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封二年(前109年)春,公孙卿上书汉武帝,说自己在东莱山见到了仙人,那仙人好像说了“想见天子”之语。
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率众前往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然后又向东抵达东莱,在该地留宿了数日,除了公孙卿所谓的巨大神仙脚印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汉武帝无法,只好又派出数以千计的方士去寻找神仙奇物,采集灵芝仙药。
同年,汉朝境内发生严重旱灾,在东莱苦等无果的情况下,汉武帝便又率众前往万里沙祈求降雨,路过泰山时又举行了祭祀。在万里沙祈雨完毕后,汉武帝返回长安,途中路过瓠子口,汉武帝亲自巡视黄河决口情况。
自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瓠子口决堤以来,东南一带连年遭受水患,汉武帝年年派人前往治理,历经二十多年却始终没有成效。眼看又到汛期,汉武帝便亲自来到了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并在此停留了两日,接见了负责治理河道的官员,重新议定了治河方略。之后,汉武帝命人沉白马于河中,以祭祀河神,又派两位将军率领数万士兵协助堵塞决口、梳理河道,将黄河分成两条河渠,使河道恢复到当初大禹治水后的面貌。
汉武帝返回长安后不久,又有归附的越人勇之进言说,“越人自古便有信鬼的习俗,而且他们祭祀时都能见到鬼,所求之事也能屡屡应验。从前东瓯王敬鬼,寿命达到一百六十多岁,然而由于后世子孙怠慢了鬼,这才使得国家日渐衰微。”
关于南方楚越之地多崇信鬼神,汉武帝也曾有所耳闻,但由于与中原文化差异太大,汉武帝始终没有太过重视,如今在求仙失败,飞升亦失败的情况下,汉武帝便有心尝试一番,于是下令越地巫师建立越祠,因其并非中原文化正统,因而只允许设台而不许设立祭坛,在祭祀天神上帝百鬼的同时,采用鸡卜方式占卜吉凶祸福(即采用鸡骨或鸡卵占卜)。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鬼神文化极为繁盛,但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地的山鬼文化已经逐渐式微,山鬼文化更多被局限于越人和楚国南部远离中原的地区,如今听说皇帝也相信这些,却使得原本已经衰微的山鬼文化重新活跃了起来,越祠和鸡卜都重新得以流行。
公孙卿得知消息,担心方士因此失宠,便劝说汉武帝道,“仙人实际上是可以见到的,只是陛下去求仙的时候总是太过仓促,因此才见不到。不如陛下修建一座台阁,就像缑氏城所建的一样,摆上干肉枣果之类的祭品,想必也能够招来仙人,毕竟仙人喜欢居住楼阁。”
汉武帝便又命人在长安建造了蜚廉观和桂观,还在甘泉宫建造了益延寿观,命令公孙卿负责掌管这些楼阁,摆放祭品迎候仙人。随后,汉武帝又下令建造了通天台,在台下摆设祭品,希望能够招来神仙。之后,又在甘泉宫设置前殿,增建宫室。
同年夏,宫殿内生出了灵芝草,黄河决口也得以堵塞,又有人禀报说,通天台建成之时,天上隐约出现了神光,汉武帝十分高兴,特此下诏大赦天下,免除女犯人不带刑具的劳役。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正值汉朝出兵攻打卫氏朝鲜之际,国内再度爆发旱灾。公孙卿上书说,“黄帝时举行完封礼,同样遭遇了干旱,这是为了让封坛的土晾干而已,而且要连续干旱三年。”
汉武帝信以为真,为此下诏说,“天旱,大概是为了使封坛的土干燥吧?”并让天下百姓尊祭主宰农业的灵星。
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前往雍城郊祀,并打通了前往回中的道路,然后前往回中巡察。同年春,汉武帝又前往鸣泽巡视,后经西河县返回长安。
