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网游动漫 > 院士之路 > 第344章 从辽宁沈阳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孙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4章 从辽宁沈阳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孙聪

院士出生地

孙聪院士,1962年2月出生于辽宁沈阳。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中部,地处欧亚大陆东岸的中纬度地带的辽河、浑河冲积平原上。

沈阳南距渤海140公里,东南距黄海200公里,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中心,也是面向东北亚和中东欧的重要对外交往门户。

沈阳历史,11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7200年前创造新乐文化。

战国末期属燕国辽东郡,西汉设侯成,东汉属玄菟郡,三国魏候城县废,东晋中南部被高句丽占据。

唐代属安东都护府,辽代设沈州等,金代仅存沈、棋2州,元代改沈州为沈阳路。

明代设沈阳中卫。

1625年,后金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34年皇太极改沈阳为“天眷盛京”。

1913年,奉天府改为沈阳县。

1923年沈阳出现“市”的建制,1929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为日本殖民地。

1945年抗战胜利,恢复辽宁省、沈阳市名称。

1948年沈阳解放,成立沈阳特别市政府。

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辽宁省辖市。

1984年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成为副省级省辖市。

沈阳人文底蕴深厚,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拥有众多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是清朝早期皇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融合满、汉、蒙建筑元素。

清福陵、清昭陵是明清皇家陵寝,建筑艺术精湛。

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官邸私宅,见证东北近代历史。

此外,沈阳还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铭记着日本侵华的历史。

沈阳名人辈出,如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

清初政治家、谋略家范文程,辅佐清太祖到清世祖四代帝王。

奉系名将郭松龄,是张作霖帐下五虎将之一。

杨宇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足智多谋。

还有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解放后担任海军副参谋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出生地解码

孙聪院士出生地辽宁沈阳,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一定的影响。

孙聪家住在东塔机场附近,小时候经常看到飞机腾空而起,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他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在心中埋下了航空梦想的种子,为他日后投身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

沈阳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着浓厚的工业氛围和文化底蕴。

这种环境使孙聪从小就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对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他日后从事飞行器设计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沈阳拥有多所优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

孙聪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学术思想,为他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的航空工业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孙聪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专业人士,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沈阳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等众多航空科研机构和企业。

孙聪毕业后回到沈阳工作,能够直接进入到中国战斗机设计研究的核心基地。

这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使他能够在飞行器设计领域不断深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沈阳的航空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设计、制造、试飞等多个环节。

孙聪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中,能够方便地与上下游企业和机构进行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他取得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孙聪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雷达与导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 ,孙聪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 2006年,孙聪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孙聪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聪在北京航空学院雷达与导航专业学习,使他掌握了雷达与导航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其后续从事飞行器设计中涉及的航电系统等相关工作提供了知识储备。

这也有助于他理解和设计飞行器的导航、通信等关键系统。

大学本科的学习培养了孙聪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分析能力,让他学会如何从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梳理重点,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能力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为其后续科研创新奠定了思维基础。

孙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开始深入飞行器设计核心领域,对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为其参与实际的飞行器设计项目提供了专业支持。

孙聪在北航的硕士学习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

加上导师的指导和科研团队的氛围,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思考问题,拓展了学术视野,为其后续提出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埋下了伏笔。

孙聪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他在飞行器设计专业进一步深耕,专注于特定方向的深入研究。

这需要他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解决复杂的学术问题,促使他形成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风格,为其在工作中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科研能力基础。

读博期间,孙聪能与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融入更广泛的学术圈子,获取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信息。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还为其日后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他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推动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发展。

院士从业之路

1983年07月,孙聪就职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

1994年3月起,孙聪先后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飞机总体室主任、总体气动部部长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

从业之路解码

孙聪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孙聪就职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初入单位,他从基础工作做起,得以接触到飞机设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601所的工作环境中,孙聪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飞机设计项目。

通过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他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逐渐成长为飞机设计领域的技术骨干。

孙聪担任飞机总体室主任、总体气动部部长等职务期间,他需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根据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有效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完成复杂的飞机设计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孙聪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飞机设计的方向和进度,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决策。

这培养了他的战略眼光,使他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制定出符合国家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设计方案。

孙聪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多个重要的飞机型号研制任务。

面对国内外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他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设计理念和技术瓶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的战斗机设计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孙聪担任601所副所长、所长后,他不仅在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在行业管理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积极参与国内外航空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提升了我国航空科研单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孙聪院士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任。

在从业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航空人才,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力量。

同时,他积极推动航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转型升级。

院士科研之路

孙聪院士是我国着名的飞行器设计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飞机航空电子、隐身技术和飞机设计工作。

作为“飞鲨”歼-15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掌握舰载机总体设计、着舰、起降、舰上综合保障等技术,攻克折叠机翼、加强起落架、研发拦阻钩与着舰引导系统等部件难题,实现我国舰载机研制从无到有的突破,使我国海军航空武器实现升级。

他先后参加了歼八2型飞机、歼八2m型飞机及高新工程研制,还担任歼-11b、歼-11bS和鹘鹰飞机等多种型号总设计师,在多型装备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军作用。

孙聪主持建立了基于成熟度控制、单一数据源管理的并行协同飞机数字化设计流程,成功应用于歼-15飞机研制,实现100%产品数字化定义,100%虚拟装配和100%产品数字样机。

孙聪担任苏-27飞机定延寿项目负责人,组织制定总体方案,将Jxxb研制成果应用到现役苏-27飞机大修和定延寿工作中,使其寿命从2000飞行小时提高到3000飞行小时。

作为国产碳纤维应用研究及工程化验证项目负责人,他主持制定总体方案和规划,确保研究成果在Jxxb飞机上装机应用并完成试飞验证。

孙聪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ScI\/E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

他还出版《现代战斗机机体结构特征分析》《飞机结构典型故障分析与设计改进》等专着。

孙聪在非线性优化理论与方法、优化方法在无线通信和机器学习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他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对信息流分析、可信软件、程序分析与验证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孙聪提出未来空战场景设想,推动战斗机向复杂空战系统方向演变,为第六代战斗机发展提供思路。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孙聪在教学中专注“抠细节”,主编多本教材,为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科研之路解码

孙聪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孙聪在歼-15舰载机等多种型号研制中取得的成果,展现了他在飞行器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卓越能力。

他解决了我国航空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舰载机等方面实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孙聪院士针对飞机数字化设计等取得的创新技术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飞机设计制造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推动航空工业技术升级,体现了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孙聪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装备的升级和发展,增强了我国航空武器的战斗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空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让他在国内外航空行业中获得高度认可,为当选院士积累了行业影响力。

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产碳纤维等航空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对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孙聪出版专着、发表论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和传播,为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传承做出了贡献,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

他培养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航空事业,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现了他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担当和贡献。

后记

辽宁沈阳作为孙聪院士出生地,其工业氛围浓厚,自幼激发其航空梦想,为他投身航空事业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求学之路上,他从北京航空学院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本科雷达与导航专业,到硕博阶段飞行器设计领域的深入钻研,塑造了他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科研思维。

从业之路上,他扎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基层到领导岗位,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与决策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主导歼 - 15等型号研制及技术创新,攻克关键难题,成果丰硕。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