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玄幻魔法 > 超级神朝 > 第478章 好向导梅野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来到知味楼后的句水河边,掩去行迹避开众人耳目,华真行祭出飞天小板凳,挽着曼曼在梅野石的指引下飞天而去。

梅野石也站在小板凳上凑热闹,反正小板凳可以展开成大舞台嘛。

若按东国标准,平京、尚海是一线城市,那么芜城这样的地级市顶多算四线。这种城市缺的不是郊区地皮, 而是真正能带来发展潜力的落地项目。

工大分校区在芜城南郊,规划中总占地面积三千余亩,差不多就是两平方公里。从空中俯瞰,已建成的校区内明显还有大量的预留用地。

这个校区的出现,改变了芜城没有综合大学的历史。

该校区目前设有机械、材料、计算机与信息、电气与自动化、能源化工、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物流管理、经济与贸易、食品科学等院系专业,都是几里国及欢想特邦所急需。

至于土木、水利、交通、矿产冶金等几里国同样急需的专业,这个校区暂时还没有, 要么通过别的合作方式去解决,或者在三期建设中补充。

华真行也不能指望跟这么一个校区的合作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华真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所大学的分校进行合作,当然不是因为它的位置恰好在芜城,而是经过了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事先派人调查比较过情况。

但他拿到的只是介绍资料,很多事情还得向梅野石这位神通广大的当地人请教。

大年初三,学校还在放寒假,校园里空荡荡的,几人降低高度在校园中穿行,而华真行已在元神中构建整个校区的心盘,同时听着梅野石的介绍。

梅野石的语气有些感慨,在他看来,这个校区是芜城近年来最重要的项目。它不是锦上添花、也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真正能帮助这座城市保持长久生命力的。

华真行不是在东国长大的,所以有些情况他感受不深或者意识不到。

新联盟建立的新几里国,建设与发展模式有太多地方在借鉴东国经验, 给那个曾经绝望的炼狱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与蓬勃的生机。

但在梅野石看来, 东国的发展固然值得称道, 是当今世界少有的一抹亮色,但也有很多历史遗留的教训,几里国不能重蹈覆辙。

前人摸着石头过河,走通的路可以跟着走,踩过的坑就不要再跟着踩了。

梅野石生于1971年,在芜城北郊一个山村中长大,直到十八岁上高中时才进城读书。

他亲眼见证并亲身经历了东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历程,东国从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国发展为最大的工业国。

他小时候的村庄,集体公社取代了传统的宗族社会制度,父辈们除了种田之外,付出劳动最多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那是一个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但仍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年代。

梅野石上小学之后,公社制解体,乡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被切割为以家庭为社会单元状态。

第一产业的持续积累,第二产业的体系布局大体完成,通过社会改造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再加上资本的引入,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大量乡镇企业的出现,人口从村庄聚集到乡镇,进入生产繁荣阶段。为了降低资源与环境压力,官方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了非常严格独生子女政策。

这个政策持续了近两代人的时间,直到前几年才结束,但是再想恢复生育率却变得异常困难。

因为几千年来的婚姻家庭与社会结构、伦理体系乃至认知方式都被消解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家庭与社会结构被异化了,那么在此基础上推行的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变革也会被异化。它建立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并持续两代人的社会基础上。

由于养育子女数量的减少,短期内能持续释放出大量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

从生产繁荣到市场繁荣,随之而来的市场化浪潮中,大量零散的小型企业被淘汰或吞并,进入资本集中阶段。人口也进一步向县城集中,大量农民走出乡村到城市中打工。

这个趋势一旦开始,就呈现出不可逆的特征。

有的人走得更远,因为沿海资源投入最大的地区经济发展也最快,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起初时他们就像候鸟一样来回,根基还在家乡。

不少人打工攒了钱,就返回村庄盖漂亮的楼房,成了邻里攀比的方式。但是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已扎根的远方城市定居。

真正能在远方的繁华都市中站稳脚跟的,基本都是社会竞争能力最强的那一批人,最终不得不返回家乡的,大多是这第一拨社会竞争中的淘汰者。

到了新世纪之后,这一进程陡然加速。假如只从局部来看,人口从乡村到县城,再从县城流动到区域中心城市,比如地级市。

随着工业化的成熟,确实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农业人口。但随着市场化的疯狂推进,以及庞大的利益驱动,房地产业开始爆发。

每个城市的新城区都在极速扩张,用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很多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

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集中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身份和处境。

