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我掌华娱 > 第三三九章:头皮发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黎优雅安静的大学内,baby饰演的金克丝第一次出场,就牢牢吸引了一片年轻男女的目光。两条长的过分的淡蓝色马尾辫和额前一溜个性的刘海,风风火火的个性,脚踩滑板现身如一阵风,以及吃豆腐拍胡一飞大胸的画面都让人目光聚焦在她身上。

“这个女孩是谁呀?”

“一个中国小演员,谁知道呢?”

“我决定了,回去后要成为她的粉丝。”

然而,胡一飞还要告诉观众,这个角色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潇洒的个性,还要有智慧的大脑。

“你不打算先告诉我点什么?”

“在我描述这项工作之前,我要知道你有能力做好它。严格来说,这活不算合法。用两分钟时间,设计一个需要花费一分钟才能走出来的的迷宫……”

baby放下背包、滑板,不屑的一撇嘴,接过画板开始勾画了一个四方形的迷宫。

“停…再来!停…还不够好,再来!”

baby也是傲气发作,这次没有用四方形的迷宫,而是勾画了一个圆环,层层叠叠的圆环通道将迷宫构陷的迷人眼球……

简单的几个镜头切换,加上一个纸板铅笔的道具,就将这部电影的智商轻而易举拉升了一个档次。随着剧情开始深入,更多似是而非的科幻点子,数学架构,建筑学新奇知识点,都开始在电影中层出不穷。

在柯布的带领下,金克斯第一次进入梦境。一场咖啡厅里的谈话,解释了梦境交互、梦境穿越的原理。甚至连为什么画面突然切换到街边咖啡厅里也做了解释:他们是在做梦,当人做梦时,往往并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然后在梦中知道自己做梦的后果就十分可怕了,所有影院中的观众们,都看到了极其震撼眼球的一幕。巴黎的街道景致浪花一般层层翻卷过来,在真实摄影和高清特效下,这一幕显得尤为震撼人心。

整个城市大街、房屋建筑全都翻滚起来。天依旧是天,地依旧是地,不同的是人可以在天上地下行走了。两人的脚步踏在墙壁上,却诡异的侧身成90度行走自如。

哪怕这一幕镜头,不少观众已经看了许多遍,那是预告片中较为震撼人心的一幕,但此刻在解释了原理之后,慢慢的看完整个城市翻转的全部镜头,却更加震撼。

imax镜头下,所有的特效都是在考验观众的视觉感官。哪怕是耳朵,也无时无刻不被占用着。汉斯-季默用他独有的配乐体悟,为电影营造了一个紧张、刺激又气势磅礴的名为“time”的主题音乐背景。

在巴黎路旁的小咖啡店里,胡一飞画了一个蟒蛇咬尾巴的简单铅笔画,递到金克丝身边:“据说大脑里的潜能只被运用了很少一部分,但那是指我们醒着的时候,在我们睡着时,我们的大脑几乎是全能的。”

金克丝翘着二郎腿,两条洁白纤细的****直接搭在桌子上,坐没坐相。漫不经心道:“比如?”

“想象你正设计一座大楼,你有意识的创造它的每一面。但有时候,好像它是在自我创造,知道我的意思吗?yes,我只是发现了它而已,就像灵光一闪。………”

路旁的咖啡厅、墙壁、地面轰轰轰发生爆炸。而坐在爆炸中间的两个梦境主人公却纹丝不动,金克斯惊奇的看着这一切,直到被突然炸到醒了过来。

除去盗梦的主题,回家的感情思路外,导演胡一飞还从细微处入手,无时无刻不在嵌入自己的科幻理论,紧紧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仅有硬科幻理论,还有温情的画面,既能舒缓因为悬念和大场面带来的神经紧绷,还能起到点缀主题的作用,推动故事向前展,从而利用有限的篇幅,将几个主要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

即使是美国人的罗杰-艾伯特自认为高雅脱俗,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崇尚的“家庭第一”价值取向,其实这个价值取向何止是中国人在遵从,在整个美国的电影里也一直都是主流价值取向。

柯布要回家,要回去见两个孩子,可他不能回家……为什么不能回家?

