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朝:
刘秀一脸的黑线。
只能说确实因为昆阳之战实在有些太过离谱而导致刘秀北征铜马军的时候确实比起来差了太多意思。
刘秀自己也是明白这些,但是真的看到两千多年后的后世之人明明都说的很明白了,自己是有能力的,结果因为昆阳之战太离谱导致没多少人信服自己,这就让刘秀非常难受了。
之前光幕中说他喜欢萝莉,喜欢和自己的手下抵足而眠啥的刘秀当然知道那是后世之人的调侃。
但是现在不同。
现在是确确实实的说他的功绩因为昆阳之战太过离谱而被掩盖了太多光芒。
刘秀能怎么办?
也只能无奈的叹气了。
【在刘秀中兴大汉的期间,他的手下不管是邓禹还是耿弇等人,这些人都是有明确的军功记载的。
但是这些人打的那些仗加起来都比不上刘秀昆阳之战的名头大。
嗯,刘秀自己打的仗也不如这一战的名头大。
只能说凡事有利有弊。
很多人以为昆阳之战之后刘秀就一路开挂崛起收复汉室了。
但是实际上刘秀这一路走来我们也可以发现,刘秀昆阳之战之后不仅没有直接起飞,反而被各种打压,甚至一度陷入绝境。
只是可惜,因为陨石召唤术太过离谱,且刘秀终究是最后的赢家,所以很多方面都被压下去也就正常了。
刘秀大破铜马军之后,他的最大敌人实际上还有两个。
一个就不用说了,一直扯后腿,而且名义上的确是刘秀的领头上司的刘玄。
还有一个嘛,就是赤眉军了。
当时王莽的新朝面对的两股最大的势力,一个是南方的绿林军,一个就是北方的赤眉军了。
而当刘玄进据洛阳时,赤眉军这个时候正在颍川、濮阳一带活动。
赤眉军曾经派樊崇前往洛阳联系刘玄想要组织联盟,但刘玄不知道咋想的,不仅不愿与赤眉军合作,甚至实质性的好处都不肯给,只是许以一些口头上的官爵甚至都没给赤眉军的人封侯。
所以还是那句话,刘玄这货和刘秀比起来实在差的太多太多了,也不怪樊崇带着人先投降给刘玄又背叛他。
跟着你这个老板没好处为什么要跟着你?脑残吗?
之后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逢安率领,攻拔长社,南击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率领,拔阳翟,进军梁县。
樊崇等人认为如果他们向东进发的话,手下的这些人明白继续打下去也没有好处肯定会闹事,严重的可能会造反,于是樊崇等人决定决定西攻长安。
更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年冬,樊崇、逢安由武关进发。
次年正月,两路大军会师弘农,队伍一度发展到了三十万人,接着大军西进到了一个叫华阴的地方,樊崇等人立十五岁的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之后攻入长安,刘玄无奈投降,不久被绞死。
你瞅瞅,刘秀这是多好运啊?
刘玄这货再不堪那也是他的领导,刘秀如果真心想反也比较麻烦,别的不说,如果刘秀这个时候造反了那铁定会落下一个背叛旧主的名声。
你别管刘玄这货多拉胯,也别管他差刘秀多少,事实就是刘玄名义上还是刘秀的领导,这就足够了。
可能当时刘秀还在想咋安排刘玄呢,结果就听说了赤眉军干死了刘玄。
得,这一下不仅自己的一个大麻烦——指拖后腿的刘玄等人——没了,甚至还有去打赤眉军的理由了!
自己的老领导被你赤眉军弄死,那我刘秀替领导报仇没毛病吧?!
不过在那之前,河北这块地界儿还没平,刘秀想统一全国,赤眉军肯定要干,但是刘秀也明白后方的重要性。
于是,公元25年,刘秀率军北征尤来、大枪、五幡等地的农民军。
刘秀先在元氏击败农民军,追到了北平,又在顺水与农民军展开激战。
最开始是打赢了的,刘秀自然选择乘胜追击,结果就是,已经彻底没有退路了的农民军像当初韩信背水一战的时候被彻底逼到了绝境,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结果就是刘秀军反被农民军所败,刘秀本人甚至在这次战斗中几乎丧命。
撤退之后刘秀无奈只好退保范阳。
之后刘秀重整旗鼓,率军在安次、潞东、平谷等地多次大破农民军,基本消灭了尤来、大枪、一幡等部。
而刘秀在河北搞定这些农民军的时候赤眉军的徐宣、樊崇两部会师于弘家枯枞山下,与刘玄政权的讨难将军苏茂展开激战,苏茂军大败撤退。
虽然刘玄死了,但是这个苏茂继续打着刘玄的旗号其实也没毛病。
之后赤眉军队伍迅速壮大,以万人为一营,其编三十营。
同年三月,又与刘玄政权的丞相李松军战于弘农务乡。
李松军大败,战死三万余人。赤眉军随即进军至湖县。
实际上在刘秀讨伐农民军前,冯异、寇恂等人就通报了全军在洛阳城外取胜的消息,刘秀手下的诸将便借着这个机会提议为刘秀上尊号,刘秀拒绝,率军回到蓟县,继续追剿尤来军。
将其剿灭后之后刘秀准备南下洛阳,而在途中群臣又多次劝进,想让刘秀称帝,但是都被刘秀拒绝,直到耿纯点出了刘秀不称帝会让追随他的士大夫失望离心的问题,刘秀才点头表示自己听从劝进。
耿纯说的没毛病,你刘秀不称帝,大家就没法论功行赏,就没法获得好处了。
还是那句话,没好处别人为什么跟着你干啊?!
之后,一行人行至鄗城,刘秀召见冯异,冯异也大力劝进刘秀称帝,恰逢此时关中儒生强华来献《赤伏符》,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群臣以此为据,再次劝进,刘秀终于答应。
公元二十四年六月己未日(也就是当年的8月5日),刘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之后也称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