但是任何单向模式的扩张都是有顶点的,城市化的人口聚集,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也是有拐点的,超过一定规模,反而会导致消耗加剧、资源浪费。

起初是县城的人口开始流失,中心城区不断吸收周边县城的人口与资源。从近十年前开始,就连很多城市本身的人口和资本也开始流失了,流向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

梅野石出生的村庄,今天已十分凋敝,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或者在县里与市里买房定居。留下的老人和孩子,只因为他们的儿女或父母尚没有能力将其接走。

这样的村庄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另一个课题。

芜城市也进入了失血阶段,人才和资本不断离开,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状态下,当地的很多生产企业倒闭消亡。

生产的转移,就意味着工作机会的转移,就业人口也必然跟着转移,服务业也会萎缩。

在人口增长过程中不断的外溢,与人口达到顶点后不断的外流,是两种状态。房地产业是这个过程中最后一拨挣扎,吸走了大量家庭几十年来的积累财富。

这渐渐成了一种零和游戏,乡村成了县城的对手,县城成了市区的对手,边缘城市成了中心城市的对手……甚至省份之间也发展成互为对手的关系。

在完全自由化市场的背景下,以资本意志为主导,必然要求资本、劳动力、各类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

东国很大,所以还能有多个中心与副中心并存。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同在东洲的棒丽国,其首都标城已聚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近乎一半的经济资源。

城市之间的问题,仍在同一国家范围内,好歹还有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调节,多少能缓冲发展失衡的问题。

但推广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呈现出这种趋势,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可就是净损失了,几乎没有回血的可能。

几里国在如今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位置,那绝对是垫底的。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华真行一定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

梅野石当年就读的高中,是芜城最好的高中。他后来读的也是东国最好的科技大学,在那个年代不亚于春华与平京,如今也仍然是东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时至今日,梅野石当年的高中同学仍留在芜城的已经不多,大多是政府部门的官员,银行、医院、学校的领导,地产商等。

还有一些人也曾回到芜城工作或创业,一度干得还不错,但后来几乎又都走了。干得不错的人将企业迁到了更好的地,创业失败者则去别处寻找机会。

至于梅野石当年的大学同学,仍留在国内的也不多了。要考虑到梅野石所处的年代、他的那批大学同学,也是当时东国最顶尖的智力精英。

很多人都说,提高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但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一个悖论。

边缘地区的基础教育办得越好,人才流失就越严重,社会与家庭教育投入越大,当地失血就越迅速。

因为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人的能力素质本身就相当于财富的凝结,孩子们长大后的竞争力越强,离开当地的比例就越大。

那么梅野石为什么会回来,并一直留在芜城?并非因为昆仑盟主的身份,他还代表了芜城梅氏的传承。

东国隋末时期,芜城义士梅知岩举兵起事,梅知岩之子梅孝朗归唐封伯。梅孝朗之子梅溪,字振衣,就是正一祖师。

梅野石曾一度将“昆仑盟联络中心”设在淝水,那里是他读大学的地方,后来才迁回了芜城知味楼。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就业和定居地时,大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地政府兴建淝水工业大学芜城校区,也在不断失血状态下的一种自救措施。一座城市假如没有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个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在人生成熟与成长的最关键大学时期,几乎都会离开这里,越优秀的人走得越远、越不会再回来。

这种远去不仅是地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

大学在现代社会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意味着年轻人才的不断流入,假如没有,那就只能是不断流出。

大学至少要读四年,至于毕业生留不留在当地,则是另一回事,首先得解决让人怎么来的问题。

很多人对大学所在地的城市都有感情,在那里度过了从少年到青年的生涯,假如当地能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会成为很多毕业学生的首选就业地。

毕竟再换一座城市,难免人生地不熟,熟悉感能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

所以芜城校区的建立,也是本地企图挽回人才流失状态的重要努力。这样的项目想落地,需要东西教育部批准,芜城地方则是抓住了一个重要契机。

芜城接受了巫峡水库的一批移民,在市郊专门划出一个新区集中安置,这是当地近些年来难得的、结构非常健康合理的大规模人口补充,也增添了教育需求。

趁着这个机会,芜城才争取到这个项目。

项目落地了,每年都会有各地的大学生来到芜城,而芜城本地也有一批学生不必再去外地读大学。可是下一步,怎么才能把这批毕业生留下来呢?

