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其后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
于是,通过之前一直往朝堂送自己的人的王莽彻底掌控朝堂,其政治野心逐渐暴露。
比起之前的选贤举能,王莽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着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
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
王莽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
王莽后来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
之后王莽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
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要事务。
王莽平时的表情严肃且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而这里咱们得重点提一个人。
孔光。
为什么特意提这个人呢?
你瞅瞅他姓什么,然后看他是儒家的班底,还不明白吗?
儒家奉孔子为尊,孔子确实值得尊敬,但是他的这些个后人嘛……
嗯,后来还有一个叫孔融的,咱们熟知的孔融让梨就是这个孔融,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孔融压根没有这个名声。
不过这些等之后讲三国的时候咱们再提一嘴,反正孔融也不是主角。
元始元年,汉平帝继位的第一年,也是公元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
这个在咱们后世之人来看那就是扯淡,人家霍光到死也没有对皇家怎么样,倒是你王莽干的那叫什么事?
不过当时的人们肯定不知道王莽会真的干那种事儿。
毕竟大臣篡位这种事……
以前没人干过啊!
霍光那么流弊的人物到最后都没有篡位,谁能知道王莽干了呢?
更别提现在朝堂之上全是王莽的人了。
王莽在得知有人说他应该继续晋升之后,上书装模作样的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自己,他不顾太后的多次诏令,坚决推辞。
简单来说就是还在装。
之后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之后王莽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
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
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下去,王莽能够装一辈子,那他绝对是可以和孔夫子那样受万民敬仰的存在。
但是这货既然一直以来都在装,又怎么可能一直这么谦卑下去呢?
之后,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
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不听。
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象,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
但在实行过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
啧啧啧,有时候咱们真的都怀疑王莽这货的儿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这说杀就杀的,不知道的以为他王莽专杀儿子呢。
之后,王莽借此机会诬陷,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
在这个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
而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只能说装的久了,王莽已经有了一套熟练的操作流程了。
反正别的先不管,我王莽肯定没错。
我杀儿子是大义灭亲,我杀敌臣是因为他们是奸佞,我自己肯定没问题。
你还别说,因为这货一直装的那么回事,百姓们还真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