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他是燕王的父亲,更是大明千万臣民的国父。

父亲心系儿女的同时,也心系这片大明的土地与苍生。

对于陛下,儿子的安危固不可失,但未来的宏图才是重中之重。”

说完,语速稍有延迟,他不经意扫了一眼房屋角落,心中却有一丝确认,那里大概是一个空壁。

这种感觉如同当年他在囚牢中察觉有人暗算一般的强烈,可能是在狱室日积月累后对他周围微小气息改变的敏感提升所致。

此刻的他,无论出于何故的心理反应或是感官扩大,都清晰察觉到那一堵墙与其他事物不同之处。

也因此,他在陈述时不免带着一种过分讨好的言辞。

而这番看似格格不入的行为,并非难以揣摩——徐允恭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掌握诏狱最重权力,在场的监视是不可能再由躲在暗处的锦衣卫执行。

锦衣卫这个组织的成立并非久远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并未经历 ** 交替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在朱元璋眼中,这支部队是十分可信的,因为这完全是他在手底建设起来的,并非从外部接收的。

对每名部队成员如何安排的细节,他对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

加上徐允恭这样的可靠人才,朱元璋对他更是信心十足。

原因不仅因为他一直将徐允恭视作听话好外甥来看待,更在于他很清楚徐家自古以来已深深地绑在大明的命运上。

只有当他自己和大明太子依然在世时,徐氏家族没有任何可能存蓄叛逆之心。

因此,朱元璋也完全没有必要在其中埋伏任何探查者的角色。

既然剔除的是由于内部阴谋的因素,那么,站在空墙上的是徐允恭的人,则是显然易见的两个可能性——要么是对大明做出最大贡献的勋臣、魏国公徐达,要么是比徐达更至关重要的人物、也就是他这个作为皇帝本人都在。

「被刺杀的燕王这件事,一开始看似在大明内部产生了 * 乱,意在破坏我们国民的心理防线。

但福祸相生、利弊共存,那些游牧民族永远不会认识到他们偶尔的行动虽能激起些涟漪,但这些波动不可能永远持续,也无法改变广阔的中华大地。

相反,他们的这些卑劣做法只会点燃朝野上下的愤怒。

眼下是我们的出兵良机,现在若能凝聚全国民众的决心,则这次北伐之役便可高枕无忧,万事俱兴。

有志必为父子共同战斗方取胜;欲图大业定要君臣一致方为正途。

那些阴谋诡计虽在短时间内可能见效一时,然而激发大明臣民发起的报复,必将以数倍代价报以往仇怨。

「胡轲这话言之成理,即使是一句虚伪客套的话语,在善于捕捉的人来说也会得到别有意义的答案。

后的情景确如胡珂预设的一般,而且甚至更为惊世骇俗一些。

在聆听了胡科那一席夸夸其谈、花里胡哨的恭维后,朱元璋感到对被刺子的心情痛苦似乎轻了一些。

『起初我只知道这位名叫胡的小子有点智谋,处理事务的方式独特。

如今亲眼见证他的种种表演与言论,才知道这位家伙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是那些观点,而是他的话术确实能够触及人心。

朱元璋端坐在位上,回过头看着徐达,面部表情介乎怒容与笑颜间。

「这个家伙果然不同凡响,行事风格与众不同的大明文官相比大为区别。

自从徐允恭再次捉拿凶手进入宫署审问之后,这是我第三次偷偷打探他的情况。

每当我窥视之时都能发现他与众人的不一样。

他的某些见解虽然不符合大明朝现在的局势、甚至有时候显得过于轻浮,但他的知识涵养,往往能让身为将军的我都感受到一番启发。

站在旁边的徐达对着皇帝如是说。

\"看来你是挺看好这小子的。

\"

