿炳文、平安等人。

虽然不如早朝盛会,却也都是国之栋梁了。

尤其是皇太孙朱允炆,哪怕朱楩再说大侄子把握不住,也无法否认朱允炆如今隐隐有监国之责,虽然不如当初太子朱标那般已经几乎临国而治,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治国事务了。

如果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朱十八,想来,朱允炆确实是在被作为接班人新君的模版来培养的。

可现在嘛,就不可预知了。

“既然都到齐了,就开始议事吧,”朱元璋不是拖拖拉拉的人,一来就直奔主题,对众人说道:“此次滇王立功颇大,具体细节还需要楩儿你本人再阐述一遍。”

于是朱楩也不含糊,开始从去年得知宁夏镇战况危机,自己便宜行事带领西安秦王护卫所赶赴支援,再到得知草原不和消息,决定出征塞北远征漠北草原,以及这一路上一边打一边收服鞑靼各部落,到最后这次带回来了多少战利品,以及各部落加起来的总人口等等,事无巨细,一一重述了一遍。

当听他亲口说出整个过程,所有人都被震撼了,甚至从一开始就深陷其中,仿佛听故事一样不可自拔。

最后连朱允炆都为之动容的说道:“十八叔之骁勇,不是侄儿可以望其项背的。”

他是真的佩服了。

明知宁夏镇有城破的危险,而且敌军有着三万骑兵部队,仍然敢以一万五千人赶去支援。

一旦当时城破,这支疲于奔命的部队,只会羊入虎口,被人家撕碎。

但是朱楩还是去了,不但去了,还打赢了。

“这一战,就算让汤徐二位大将军来,在如此兵力与兵种相差悬殊之下,也不敢轻易言胜啊,”连冯胜等武将此时都心悦诚服由衷感叹道。

面对众人的赞美,朱楩却只是矜持的笑了笑,并未喜形于色。

朱元璋好笑的看了眼朱楩,也说道:“不愧是朕之虎子,此一战不但扬我大明国威,甚至完成了历朝历代都无法做到的,彻底征服了鞑靼草原各部,让他们宣布效忠了我大明,成为我大明子民。而且以楩儿的手段,还瓦解了草原的奴隶主制度,对那些首领进行釜底抽薪。从今以后,只要我大明不负草原子民,草原人也必将不会背叛我大明。”

“于是朕决定,把滇王从草原上带回来的战利品,除了那三万匹宝马良驹另做他用,由朝廷征收以外。把那五万头牛和十三万只羊兑换成等价粮草,之后送往草原,分配给各部落,帮助他们安然度过这段日子。”

听到这话,众人没有异议,因为鞑靼已经宣布效忠,等于划入大明版图了,若是这时候为了贪墨这点东西而舍不得给一些粮草,把人家活活饿死。

谁还会臣服?

不过这可是几万头牛,和十几万只羊啊,规模可是不小。

“陛下,牛可以做耕牛,分发到各府各地,由当地府衙或财主地绅消化。至于那些羊,也可拿去与各地豪绅商贾做交换。或是由朝廷直接收下大部分,”卓敬心里一动给出建议。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

其实卓敬是担心朱元璋狮子大开口,直接让朝廷掏出这笔钱来。

还是那句话,哪怕一头牛只做价十两银子,五万头牛可是五十万两银子啊。

这么一大笔开支,就算是对整个朝廷的国库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何况若是由国库开支,可弄来这么多牛,最后还不是要分发下去给各府各州?

所以就不如让各府各州当地府衙出钱,或买,或以粮食交换,然后给他们耕牛,岂不更好?

卓敬还有一个担心的是,他知道朱元璋平生最恨的人,除了贪官酷吏以外,就是商贾与财主地绅了。

毕竟朱元璋小时候就给财主地绅家放过牛,又因为他把人家牛给杀了吃肉,差点没被活活打死。

至于商贾,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商人从古至今就是不入流的最低级档次。

卓敬身为户部侍郎,不得不有所防备,唯恐朱元璋给朝廷和国库增加压力。

毕竟户部就是管钱的嘛。

朱元璋好笑的说道:“卓敬啊,你是不是太着急了?真以为朕已经老年昏庸了?”

“臣不敢,”卓敬只是低头拱手行了一礼,不卑不亢,且完全不畏惧朱元璋的气势。

不愧是敢在早朝上正面怒怼朱楩的人,就是这么刚正不阿。

朱楩都笑了,本来还有点火气,现在看他连朱元璋都敢怼,反而没了火气。

“得了,放心吧,那些牛羊朕打算交给楩儿自己去处置,既然草原各部是他收服的,在朝廷彻底掌控那些地区之前,先由滇王代为管辖,”朱元璋大手一挥,就把鞑靼各部划入到朱楩麾下了。

朱允炆张了张嘴,又选择了闭上。

其他人面面相觑一眼,心说这算怎么回事?