“真是个混蛋啊,一个钩子又一个钩子的抛出来,让你不忍眨眼。”

剧情行进间丝毫不拖泥带水,几个简洁明了的镜头切换间,就带观众到达了另一个宽敞的都市场景之中。imax影院中的观众们不禁乍舌,这简直就像坐在电影院里。就置身处地的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一般,还全都是最美的景色。

他们开始庆幸自己是买了一张imax电影票,而没有因为那几美金的票价差价而去购买普通票。

梦境世界,只要你想想,就会有无限可能。脚下没有路?没关系,径直走过去,一条钢铁大桥凭空搭建起来,如一道彩虹,直挂到街道对面的大楼中去。

两个梦境的主人公就在这高楼大厦之间的钢铁大桥上穿行自如。

四面还是倒立、折叠的摩天大楼场景,车子自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行走,宛如置身在无数摩天大厦的未来世界中一般。

迷宫?那都是小儿科了,镜像对立理论之下,敲碎了玻璃,马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走廊。

“酷!”

不知道多少观众都要被这部电影中层出不穷的科幻小包袱,引得头皮发麻了。

然而文艺爱好者也不会失望,他们可以拿作品中的梦境和心理学说事,大家都有过不少经验。

如果看过《机器猫》,那会是一个绝佳的对比,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拿做梦枕头套过三重梦境。

博尔赫斯大半辈子都在各类神秘几何图形的结构下写梦、镜子、迷宫之类,而且他随便往前一追溯,远到《一千零一夜》里各类玄幻结构,近到诸位宗教界人士的冥想宇宙结构,说明许多仁兄都没事动过“现实世界是否一场梦”之类的念头。

科幻小说的例子就不多提了。其实何需文艺作品来武装,随便找个朋友聊天,他也许都会跟你念叨些类似念头。而且从不只从一个人嘴里听过如下的段子:“我小时候也经常想,各种至小微粒里里是不是有无限小的宇宙,我们是不是被包在另一个微粒里,外面有无数重宇宙?又或者,我们都只是哪个人做梦的产物?”

最后这句话,其实以前经院哲学各种互掐里出过类似的段子。

琢磨各类材质名称理念原型后免不了会出几个“上帝用想就创造了世界,我们都只是上帝梦中的人物”云云,当然这类想法通常是异端,要被和谐的。这大概说明,哪朝哪代,梦、意识、虚无、死、存在、真实的世界,类似话题,永远被人当个大事琢磨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琢磨过。

看《盗梦空间》的时候,会让人脑子里一次不讲道理瞎蹦出来许多类似情绪,仔细分辨又似是而非:比如《黑客帝国》,比如《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里“世界尽头”的虚拟世界构筑,埃舍尔楼梯,黄粱一梦,庄周梦蝶,博尔赫斯的《双梦记》和《南方》以及其他名字忘掉意境类似的东西,《爱德华大夫》,莫比乌斯环。

不得不让人感叹:“这部电影还真不只是单靠天才创意玄妙灵感就能拍出来上映的!”

影片的导演无时无刻不再肆意展示着高智商的科幻术语,但又不会让人看不懂,哪怕不想动脑筋的观众,只安静坐着看特效就够了。

《洛杉矶时报》的娱乐版主编凯瑟琳今天下班后也走进电影院,亲自观摩了这部电影,情不自禁点头:“一部很聪明的电影,丰富的细节、错综复杂的叙事,将人带入一个潜意识的迷宫!最离奇的是,这个导演竟然能让观众耐心观看四十分钟,听他植入自己的梦境理论。”

交代清楚了科幻理论,就要开始真正的盗梦了。

植入意念,危险无处不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