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村里对花家一向是有求必应,这都多少年了,人家也从来没提过过分的要求。

花家的要求也不过分,如果有大的国家政策,比如全村迁移或者拆迁这种的,花家肯定二话不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找村里的麻烦。

在未来的时间里,希望尽可能保持原样。

村里求之不得,冬瓜和西瓜读高中,花家全家搬到市里常住,当时村里人就吓的不轻。

没想到,家属院和村里孩子出去念书都是住校。

谁也没想到花家这么惯孩子,全家说搬就搬了。

花家的产业在这,是跑不了,但花家人一搬走,村里人可不习惯了,就怕一去不回。

后来见两位老爷子几乎天天回来,这才安心。

不光十里村,周围这一片,孩子们的规划基本都分了两拨。

一拨是会念书的,就考大学在外面工作,如果正好和花家厂子医院对口就更好了。

一拨是不会念书,这还得分两类,一类是完全不行没打算干别的,就在家学种地种菜。

另一类是不太会念书,也能念个高中,以能进花家厂子为目标。

但从挣钱上说,种地的还挣得多。

周边的村里除了花家包地种粮食,其他的大面积已经发展成全部的蔬菜基地。

周边所有村民都是从花家买粮,种菜的农户都有钱,还是真有钱。

这片的风气也好,大家伙也团结,那些想打坏主意的不好干,一家受害,所有人学习受骗经验。

最后都归为一个老理,别想着占便宜,没好,占小便宜吃大亏。

也有小年轻的,赶时髦投资这个投资那个的,赔本的多挣钱的少。

花家投资房产的事情,忘了是哪一年传出来的。

弄得大家伙就跟疯了一样,涌进市里去买房。

为了这事,花家又招呼大伙开了个小会。

讲了几个注意事项,不能借钱买房,房子地点注意什么,贷款注意什么……

大意就是投资要谨慎,要量身而为,贷款利息高这笔账一定要算清楚等等,还举了好几个搞投资把家底都弄没了的例子。

成熟的以花家为中心建立的蔬菜基地,人们最开始担心的销售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

全国各地的蔬菜基地有很多,这边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地位不可撼动。

以京城为中心,主要是往北走。

菜味这个词,吃到嘴里最直观的感受。

只要是吃过他们的菜又买过别家的,对比就很明显。

就简单俩字有菜味。

而且他们的价格,一直跟着市场走,从来没特意要高过,慕名而来的菜贩子络绎不绝。

再加上以刘金为首的本地菜贩子,北方这么大的市场,他们的销售不用担心。

花家在市里、县城的包子铺菜店,为啥买卖那么好啊。

做的都是熟客,全是自家产的,面粉肉菜,豆油花生油的大豆花生都是自家种的,面粉都是自家的粮食在磨坊磨出来的。

周边的磨坊生意一直很兴隆,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面粉厂的挺好,因为跟风花家习惯了,也跟着吃磨坊的。

最近几年有机、健康的一些词汇开始流行,但蔬菜基地的定价并没有疯涨,还是以普通蔬菜的市场价为准。

这边的蔬菜品种已经是特意挑选过的,像白菜价的白菜萝卜,从来没有大批量种植过,都是自家院子种点自家吃的。

蔬菜大棚一开始就考虑了收益问题,有机菜卖普通菜的价格,菜农们也不少挣。

花圆圆还是在尽量保证了整片区域的品质的前提下,做到了村民们挣钱了,大家伙吃上了安心的蔬菜。

跟奶粉厂一样的道理,不了解的人,还是宁愿选择从国外代购奶粉。

或者因为价钱的原因,不选择花家的奶粉。

但花家的奶粉也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一家三代都喝花家奶粉。

孩子们喝针对孩子们各个阶段的,老人喝老年奶粉,父母喝青壮年的。

这样就足够了,花圆圆的目的已经达到。

她有这些东西,买不买可不是她说了算的。

韩宁是一类人的代表,像他们这类人,有自己的农庄,专门雇人种菜养家禽,还有很多都是国外进口的。

打听花家的时候,知道花家搞种植,专门去菜店买了菜试吃,发现味道真不错。

后来熟悉了,还特意找机会来参观了花家的大棚。

这一整套下来,就跟他们自家种菜养鸡一个道理。

不过花家干大了,给当成买卖来干。

不仅自己干,还带着这一大片一起干,这不容易。

这村子也是,家家户户自家养鸡养猪,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干净。

能跟他住的小区比了,他是住富人别墅区,物业费老贵了。

这村里看着像是自发的。

周围村子的建设,尤其是卫生这块,花家一直很重视,慢慢引导着才有现在这个局面。

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小事上吧,花家提出来,村民们这点面子得给。

也就私下里说说,花家事不少,偷着过过嘴瘾。

但等离开这片地,出去远点的地方看看,习惯了村里都这样,到了外面哪怕市里也觉得没有村里好。

花家人从老到小,都对村里情有独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跟村里谈下来,花家的养老地定下,这个事情也在村里传开了。

村里人高兴啊,老一辈又一轮游说开始了。

村里的年轻人在外工作的只占很少一部分,除了发展特别好的,一部分小年轻大学毕业那几年在外面漂着后来也回村了,村里特别有人气。

在外成家的这一小部分人,家里给拿钱在外面买房,生娃一般回村里坐月子,很少有老人去外面儿子家照顾的。

实在不愿意回的,就出钱请人或者让姥姥照顾。

村里的老一辈的人腰杆很直,因为有钱。

儿子儿媳在外面挣的没有他们在家干挣的多。

村里人经常拿冬瓜和西瓜教育孩子们,你说说你们在外面混个什么劲,跟冬瓜和西瓜学学,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年轻人在家里陪着老人,一家子热热闹闹的,咱也不是那不讲理的专门跟年轻人对着干。

别说,真有回来的。

在外面干活,哪有不受气的,挣那点钱真不如在家跟着老爹自己干。

不过回来之前咱得说好,别闹矛盾。

这小兔崽子们,还没回来呢,先说钱的事。

很多人没少打听花家的事,八卦着呢,花家的家产咋分的,西瓜结婚陪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