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篇激战1860 > 前传之节卌一:申城乱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健章与洋人的关系,与刘丽川的关系,都很微妙,他与陈家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因此他得不到信任,也是在所难免。

就在商团主力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午后,陈堂携济生、济怀兄弟,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在法租界东南缘,黄浦江边的一处房屋内进行了会谈。

会谈的重点,就是要争取洋人的立场,和让他们坚持这立场,需要付出的代价。

以阿礼国为首的租界代表,十分希望能够利用这次上海民乱的机会,攫取更多的利益。

特别是他们企图谋得梦寐以求的,关于租界和商业、关税等的特权。

陈堂等人岂能答应这些趁火打劫的要求,自然要同洋人们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

陈济怀援引西方外交惯例,要求阿礼国等人,既然宣称“中立”,就应严格遵守中立的义务,勿要再向上海县城内,供给物资。

而阿礼国等人,则傲慢的表示不屑。

他们认为商团若无他们的援助,根本拿不下县城,所以自以为有巨大的谈判砝码在手。

不过,洋人们心里也清楚,商团毕竟同清军不同,协助过商团建设的他们知道,这是一支准近代化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此外洋人还希望能够继续维系,与东和商行间的利益关系,而陈家人的一贯做派,也令洋人们有所顾忌。

考虑到这些后,尽管表达得很直白,甚至露骨,但洋人们又不敢太过强硬。

如此,双方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直至当日深夜,总算勉强达成了一份临时约定。

根据这份备忘录般的约定,洋人承诺,愿根据中立精神暂停对城内的一切供应。

同时他们也将紧守租界地面,断绝与城中的往来。

但是,洋人严守中立立场,也意味着,他们对城内的限制同样也适用于城外的一方。

更可气的是,阿礼国等人还不断的强调,这个约定的“临时性”!

陈堂当然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洋人的承诺,并不能一直有效,而且执行得是否严格,也未可知。

说白了,什么都要靠实力说话,要想得到真正的保证,赢得尊重,就得靠自己拼命争取。

所以,最终全要看商团接下来能打成什么样子。

只有实力和利益才是硬道理,这个法则,陈家人已经能够深刻领会了。

可他们确实别无选择,能议成这样,已属难得。那就全力以赴,力争用最短的时日,平息这场动乱。

至于洋人断供后的物资保障,眼下东和商行在租界以外的仓房中还有大批库存,应可够支应一段时日。

陈济生也马上安排人手,抓紧在约定生效前,将压在租界内的物资,尽量转运出来。

此前商团到达上海后,便已经迅速完成了对整个城郊的控制。所以,当与洋人的约定正式生效的时候,便是商团开始攻城之刻。

这个时刻也很快就到了。

由于城里的刘丽川等人,早已经拒绝了陈堂发给他们的通牒。商团到达沪郊后的第四日正午,攻城如期开始了。

此时,收拢外围撤来的人员后,城中的战力共有万人左右。而他们的装备,虽然不及商团,却也有不少火器。

除了一些火铳、鸟枪、抬枪和土炮以外,刘丽川他们还从商行在城中的库房收缴到一批洋枪,又在前一段时间,从租界洋人那里走私了一部分洋枪和弹药。

因此在战斗最初时,城里抵抗的火力并不弱。

即便如此,深知不能久拖的商团,仍然毫不犹豫的发起了猛攻。

这上海县城共有七个城门。除北半边连接法租界的部分外,南半边皆是战区。这一区域内,包括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和西门。

为了分散守城火力,商团从一开始,便对上述四门发起了全面的攻击。而守城一方也进行了猛烈的还击。一时间双方竟战成相持的态势。

连攻不下后,商团又不顾伤亡,继续加大投入,但收效甚微。

如此浪战多日,战况虽十分激烈,战局却成依然胶着。

上海城外的商团队伍,虽然人数不少,装备亦算精良。但由于刚刚进行了扩军,大部分勇员为新募的。

再加缺乏有经验的官长,指挥不畅。商团自身的火力等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伤亡很大。

而随着攻城日增,商团士气日渐低落,陈堂等人背负的压力也随之愈涨。这压力的来源,既有来自身旁洋人的,更有身后朝廷的。

为免劳师日久,徒生变故,陈堂等人不得不改变了策略。

他们一面调整进攻方向,组织有经验的官勇,集中攻击大小南门。一面急向陈济云、陈济方发信,要他们速遣精锐来援。

很快,云、方兄弟那边就回应了。他二人分别亲带千余精锐,赶来上海汇合。而这两千多生力军中,皆以商团老人为骨干。

援军到达后,商团士气陡增,便再度变更攻城方略。采用集中精锐,分攻大东门和西门两处。

反观守城这边。一方面,尽管刘丽川等人一直尊奉洪秀全为领袖,但始终没得到实际的援助。太平军受到江南、江北大营的围困,无法分兵东下接应上海。

另一方面,连日来虽然攻城不顺,但租界的洋人却也看到了商团的战斗力,因此始终严格的执行了此前的约定。

故而城中隔绝多日,失去了补给来源。特别是弹药不济,反击逐渐减弱。

此长彼消之下,局面自然会发生变化。

此前商团在攻城时,特意的克制,少使用炮火,避免县城受到大的破坏。如今为了尽快攻克,也已顾忌不了许多。

攻城的两路商团,均集中了炮火进行轰击。连续急攻之下,终于先后各轰开了一段城墙。

两路商团精锐,随即从城墙缺口处突入城中,展开巷战。

在城中激战半日后,守城一方逐渐坚持不住,试图突围。其中一部成功的从大小南门突出,但被埋伏在城外的商团以排枪阻断,又被迫退回城中。

就这样,又经过一昼夜的鏖战,城中抵抗渐渐被肃清。上海之乱也终于被商团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