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李增芝刚刚从皇宫出来之时,他奉命前往皇宫禁府传达皇上的命令,本意是去安慰那时令君侧感到不适的燕王。

可谁也没有料到,他才刚踏入宫殿的大门口时,竟然看到胡轲和朱棣乘坐一辆货车押着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从宫门逃离。

在别人的观察下,这种情景可能看似异常,但考虑到有大统领大人端坐在牛车上说话的情形在,其他人只能选择了放手,并不轻易出手干预。

不过,在李增芝眼中却并不显得那么直白,因为那个自称朱泛的人物的真实身份他一清二楚。

同样,他知晓为什么这位所谓的\"燕王\"能落进钦犯之地。

除了该人曲解了古人的意旨,令宋濂等士林之人几乎被气得气绝吐血的情况之外,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这个人在监狱内似乎找到了某位重要人物的支援。

作为一个 ** 的心头人,对于胡柯和朱泛的事务而言,并不算特别惊人,加上这段期间陛下对该如何处置胡柯的事也感到些许疑惑,便不经意地与锦衣卫的李增芝进行了探讨胡柯的所在之事。

所以,得知牛车上两位人物的实际身份后,一踏入现场时的他即刻洞悉这两名囚徒正谋划逃狱行动。

随即,李增芝立刻行动起来,不管是出于他的锦衣卫队长,或者是皇上亲近的身份,这样的悖道之举,他都不能容留在他的面前。

既然皇帝已亲自主持安排了对燕王的拘押事务,而且胡柯也经过特意安设成为犯人。

若是按照平常的情况处理,他李增芝纵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任燕王殿下去狱里脱身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从整体角度考量,这似乎并非是他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毕竟皇家子弟有怎样的命运,与他并无太大的联系。

更何况这桩事务本身就非常复杂,即便介入其中,也不会实质地对皇家的继承人造成损害,即便是将刑场点燃,也无法确定能否因此获得任何特定的判决或后果,更何况这位“燕王”本人的武艺相当出众,他自知不可能取胜。

然而李增芝年纪仅比朱棣略轻两岁,曾与朱棣一同接受祖父李文忠的军队操练。

对于那位被皇叔直接安排至他管辖部队内的皇子来说,并未给予他多少礼让。

反而将“燕王”分派入了执行前线战争的部队之中。

以此展示公正,并为这位“王子”提供保护措施,李文忠毫不客气地将其二位儿子,李景隆与李增枝都安插在“燕王”的营地。

这段日子对于还不满十七岁的李增芝来说并不愉快。

虽说李文忠的战斗队没有立即需要备战的任务,但在大明朝全面战乱尚未停止的那段日子里,不论是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仍在江南地区作乱还是王保保继续北上的行动。

整个明朝都需要持续进攻边境以彻底扫平敌人。

因此,李文忠所带领的部队的训练变得异常艰辛。

然而,在这段艰苦的训练期里,作为旁观者的李增枝目睹着燕王殿下与他的一位“大哥”(注:这里的“大哥”指的是和他们一同参与训练的人,具体角色在原文中没有详细交代)就像两只不知疲倦的老牛,在相互比试、竞赛。

尽管他们的身份同属军队的一份子,但在真正的训练过程中,立刻转换成一种对立关系——彼此争先,不相妥协。

也正是由于这对竞争者的不厌其烦的竞争状态,使得年少的李增枝深刻感受到这位王的武功实力之深厚。

然而,当天出现在诏狱门口的情景,显然超过了李增枝的预想。

这不仅仅是一辆装载着燕王的牛车,还坐着一名名叫胡的男子;更重要的是,就连堂堂的锦衣卫副指挥魏文进也在车厢之内。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迫使当时的李增枝意识到了,自己必须采取行动防止即将发生不幸的结果。

为了确保事态不至于进一步扩大直至让王无法处理,李增枝立即以手势指示他身畔的四位护盾。

他的反击行动异常迅速且决绝,几乎是在转瞬间就把过去一同服役的老战友置于了绝境之中。

当时李增枝观察到路边有一个可能逃离的缺口,然而他并未派人去堵住这条道路,因为他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胡轲以及魏文进仍留在这里。