这就需要当地的经济水平能跟上,可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待遇条件以及发展机会,这又要比建一所大学难得多……

几人落下云端,漫步在寒假中的校园,华真行和曼曼都没怎么说话,跟在梅野石后面听这位昆仑盟主的介绍或者说吐槽。

华真行有点搞不准梅盟主的用意,他是在感慨这座城市的发展现状,还是在提醒什么?

冷不丁却见梅盟主停下脚步道:“小华,你不仅想派人来留学,更想从这个校区挖毕业生去几里国?”

华真行很诚实地答道:“是的,我从几里国派人来留学,每年最多也就一百人。不需要这里建什么留学生公寓,他们就和同班同学一起住宿舍,每个班级只插一个人。

但是这个校区眼下每年的毕业生就有二、三千。我的计划是每年挖走一千人,假如他们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地方就业,我甚至可以全包了。”

梅野石笑了笑,摇头道:“眼下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几里国的。”

华真行:“我知道,所以我要亲自来这里读书,了解他们的情况与想法,做好各种宣传推介,打消他们的顾虑。

我不可能挖走所有的人,但每年能挖几百人也是不错的收获。而且我也不是直接把人往几里国挖,不瞒梅盟主,我在平京成立了一个房关发展集团,可以先聘用他们在国内工作。

入职之后先做培训,了解几里国特别是欢想特邦的发展规划,然后归口到各个项目,再派他们到海外出差……一步一步来。”

梅野石:“这件事我也听说了,华总导可要花不少钱呢,仅仅前期投入,就得有几百亿吧?”

华真行叹道:“这也是信用互质。”

信用互质是什么意思?两个没打过交道的人,凭什么相信对方?

首先可以考察对方的人品和事迹,这对东国来说很简单,因为东国在黑荒大陆有很多援建项目,从来没听说这边的信用出问题。

但是几里国呢?以前是一个根本谈不上有信用的国家,连政权都三天两头被颠覆。

就以水电站为例,东国的援建项目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几里国方面出钱,请东国的施工单位来建设,建成后项目是几里国的。东国的援建单位拿到了工程款,相关企业出口了配套设备,还拥有后续维护的订单。

这种方式对东国方面应该是最安全的,只要施工单位和相关企业能收到钱就行。

第二种情况与上述类似,名义上还是几里国方面出钱,但是资金来源却是东国提供的政策性贷款,比如援助类中长期贴息贷款。

这种方式的最大风险,就是几里国方面是否能够按期还贷,假如出现债务违约怎么办?

第三种情况是东国直接投资,建成之后东国方面拥有这个水电站的所有权,或全资、或控股、或参股,相当于东国的海外资产。

这种情况最大的风险,就是海外资产的安全。

信用是需要积累的,那么初始信用从哪里来?让东国派人到几里国考察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几里国也要表明对东国的信任态度。

房关发展在东国境内的投资,其实也是几里国的巨额海外资产。只有在两国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其安全性才有保证。

梅野石闻言又说道:“机构放在平京,费用太贵了。”

华真行:“不得以而为之。”

梅野石:“你在平京市确实需要那么一个总部基地,但是你与芜城校区的教育合作,打算每年都聘用几百上千人,却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华真行:“梅盟主这是什么意思?”

梅野石很潇洒地一挥衣袖:“跟我来吧!”

三人再度升空朝着市区的方向而去,飞出不多远,梅野石在云端往下一指,并发送了一道神念。

下面这片地方邻近芜城近年扩展的新城区,号称经济开发区。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项目,懂的都懂,以招商引资为目的,曾有个口号叫“筑巢引凤”。

这里修了一片写字楼,还有车间式的建筑,规划得很是整齐漂亮,但很多还是空的,外围还有很多荒地尚未开发。

芜城这几年的工作重点,都在贯彻国家倡导的“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开发区不仅可以提供办公楼宇、车间厂房,还能享受各种地方优惠。

假如华真行每年要聘用数百上千名工大毕业生,都安排到平京就业,费用成本将是天文数字。假如房关发展在这里成立一个大型分公司或子公司,能极大地节约费用。

前期培训、熟悉项目、对口接洽等工作,在如今物流、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在哪里不能干呢?至于生活方面,这里好歹也是一座地级市,什么都不缺。

假如拿同样的工资,这里反而能过得比平京舒服多了!平日的娱乐休闲项目,平京有的这里也几乎都有,生活压力不大风景还好。

梅盟主的建议,华真行一听就动心了,他也终于明白对方为何会有方才那番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