滇王朱楩已经是云南之王,而蒙古草原离云南可是十万八千里,怎么划入他的旗下了?

但是朱元璋说的也在理。

现在草原刚被收服,恐怕鞑靼各部只知朱楩而不知朝廷,贸然派中原官员去,谁又会服你呢?

就算想要派一位藩王去就藩,可现在的鞑靼部可不是宁王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不是说就会立即臣服的。

还真就只能让朱楩暂时代领草原之主的身份了。

毕竟他可是鞑靼各部共举的圣可汗呢。

“除此之外,不论是驰援宁夏镇,保住了边关的稳固,还是此次征服鞑靼草原,滇王与这支部队都有天大奇功,不赏不足以使天下人认可,”朱元璋话音一转,来到了论功行赏的环节。

而之所以把这件事放在午朝来说,而不是在早朝。

就是因为,朱元璋要先和这些朝中重臣先讨论个大概框架,然后等先确认了,再拿到早朝上与百官讨论,最后确定下来。

此时大臣们开始讨论起来。

“指挥使牛胜与彭越,可升任都指挥使,”身负兵部侍郎的齐泰率先说道。

别看只是从指挥使提升到都指挥使。

可实际上,一般指挥使最多不过正三品的官职,大多都是卫指挥使,掌握一卫所的兵力,至多五千六百人左右。

比如宁夏镇的指挥使唐杰。

而都指挥使可不得了,乃是正二品的官职,比如瞿能当初就是以四川都指挥使的身份,率领着足足五万大军从四川突然到了鹤庆县战场,把北胜府三大土司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以这就是差距,卫指挥使只是一卫所的将军,而都指挥使可就不一样了。

别看还没有赏赐将军名号,可是自从改为卫所制度以来,这才是实际兵权,比赏赐一个什么将军空衔可强太多了。

这是原地升一级,不,是越过了从三品,至少升了两级啊。

可见牛胜与彭越跟着朱楩,这次立下了大功。

至于那钱术,既然他选择明哲保身,此时自然没人还能想起这个人来,甚至钱术直到如今还被留在宁夏唐杰那里,乃至变成给唐杰打下手了。

没办法,钱术的军队都没了,就算他想回去西安,又有什么名目与理由呢?

当将军的,连军队都没了?伱还当什么将军?

回到当前。

由兵部侍郎齐泰提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武将这边很好说话,如今在给武将集团封赏,自然不会拖后腿。

主要还是看皇太孙朱允炆的,他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文官的态度,不能小瞧。

“还有王福,他是本王的护卫指挥使,这次也有立下大功。而且当初在平定云南思伦发之战中,包括如今的西平侯沐春,卫指挥使赵括,卫指挥使沐晟等人,也都颇有建树。希望父皇与朝廷可不要让他们失望,”朱楩心里一动,见齐泰故意没有提到王福,他自己自然不能忘记自己的心腹爱将。

齐泰果然是故意的,听到朱楩开口,直言不讳的说道:“敢问滇王殿下,包括卫指挥使王福、卫指挥使赵括在内,他们是否已经向您私下里投诚,自愿成为滇王王府属臣?”

“是又如何?”朱楩没有否认,而是承认了下来。

因为王福这家伙心眼实诚,早在年前入京述职时,就已经自发去兵部讲清楚了。

此时再插科打诨又有何意义?齐泰不就是兵部侍郎吗。

齐泰捋着不长的胡须,一脸得意的说道:“好叫殿下您知道,既然他们甘愿成为您的王府属臣,就已经无法再得到朝廷的升迁了。毕竟。”

齐泰没继续说下去,但是所有人也能猜出他想说的是,毕竟他们已经是你的私人臣子,而你不过是一位藩王。

朱楩笑了,转头问朱元璋:“爹,儿臣除了是您儿子以外,这王爵藩号是否为您所册封?”

朱元璋心里一动,已经知道朱楩又要使坏了,不过他也想看看朱楩最后想干什么,于是附和道:“废话。”

除了他,谁还能封王?