元封五年(前107年)冬,汉武帝再度出发巡视南郡,然后自江陵向东,登上灊县的天柱山举行了祭礼,并将天柱山命名为“南岳”。之后又乘船顺江而下,自寻阳经枞阳、彭蠡湖,沿途祭奠了各个名山大河,然后循海路再向北行至琅琊,最终于同年四月中旬,抵达了奉高县,命人重新修整了泰山上的封土。
当初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打算在泰山周边择址修建明堂,后得知泰山东北方向有一处古时候的明堂旧址,原本打算在此修建明堂,但考察过地形后,认为该地地势险恶且太过狭窄,只能重新选址,最终选择了在奉高旁另建明堂,但又不知道该修建成什么样子。
济南人公玉带得知后,给汉武帝献上了一幅黄帝时的明堂图,按照图中所示,明堂正中是一座宫殿,四周无墙,以茅草为顶,与水相通,水环绕宫垣一周,殿上有楼,又在西南方建有复道,称为昆仑道,天子经复道进入大殿,便可祭拜天帝了。于是,汉武帝命人依照公王所献之图,在坟水旁建造明堂。
如今汉武帝重新修整了封土,便自复道进入明堂,依照郊祀的礼仪,以牢牛二十头,在明堂的上层祭祀了泰一神和五帝,以高皇帝的神坐与他们相对,又在明堂下层祭奠了后土。行礼完毕,又在堂下点燃燎火。
之后,汉武帝又登上泰山,登顶之后汉武帝屏退众人,在泰山顶上进行了一次秘密祭祀,外人不知其中详情。下山后又在泰山下与主管官员祭祀了五帝,祭祀时各按其方位,只有黄帝和赤帝合并祭祀。
两年以后,因这一年恰逢十一月甲子日朔旦与冬至相逢,汉武帝遂于太初元年(前105年)十一月再度来到泰山脚下,在明堂祭祀了天帝,但却没有举行禅礼,赞礼官念道,“上天授给皇帝太初历法,周而复始、无有穷尽,皇帝敬拜泰一。”
之后,汉武帝再一次东巡至海边,询问那些出海访求神仙的方士和海边渔民,是否有神山或神仙出现,然而得到的结果却让汉武帝无比失望。虽说多年来求仙始终无果,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汉武帝对于长生术却是越来越渴望,非但没有因此停止出海寻仙,反而增派人手,想要尽快寻到神仙。
十二月初一,汉武帝亲自到高里祭祀后土,随后再一次来到渤海边,意图通过望祠蓬莱仙人等海上仙人的方式,希望自己终有一日能够抵达仙人之庭。
返回长安之后,汉武帝才得知,十一月乙酉日,柏粱殿毁于火灾。十余年前,汉武帝于长安修建昆明池,意图训练水师清剿滇池周边的南夷,之后又下令在西城墙边修建了高十余丈的柏梁台,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检阅水军演练,另一方面则可登高欣赏上林苑和昆明池的景色。柏梁台建成后,周边还附属有一片殿宇,如今柏粱殿尽毁,惟余高台独耸。
由于柏梁殿被烧毁,汉武帝便改在甘泉宫接见了各郡国的上计吏,并查看审核了各郡国上报的计薄册,审核了各郡国包括户口在内的年终汇报。
术士公孙卿趁机进言道,“当年黄帝建造青灵台,才建成十二天便被火烧掉,于是黄帝便又建造了明廷,而明廷就是甘泉宫。”于是,方士们纷纷附和,说古时也有帝王建都于甘泉宫一带的,后来天子又在甘泉宫朝见诸侯,并建造诸侯的邸舍。
越人勇之则进言说,“越地有风俗,发生火灾后,重新修建的屋子必须比原来的要大,用以镇服、胜过原屋,以避灾害。”
于是,汉武帝下令在柏粱殿一带修建建章宫,计有千门万户,前殿比未央宫还高,建章宫以东建有凤阙,高达二十多丈;以西则是唐中,方圆数十里都被辟为虎圈;以北则开凿了一个很大的池沼,名为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传说中的岛屿,以象征海中的神仙之类,池中还建有渐台,高二十多丈;以南还有玉堂、璧门等建筑,以及大鸟的塑像。此外,又建造了神明台、井干楼,高度更是达到了五十丈,全都以辇道彼此相连。
同年夏,汉武帝开始推行太初历,以每年正月为一年之始,随后李广利又率兵西征大宛,然而不久国内又爆发蝗灾。
