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大家都在关注着呢。
大家伙一看这几个华国作协委员的反对意见,顿时不乐意了。
一股护犊之意升了起来。
什么吴庸是个公众人物?
什么吴庸的心性问题?
什么吴庸太年轻?
许多人都愤慨回怼。
着名评论家张九州,丝毫不客气,一个个开怼。
“那就请问这位反对吴老师加入的作协委员,吴老师年轻怎么了?我没记错的话,在文学界里面向来有着这么一句话,才华皆一切。”
“吴老师纵然年轻,但他达到的成就,远远不是你可以比喻的!”
“其一,诗词,在诗词界不说后无来者,至少目前来看,前无古人!每一首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千百年后,我敢说,吴老师的名字依旧流传!”
“而你,可就不一定了。”
“其二,吴老师文学,一本悟空传,在如今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累计阅读量过亿。”
“试问,您的文学可曾有过如此成就?”
“其三,吴老师目前在海外的一本《三体》传遍了整个欧美大陆,卖出了数千万册,并且很快就在国内上市。”
“如此成就,在国内不是首屈一指,而是独一份,前所未有!”
“第四,在文学界中更一个成语,达者为先!你们除了年纪大了一些,在哪方面能比得上吴老师的?”
那评论吴庸年轻的老作协委员不说话了,只发了三个字,“心性呢?”
其实他也知道,吴庸的成就,都一一的摆在了眼前。
没有任何可以反驳的余地。
张九州冷笑,“啊对,你们可以说吴老师的心性有问题。又请问,吴老师从出道至今为止,可曾有过一次危害社会?没有吧?”
“他做的事情,在《典籍里的华夏》中,无数人看到了先辈的艰辛,付出的血与汗,也让无数人学会了,爱国!”
“在参加其他节目时,纵然遭遇了不公,他依旧步步向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教会了我们,面对任何黑暗,敢大声的跟他们说不!”
“面对国人,面对粉丝,遭遇的困境和差别对待,他能倾尽所有去帮助!”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你们可曾做到过吴老师的一半?哪怕是三分之一?”
的确。
吴庸刚出道的时候,舆论缠身,非常大。
什么家暴,酗酒等等。
也非常多的人相信了吴庸前妻柳若莹的话,将吴庸定义成了一句‘做人不能太吴庸’贬义词非常大的话。
在这些时日里。
几乎二十四小时直播吴庸所有情形,能清晰的看到一个人的为人。
一个人的品性。
他的所作所为。
他的言行举止。
能掩饰一天,三天,五天,甚至一个月!
但是终究会露出马脚。
然而吴庸呢,自始至终,都落落大方,在镜头下,没有丝毫做作,非常自然。
他的一举一动,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行得正,坐得端。
在镜头下。
吴庸对关于前妻柳若莹任何好与坏,自始至终,闭口不谈。
没有人任何诋毁,没有任何辱骂,更没有任何提及。
而柳若莹呢?
上节目时,各种诋毁吴庸。
这里就能看得出来,两者之间的差距。
柳若莹为什么现在不火了?
为什么现在吴庸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
是因为他的人!
是因为他做的事情!
这次张九州没有给那作协委员任何发言的机会,“呵,我知道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你们又会拿吴老师是公众人物来说事。”
“的确,吴老师是公众人物不假,更是个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顶级二线的程度!”
“这个殊荣,在目前国内的娱乐圈,只有五个人!”
“而吴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是最让我觉得可笑一个问题,吴老师怎么进入国际二线的?是因为文学!一本风靡许多国家的《三体》!”
“每每想到这个,我都快笑死了。国际都承认吴老师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广播,才跻身进入了国际二线。反而到了国内的,却因为他是明星,而整出了这么一个反对吴老师加入华国作协的理由。”
张九州的文字越发犀利,“首先声明一点,我这番言辞,不针对华国作协,更不是针对谁。我对华国作协自始至终都抱着崇敬的态度。”
“我是一个只会就事论事的普通人。”
“在此,我只想说一句。”
“吴老师以世界顶级的文学家身份,能加入华国作协,是华国的殊荣!而不是华国作协赋予吴老师的殊荣!”
张九州的文字,铿锵有力,分析的有理有据,字字入心,如雷霆贯耳。
震荡了无数人。
这一刻。
许多人在回味着张九州的每一个字,回想着吴庸从出道至今,走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
才走到了今天!
“说的太好了。”
“必须顶一个。”
“吴老师所做的一切,真的太难了。”
“从吴老师出道至今,我就一直在关注着,我以为我已经够了解吴老师了,直到看到张九州这篇文章,我才发觉,张九州才是最了解吴老师的人。”
“一句吴老师加入华国作协是它的殊荣,让我泪目不已。”
在张九州犀利的言辞下,反对吴庸加入华国作协的声音全部消失了。
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但谁都知道,他们只是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而已。
但也没有人在乎了。
他们维护吴庸。
因为值得。
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吴庸的博客动态更新了。
点击去一看。
竟然又是一首散文诗歌。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眼前。”
“你不用惊讶,无需欢喜,更不必忧愁,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广袤的大地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汇时绽放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