在李增枝的眼中,在逃狱过程中如果非要有人牺牲以脱离当前困境,那最有可能牺牲的人会是胡轲,而不是那位拥有高身份的燕王殿下。

理由有两点:首先,燕王的存在不容挑战;其次,即使在越狱这种事务上,胡轲或有选择的余地,但燕王的高傲与自信不可能容许自己的行为有任何失败的可能。

于是,依据预判,他认为整个事情的展开会使胡轲将受伤的魏文进拉入困境,用牺牲自己的权益为燕王争取逃逸的机会。

因此,李增枝的任务就是留人,并不考虑燕王。

即便擒获这位王也没太大意义,因为作为太子的他会去哪个避风港?最终仍须返回父亲身边自我投案是必然的结局。

此外,每次追捕行动都存在风险,如果自己的部下去鲁莽地追赶,造成燕王在逃过程中意外受伤,对于李增枝来说将是得不偿失的损失。

最终,在他错误的判断下,胡轲得以顺利脱逃,而受伤的魏文进则在挣脱过程中再度受到伤害。

魏文进虽然在众多名医的全力救治下幸存下来,但下半生因这场变故已伤了元神,终日瘫痪在床上,再也无法施展拳脚。

原以为这一事件便划上了句号。

燕王将罪责揽入一身,魏文进的悲剧也反映了自身的咎由自取。

此人向来在锦衣卫内的口碑不佳,这次惨剧虽唤起了同僚之一人的同情——徐允恭。

但在外界和同僚心中,对他喊冤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在这种情况下,前来传讯的李增枝理应脱却 ** 而不受影响,因为他与此事无太大关联。

不仅没有责备之实,且其后率队伍拦截行为被视作尽职。

若不是李增枝一眼便认出要逃狱的人,或许两人就得以轻易逃逸。

后续,在锦衣卫指挥之职的徐允恭罕见地显现出对李增枝的一片心意,热情款待了一番。

酒桌上,两个年轻后生还没学会前辈说话的艺术,让宴会气氛尴尬无比。

即便如此,徐允恭最终还是巧妙传达了感激之意。

李增枝以目击者的身份目睹这一切后,本应当回到他原来的岗位,继续稳固其作为皇帝心腹的地位。

却没想到在没有陛下主动开口的状况下,他竟然自愿提交了辞呈。

在离职时虽没点破真因,仅声称自己尚欠缺磨炼为借口。

实际却知此事可能与逃狱事件紧密相连。

一开始接下李增枝的辞职报告时,朱元璋不悦并驳回了它,猜想这孩子或许是心情郁结。

却因此将一切错误归己负责,并试图以此平息。

为了抚慰这位难得一见的能培养的接班苗子,朱元璋特地带其父子到乾清馆相聚共餐。

但皇帝最终还是没想到,对这个来自李文忠家的儿子、自已是外甥兼孙儿的李增枝,坚持辞职的决心是如此坚定。

尽管朱元璋连续表示了挽留的意思,但他再度将离职书提交了上来。

而这一次,李增枝表达的感情更为直白,在场者间明确提到他自认学识尚浅,希望能回到师身边继续研读圣贤之道。

面对这样明显的自我辩护之举,朱元璋既感到又好气,好笑,最终还是签发了许可。

一是因为自己那份原本就有限的耐心几乎消耗殆尽。

身为皇帝,朱元璋确实没有能力在每一个决定上都是铁板钉钉一般决对,但在处理与亲近将领的调动时,绝不允许有人掌握自己的底牌。

另一方面,尽管他觉得理由并不完美,但这至少为李增枝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解释——回去念书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绝非无用之举。

读书之人自古以来就同功勋贵族存在冲突,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越多的文人士大夫无疑是好事。

基于此,朱元璋仅仅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迅速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可惜好景不长,在朱元璋的次子未经允许就做出了如此悖逆行为时,即使自己尚未到达京城百里之地,李文忠依旧毫不犹豫地下令连夜快马返回首都。

此行他不仅要代其子为不尊之过向陛下谢罪,还有一重大事项需要探查,即探究次子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

那天夜里,李文忠的住所回响着皮鞭清脆之声,但经过了一整夜没有休息的家庭会谈后,他惊讶地发现次子虽然体表明显带伤,眉宇间的那种骄傲未曾稍减丝毫。

最终,在这位以战事驰骋一生的伯父面前,他只好无奈妥协,但也并未完全终止对次子的栽培计划——进京第二天的早晨,在道歉的同时,他又替儿子新谋了一份职务。

正因如此努力,李增之,这个原本被认为有疯言妄举的年轻人,最终获得了一个看似闲逸却关键的码头驻军千户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