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天理良心 > 第10章 一见如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曾华、冯辉两人急忙离开政务中心,出了镇政府办公楼,来到一辆半旧的男式加油摩托车前。冯辉骑上去,戴上安全帽,打火发动,摩托车随即发出呜呜的轰鸣声。

曾华问:“还有没有安全帽?”

冯辉答道:“曾兄,农村查得不严,上来吧,没关系的。”

曾华依言坐好,双手扶紧冯辉的肩膀。摩托车呜的一声就开了出去。两人心情都不好,一路上都没有吱声。过了10多分钟,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冯辉停下车,手指右边山路,叮嘱道:“曾兄,还有10多里山路,崎岖颠簸,你要抓紧点。”

曾华侧着头,仔细察看山路。路是依山挖出来的土路,呈20度左右的坡度蜿蜒而上。路宽不足3米,刚好能让一辆农用车通过。路面是泥石裹着黄泥,中间凸起,坑坑洼洼,时不时冒出几块尖尖的石块,两旁是深深的车轮槽沟,大概是农用车长年累月压出来的。不经常走山路,不熟悉路况的生手肯定是望而生畏,寸步难行。

曾华虽是农村出身,此等危险的山路也是第一次见到,心情不免紧张:“冯兄,搭着我能行吗?”

冯辉自信满满说:“长住山里,磨出车技了,否则怎么能出进自由呢。我们村无论男女老少,开摩托车的水平都是一流的。”

曾华咬咬牙说:“好,走。”说罢,双手从冯辉肩上落下,紧紧搂着冯辉的腰,上半身像热恋的情侣般紧紧地贴在一起。

冯辉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开着摩托,还时不时伸出左脚或右脚撑地,以保持摩托车的平衡。

曾华心脏嘭嘭跳着,不敢乱动,也不敢说话,生怕影响冯辉开车而人仰马翻。他的脑海却一刻也没停止思考:2017年是宁山县脱贫摘帽年,按湘南省脱贫摘帽标准,每个行政村必须有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桐漯村是瑶族村,对村级道路的检查更严格。难道柏城镇政府不知道桐漯村的路况?不可能。抑或是县里没立项?桐漯村是省市挂号的贫困村,极有可能在今年底的脱贫验收被抽中。也不可能。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曾华苦思无解。

大约半小时后,摩托车在一栋两层楼的黄泥冲墙房前停车熄火。冯辉摘下头盔,大声说:“曾兄,到家了,下车吧。”

曾华从冥思苦想中回过神来。他下了车,环视四周巍峨的群山。远处五座大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形似五条奔腾的巨龙。山上树木高耸入云,满目翠绿。身旁耸立着杉树、枞树。低矮冠状的油茶树,长出了淡黄的嫩叶。一丛丛、一簇簇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怒放盛开,红的、白粉的都有,象一个个穿着彩裙的仙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美丽又可爱。

曾华心旌荡漾,不由得喃喃背诵起宋代诗人杨万里赞赏杜鹃花开的诗:“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杜鹃花没有松柏的枝干,没有寒梅柔美的枝条,但她勇于拼搏,敢于抗争,有点张扬的品质,很贴合曾华此时的心境。

冯辉停好摩托,来到沉浸于无边无际遐想的曾华身边,感慨地说:“青山绿水花海,清风蝶飞鸟鸣。城里人很羡慕我们呼吸富氧离子空气,平淡恬静生活,但如常年生活在山里,就说不出的枯燥乏味。”

曾华回应道:“钱钟书说:围在城里人想逃出去,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人性就是如此矛盾。如果想法把城里人吸引到乡下,让他们体验乡村野趣,品尝山珍土味。乡里人赚到城里人的钱,各取所需,相互补充,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冯辉摇头说:“知易行难。一条水泥路都没有,谁来体验,谁来消费?”

曾华点头说:“要想富先修路。否则,山里的出不去,山下的进不来,脱贫致富就成了幻想。”

冯辉苦恼地说:“为了修这条脱贫之路,我们村跑了几年,年年有希望,年年成泡影。”

曾华看着冯辉,颇为疑惑说:“国家2014年就正式提出扶贫攻坚计划,2020年全国整体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中,道路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环,今年是宁山县脱贫摘帽之年,你们村怎么还是黄泥土路呢?”

“我们何尝不知国家有此项政策,”冯辉眼望远方,一丝恨意从眸子里迸射而出,“桐漯村有800多人,6个自然村。我们冯家漯村是最大的自然村,有500多人,散聚在崇山峻岭之中。”

“赵家漯村虽不足200人,但地势相对平坦,人口也相对集中,因此,行政村部一直设在赵家漯村。我爸退位后,赵家漯村的赵生财接任了村书记。去年政府把桐漯村级公路建设立了项,百多万元项目资金啊,自然而然为赵家漯村修建了3.5米宽的水泥路。”

“我们冯家漯村人口虽最多,但无奈行政村部不在此,只能羡慕嫉妒恨,对水泥路望眼欲穿了。”

曾华眉毛挤成一堆:“冯家漯村是瑶族村,500多瑶胞困在山里,镇政府可以酌情而定,争取上级立项啊!”

“曾兄,你今天也看到了,镇政府干部是什么德性,”冯辉一脸忧伤哀叹道,“指望他们花大精力为我们村向上争取立项,除非太阳从西边出。”

“辉仔,来客人啦。把客人请到屋里坐啊。”一个苍老的声音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外面山风大,客人易着凉的。”

曾华扭转头,看到一个老人在屋前招呼他们。

冯辉介绍说:“曾兄,这是我的爸爸,叫冯正,虚岁八十了。当了50多年的村干部,68岁那年才退下来,因此大家都叫他‘老瑶王’。”

曾华说:“邝镇长说给他老的面子,才轻易放我们走的吗?”

“是的。”冯辉回答。

曾华快步来冯正面前,仔细端详: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身高1米65左右,在普遍偏矮的瑶族中,应该算高个子了。饱经风霜的脸上,两只略陷的眼睛,深邃明亮。须发皆白,但梳得很整齐,一丝不苟。穿着瑶族特有的镶金边黑色粗布服饰,配上古朴善良的气质,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意。

冯辉上前指着曾华说:“爸爸,这是我的朋友,叫曾华。”

曾华赶忙伸出手,紧握住老人那双满是褶皱的双手,轻轻地摇着,恭敬称呼:“晚辈曾华,拜见‘老瑶王’,打扰您老了。”

冯正微眯双眼,上下打量曾华一番,赞叹道:“后生仔天庭饱满,地阔方圆,气度不凡,定大有来历。”

曾华颇感诧异,摇手谦逊道:“老瑶王谬赞了,晚辈惭愧,只是一个到镇里办事的普通外地人。”

冯辉也插话解释:“老爸,曾兄是我今上午到镇里办证时认识的。你看他穿得和我一样陋水(普通)呢。上午受了一肚子气,差点挨了打。”

冯正脸色一凛问:“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