“既然如此,身为藩王,戍边守国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咱可是拼了命的,那些功绩不是他人一言两语就能抹消的,”朱楩斜了眼齐泰。

齐泰心里一动,赶紧解释:“殿下,下官可不敢否认您的功绩。但是。”

“但是,你却想一句话抹消了其他人的功绩。你们这些狗东西只需站在朝堂上,三言两语就能轻易让旁人流血拼命得来的功劳不翼而飞,恐怕在你们眼里,几十万大军也不过尔尔,你们一句话还不是飞灰湮灭?”朱楩冷笑道。

齐泰开始额头冒汗,不无埋怨道:“殿下您怎么又开始骂人了?”

又开口闭口说他们是狗东西了?

“难道不是?你们既没有亲临战场,怎知战场上的残忍与危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这些臭丘八在为国家卖命的时候,你们却在后面捅刀子?”

“可知你能站在这里,如此一脸随意一身轻松的说出这番话,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在为你们负重前行。没有我们戍边守国,不要命的把敌人拦在外面,你们能在这里安然扯皮?”

“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本王干不出来。本王曾经许诺,只要他们建功立业,只要他们立下功劳,本王就要论功行赏,有功论功,有过论过。齐泰啊齐泰,一旦让你得逞,我大明军队与士卒,今后谁还敢卖命?”

“你还不服?你个狗东西,今后我说什么也得把你发配到战场边关去,让你也去战场上洗礼一番,到那时候,哪怕你浴血奋战立下功劳,老子也不给你一粒米的赏赐,我看你服不服。”

朱楩指着齐泰的鼻子,火冒三丈的怒骂连连。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语道破自古以来,战场就是杀伐之地,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就能活着回来,都是做了必死觉悟踏上战场的。

朱楩一番话下来,更是得到了在场那些将军们的认可。

连朱元璋都喃喃道:“哪有岁月静好,有人负重前行吗?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此事,断不可行。”

朱元璋自己就是马上皇帝,哪能不知道军队纪律以及赏罚分明的重要性。

要知道,当初包括常遇春在内,就是因为见识到朱元璋率领部队的严格纪律,认为他是干大事的人,这才来投靠的。

其实常遇春一开始不是朱元璋的部属。

还有朱元璋的兵力势力一直都不是最强大的,当初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差点把朱元璋挤兑死。

当时的吴军(最初朱元璋号吴王),那真是跟三国东吴一样,不少人都嚷着要投降了。

可最终,朱元璋还是以巨大兵力差距,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完成了翻盘逆袭。

靠的,就是朱元璋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军队的严格军纪。

所以朱元璋立即明白过来,一旦朝廷做出让军队寒心的行为,今后谁还会给你卖命?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于是朱元璋当即说道:“齐泰,不要再发言了。”

齐泰虽然心中有着委屈,却也不敢顶撞朱元璋,只好闭上嘴,低着头退到一旁。

朱元璋接着说道:“其实早在前年,或者已经算是大前年了,吾儿就率领他的王驾护卫部队立下天大功劳。尔等可还记得,当初朕就曾一直头疼云南土司的问题,甚至曾经不惜要尽起举国之力,彻底覆灭麓川残党欲孽。那时候你们也都是支持的。”

“正因为有吾儿虎子之威,以及沐英的及时出兵驰援,他们竟然不用朝廷一兵一卒,乃至粮草,就把云南彻底平定,也把麓川残党思伦发彻底消灭。”

“虽然当初楩儿自掏腰包为全军犒赏过,可朝廷却一直没有进行封赏,这是朕与朝廷的失责啊。如果为朝廷立下功劳却得不到认可与赏赐,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长此以往下去,谁还会给咱效力?”

其实当初是因为朱楩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当时朱元璋是心存打击的态度,加上知道了朱楩要收买人心的打算,心说好小子,既然你要收买人心,你都自掏腰包犒赏全军了,那就这样吧。

总不能你收买人心了,还要朝廷给你买单吧?

所以那件事就一直被压下来了。

既然朱元璋不提,其他人也乐得看热闹,他们可不想让一位藩王做大。

所以云南各军队,一直都被亏欠着一份天大功劳没被赏赐呢。

朱楩也终于去了一口心头的淤气,看向那齐泰,说了句:“真想这辈子让你打白工,让你这辈子都永无出头之日,让你这辈子都没有晋升之路,到时候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能淡然处之,是否还能甘之如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如你先把这一身官袍脱了,也别要俸禄了,但是该做的事可不能少。你试试?”

朱元璋好笑的摇摇头,这小子真是嫉恶如仇睚眦必报,真是不知道随谁了。

(你猜?)

“好了楩儿,现在不是已经在准备给你和你的人论功行赏了吗?”朱元璋发话了,还特意加重语气,提醒朱楩,那可都是你的人,真以为咱不知道咋回事吗?

(本章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