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如何?此物是否可行?”

方子祁有些兴奋的询问道。

其实来这里之前,他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还没用重甲试验过。

眼下重甲都能近乎击穿,他一下子信心爆棚,甚至是有一种难言的爽感席卷全身。

这可是第一把具有实际杀伤力的火器,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胜突火枪。

赵铭瞥了眼这小子逼瘾又犯了。

将燧发枪抛给对方,方子祁双手忙不迭的接住。

只是这玩意太重,他手一疼,火器哐当砸在地上,硬是把几块青石地板给砸碎了。

“回头把这几块砖的钱给朕赔了。”

说着赵铭径直朝着殿内而去。

方子祁愣愣的看着赵铭的背影,感觉十分迷茫。

啥,这时候和我说赔钱。

半晌他才扛着这杆足有近百斤的长枪走了进来。

“现在知道你这把火器的问题说在了吧?”赵铭意有所指道。

“陛下,是太重了。”

方子祁有些尴尬道。

“嗯。”赵铭点点头,然后指了指枪管。

“还有就是你的枪管造的太厚实了,钢本身就比铁更加坚固。

你完全可以用更少的钢材,这样制造出的枪管同样不会有炸膛风险。

另外朕此前不是说过,枪身可以用木材包裹代替。

无需全都用金属,此外你的枪管无需太长。

此物与突火枪并非一致,何须要这么长的枪管?”

赵铭一边说一边提点着。

然而闻言方子祁犹豫片刻,还是摇摇头道,

“陛下,枪管不能做太短的。”

“为何?”赵铭狐疑。

“是这样的,短枪管微臣也锻造过,但那样的枪械击射的弹丸偏离的十分之大。

如若冒然将枪管变短,那子弹你都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方子祁无奈摇头。

闻言赵铭眉头微皱,稍作思忖就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你回头让炼制弹丸之人尽可能将弹丸弄的更圆润些。

另外,此番回去之后,你尝试一下找一些技艺高超的匠人。

用刻刀在枪管内壁刮刻出一条条螺旋纹。

也可让匠人制作一种钢板,将钢棒外围一圈挖一些特定凹槽。

往后就只需要往凹槽内插入钢刀片,如此直接在枪管内壁来回剐蹭几次,便可。”

赵铭所说的这些,自然就是膛线了。

最简单又最笨拙的法子,那就是用刮刀手工刮刻。

让人做一种钢棒,理论上是制作一种能快速制造膛线的工具。

能帮助匠人飞速给枪管上膛线。

虽然在后世,带膛线的武器已经算是落后的东西,但在这年头,绝非如此。

有了膛线,弹丸出镗后,能比眼下更加精准的保持一条直线。

也难怪对方会选择用加长枪管的笨办法。

不过精度依旧很差,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加强威力。

赵铭记得这玩意在威力上是要比早期的燧发枪还要强的,这主要是这种抬枪能填装的火药更多,威力自然也就更大。

射程会更远,威力会更大。

但在缺点面前,这玩意啥也不是,精度差,后坐力巨大,填装上弹麻烦,需要两人合作。

往往抬枪一分钟只能一发,而随着燧发枪后续改进,这玩意真就一文不值了。

本来还能在威力和射程上占据点优势,但到了后面逐渐改进连这点优势也是荡然无存。

清末用的就是这玩意,早在1840年就已经过时的玩意,硬是被用到了庚子事变。

而方子祁这算是抬枪和燧发枪的结合体,如若能把枪管改短一些,枪管厚度改薄一些,这玩意将会十分好用。

但依旧有不少缺陷。

“此物,可还有别的缺陷?”赵铭看向方子祁追问道。

“回陛下,除了先前的缺陷,那就是上弹慢了,一旦击发的次数多了,就需要用塞子捅一捅枪管,如此下次击发时弹丸才不至于被堵塞乃至炸膛。

好在现在微臣使用的乃是用钢管制造而成的枪管,故而哪怕炸膛也不至于害人性命。

当然只须时常清理,倒是无碍!”

方子祁这话倒是让赵铭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年头的火药,大体还是黑火药。

黑火药不言而喻,是划时代的发明。

但也因此,这属于早期的产品,缺点极多。

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潮,撞击和摩擦感大,残渣极多,烟雾大,威力小。

比如现在要是用的后世的火药,哪怕是这弹丸也能打出十足的威力。

而且后世的火药还没多少硝烟,且没多少残渣,更不需要打一枪清理一下。

“此事倒是无需太过在意,方爱卿可以先将眼下的缺陷逐一改进。

朕命令七日改进,再交予朕观看,可否做到?”

赵铭笑呵呵看向方子祁。

闻言方子祁忙是拱手道,“陛下,无需七日,三日内微臣就能重新将其修改完毕。”

“哦!那朕倒是期待了。”

赵铭微微颔首,之后又询问了一下魏有才,一些玻璃制造情况。

得到的反馈倒是十分喜人。

现在大乾的玻璃已经开始进行批量生产,不仅有家装的透明度极高,且没多少气泡的玻璃。

也有生产出来的玻璃瓶等装饰品。

前者目前已经运用于大乾建业的房屋建设之上,后者则是开始在大乾境内的一家官营商铺销售。

因为大乾的玻璃制造成本极低,且已经基本上实现流水化作业,生产的装饰品成品率极高,且里面杂质与气泡极少,价格又比市面上的玻璃制品更加物美价廉。

其实玻璃这东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但那时候的玻璃更不如说是瓷器更准确一些,本身透明度并不高,但制造工艺已经有点类似玻璃了。

而真正的透明度较高的玻璃,最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的,那时候的吹制玻璃器皿不少。

而在大宋,玻璃又有两种叫法,一种是玻璃,一种是琉璃。

玻璃是质量精良的称呼,品质一般的被称之为琉璃。

同理价格上也有区别,但哪怕是质量一般的琉璃也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

一个琉璃器皿在大燕少说也要五两银子,而好的玻璃器皿价格往往能达到数十两乃至数百两不等。

这主要是因为大燕本土制造的玻璃,大多以成色不佳的琉璃为主。

而成色好的玻璃,往往是海外国度途经此地的商贾贩卖而来。

可能在海外并不算贵,但到了大燕,这价格也就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