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这个名字其实在三国时期很平常。
只不过这个名字在王莽当政时期在上层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
而且还有一个二傻子把自己改名成了刘秀。
之前说过,王莽这货信奉符命,而这个符命,有一种类似于预言一样的相关种类,叫谶言。
比如史书上记载,始皇帝听说的那句【亡秦者胡也】,始皇帝自然以为这说的是胡人,然后不管不顾的去和匈奴打仗去了,但是从后世来看,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胡亥。
这就非常有谶言的意思在里面。
毕竟严格来说秦朝并不是灭亡在胡亥手里,至少胡亥后面赵高还推了一个人继位,因此这个谶言严格来说并不对。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五个字实在太短,因此后人就把这五个字理解成是因为胡亥秦朝才亡的。
当然,这个在咱们现在来看肯定就是瞎扯淡的玩意儿,压根没人会信,但是古人不一样,古人就信这个调调。
然后这里要再说一下,谶这个东西,是提前问世的,比如亡秦者胡的时候,胡亥还不知道搁哪儿吃奶呢。
而这一次,谶也是提前预言的。
这个时候是在王莽篡位没多久的时候这个谶言就问世了。
这个时候造反的人可不多。
这个谶是什么内容呢?
其实和亡秦者胡内容差不多,字数也不多,就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于是,一个压根没有一个导演能拍敢拍相关正剧的人物诞生了。】
(pS:所谓的什么光武大帝,长歌行这些都不是正剧,真正的正剧是类似新老三国那种的类型,这两部电视剧,只能说是打着刘秀名头的电视剧而已,压根没有啥恢宏的大场面。)
大秦:
始皇帝脸色漆黑的看着光幕,然后看着一旁的一个小黄门开口道:“去!给我再抽胡亥这个王八蛋二十巴掌!”
小黄门领命而去。
自从这个光幕出现,始皇帝的脾气严格来说其实好了许多。
毕竟他知道了自己的死期,知道了自己的未来,知道了自己的大秦的问题,因此对所谓的南巡,他虽然并没有放弃,但是已经决定不再那么频繁了。
他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南巡,求仙问道可能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应该是震慑六国余孽。
现在的话……
他已经不指望求仙问道了。
但是南巡肯定还是必须要去的。
顺便……
去一趟江东,顺便去一趟项家,能够灭掉最好,不行的话也无所谓。
反正他是顺路而已。
只不过……
这光幕实在有些对他这个两千年前的老祖宗太不尊重了。
说这个刘秀就讲他就行了,干嘛还扯到我大秦?!
哼!真讨厌!
【刘歆这个人,其实也是皇族人。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五世孙。
因为推恩令的缘故,他的家里到他的时候虽然不至于到刘秀那么离谱需要自己去种地的地步,但是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吃饭。
好在的是,他的能力还不错。
王莽在还没有篡位之前,就是立哀帝之初,他是非常欣赏这个刘歆的。
公元前6年,刘歆改名刘秀,这个时候的他在王莽的手下已经有了大儒的名号了。
在当时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汉哀帝刘欣的表奏中自称的就是臣“秀”。
是的,他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谶言而改名的那个秀儿。
怎么说呢,命运可能就是这样的,该是你的,无论怎样都是你的。
不该是你的,怎么样也不会到你口袋里。
而且刘歆还是被王莽提拔起来的。
在刘歆初入仕途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黄门郎。
不久,以孤贫恭俭而声名盛高的王莽因王凤临终之托也成为了黄门郎。
于是,两个出身豪贵而又博学的年轻人从此结下了较深的情谊。
这个时候的王莽和刘歆肯定是惺惺相惜的。
然后,王莽提出了“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彻底掌握权力
而在哀帝死后,刘歆他被王莽举为大司马,独掌政权。
这个时候毫无疑问的是王莽是非常信任刘歆的。
公元4年,王莽奏立明堂辟雍,以刘歆典其事,其制度之盛,无与伦比。
这一点王莽其实他的选择并没有错,因为他借这一点从而获得了所有天下儒生学士的好感,很多人都上书认为这是比“唐虞发举,成周造业”更有意义的事业,要求给王莽“位在诸侯王上,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
借此,王莽才得加“九锡”,成为无冕的帝王。
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一点自然就是因为这事儿是刘歆办的,刘歆大儒的名头和他的功劳让王莽坐稳了权力的宝座。
可惜,他之后改名成为了刘秀,然后王莽称帝,那个谶言王莽自然也知道了。
然后双方开始了斗争,当然,这个是史书上记载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刘歆——之后改名刘秀——之所以被杀应该是因为他的权力有些大了,王莽称帝之后要集中权力,所以弄死了他。
至于什么谶言的……这些咱们听听就足够了。
而王莽弄死刘歆的影响其实蛮大的。
至少刘歆一死,很多儒家学士就不愿意为王莽卖命了。
大儒这个名头可不是空穴来风,刘歆是真正的有属于自己的一批学生的。
而他的这群学生因为老师的身死肯定是不可能给王莽卖命的。
同时,王莽的各种政策整的民不聊生,可以说现在的王莽除了自己手里的军队民间几乎所有人都在反他。
而王莽就奔波在各种灭火的前线中。
其中最大的,自然就是绿林军和赤眉军了。
公元23年5月,王邑、王寻奉王莽的命令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这两人你一看就知道是王莽的亲戚,是他家里的自己人。
这两人的到来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撤回了昆阳。
而震惊前后两千年所有华夏人的昆阳一战也正式的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