由于汉武帝长期追求长生神仙术,以至于大量方士、巫师充斥于京城,甚至逐渐渗透进了朝堂和皇宫之中,就在李广利率兵出征后,为了确保兄长能够取胜归来,他的妹妹李夫人和时任方士侍郎的洛阳人虞初,便以方术祷祀诅咒大宛和匈奴。
太初二年(前103年),由于连年战争和灾害,再加上朝廷大兴土木,汉朝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时主管祭祀的官员便上奏汉武帝,说雍城五畤已经没有了煮熟的牲牢作为祭品,祭祀时芬芳之味难以凑齐。
无奈之下,汉武帝只好下令祠官,除了五月的尝驹祭以及天子亲自郊祀时采用真正的牲畜外,在举行牲礼和祭祀山川时需要用到驹的,一律以木偶马代替。
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再一次东巡来到海边,查问方士们出海寻仙的情况,仍然没有任何结果,汉武帝大失所望。因为担心触怒汉武帝招来杀身之祸,有方士便说,“黄帝时,建造了五个城邑、十二座楼,用来迎接、等候神人,称为迎年,如今却还没有齐备。”
汉武帝于是下诏按照方士所言筹备,并称之为明年,之后汉武帝又亲自行礼祭祀了天帝。
曾献明堂图的公玉带则说,“黄帝虽然封祭了泰山,然而当时风后、封巨、岐伯等人却都建议封东泰山,禅祭凡山,与福瑞相合,然后才能产生不死。”
听了公玉带的建议后,汉武帝便又命人准备了祭祀用具,率众来到了东泰山,结果发现东泰山极为矮小,与名声根本不相称,便没有亲自祭祀,只是命令祠官代为行礼,而且没有在这里举行封禅仪式。同时,又命公玉带留在东泰山,负责主持这里的祭祀工作,并迎候神人。
夏天时,汉武帝又返回了泰山,像以前那样举行五年一次的修封礼,此外还增加了禅祭石闾的礼仪。石闾,也就是石闾山,在泰山以南,有不少方士都说这里是仙人居住的门闾,因此汉武帝才亲自进行禅祭。
此后数年,由于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再起,且汉朝多次兵败匈奴,再加上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方士们求仙屡屡无果,汉武帝对于求仙之事渐渐有所懈怠。
直到天汉四年(前97年)的“余吾水之战”后,随着汉匈关系再度缓和,汉武帝才再一次到泰山举行了修封礼,回来时路过恒山,又在这里举行了祭祀。
汉武帝在位这数十年来,一直醉心于神仙长生术,汉朝的祭祀活动极为频繁,汉朝的祭礼也因此得以完善,其中泰一神和后土神,由汉武帝每隔三年亲自祭祀;薄忌建议设立的泰一祠、三一、冥羊、马行和赤星等五处神祠,则由宽舒等祀官,每年按照时节进行祭祀。以上六庙,平时皆交由太祝官进行管理。同时,汉武帝泰山封禅后,汉朝的封禅制度也得以形成定制。
不过,由于当时各种流派学说难以统一,这数十年间的祭祀极为混乱,除了以上六庙的祭祀对象因为神话体系的建立,得到国家层面确认,祀礼基本得以固定外,其他祠庙的管理就混乱了很多,那些经方士建议所立的祠庙,都交由建议者主持,人死庙废。此外,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以及汉武帝出行时路过的名山名水,则是汉武帝路过才进行祭祀,离去便停止了祭祀。
由于那些出海寻仙和在各地迎候神仙的方士,始终没有应验,公孙卿还知道以神人的脚印来辩解,其他人更是空耗国家钱粮而毫无声息。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越来越对那些方士的怪诞、迂阔之语感到厌倦,因而自天汉四年(前97年)举行了修封礼后,汉武帝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出巡和寻仙。
此后,汉武帝虽然仍对长生求仙存有一丝幻想,希望日后能够遇到有真本事方士,但对于现有的这些方士,却是彻底失望了,因此那些方士虽然仍旧时常给汉武帝提出各种建议,但汉武帝再也没有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