朱元璋脸上保持着笑容。

尽管他的话引起了一些内心的疑虑,但这并不像他对这种对话的关注。

「你自从升为大将军后,很少在我面前推荐自己的忠臣。

朱元璋说。

这句话在徐达心中掀起波澜。

之后在加封魏国公后更是如此,

「你闭口不言,把自己的想法锁起来」 朱继续说,「如果没有偶尔带我去宫里聊天或讨论事情,那么徐达你手底下的能人干将可能就会湮灭在我的尊重你对权力的态度中。

在他人面前,

对他人来说朱元璋会运用其权力威胁对方,以此作为控制的手段,而对于他的大臣则不然,

因为即使是 ** 也终有保留脆弱情感的意愿。

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马皇后、他杰出的儿子,都成了他的弱点。

徐达对朱元璋来说虽不是如亲子般亲密,但为了保持彼此关系中的一方「软肋」,

他认为朱达是可靠之人。

从小在朱家成长的经历,

「你的赞誉让我惭愧。

」徐达回答,「其实我只是在战场上见过死亡、杀戮,内心更加坚韧的一部分人在手下罢了。

当然徐达了解了背后之意,但在知道朱元璋对他并没有强硬的诉求或者压力之后,在身为大臣与君主对话中应持有的敬仰礼节仍是不能放弃。

然后他继续说:「如此看来,你要在本王面前提荐那位姓许的小子了?」此时, 朱元璋起身把手中文书放在桌子上,脸上那温柔的笑意也消逝。

随后他的神情变得格外庄重,严肃。

在这个时刻看到 ** 面对情绪的逐渐上升,徐达反倒是显得更加稳重与淡然,甚至在对比一开始两人并肩旁观徐允恭与胡轲之间对话时的情况,他展现出更多的自信满满。

\"谁也不可能完全忽视这个问题,他可是胡惟庸的嫡系后人。

他们俩如同树枝般同流于一股血脉。

胡惟庸犯下的逆举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容忍的重罪,何况此人更进一步危害我大明江山、稳定,已经超出了短期内的考量。

我既然决定要彻底除掉了这股 ** 力量,又怎能容忍任何潜在威胁存在。

若今天我选择宽以示人,却将此贼放生,恐怕将来可能会给后人造福留下的灾难比现在更为深远。”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热切起来,如果有旁人看到这一幕,或许都会觉得皇帝的怒意已如刀山火坑一般,随时准备将姓胡的小恶魔送上行刑架。

然而,徐达却仍旧维持着自己的镇静态度。

对于皇帝展现出的那种仿佛已生杀机的感觉,徐达清楚那是基于数十年来在属下面前不断训话所培养出的一种惯性。

更重要的是,从徐达的角度看来, ** 的确有着远超过他人的坚定果敢。

每次在朱元璋及其集团面临难题之时, ** 总是能在一番深思熟虑后提出明确、清晰的方向。

尽管这样显得有些冲动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武断,但这并不代表他是全然的草率与盲目。

事实上,朱元璋身上拥有另类的魔力——准确来说,可能是能力。

他在高压环境下所做的、不经过反复推敲的决策,最后往往是正确的指引。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后,有段时间徐达甚至内心相信,这个他儿时的玩伴确实具备了那种“王者之气”。

即便这个姓胡的孩子仅仅是隔代关系且早已疏离胡惟庸,甚至即使此人是胡惟庸的亲生儿又有何干?

现今大明朝经济富裕,民富国盛不再是过去弱肉强食的时代。

假如陛下真心爱才,即使此人名字叫做魏延,也无法违背在刘玄德麾下的安排。

再说了,此人只不过稍微聪明一些,并不超出寻常。

这种程度的聪明才智在这座“诏狱”里或许会有所体现,但他与那些无法明确自己的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相比,却并不起眼。

陛下既然赞赏他的才情,不妨目前姑且用上。

罪人的地位意味着他今后所能获得的所有权利,必将依托于陛下。

一旦将来有一天陛下认为此人不堪重任,只需简单废黜职务即可。

此时,朝廷里自会有聪明的僚属,帮忙陛下妥善解决善后的问题。

徐达这么说的时候,确实有点超越规矩的感觉,提到了朝中官员们就像是逢迎奉承的小人。

然而,对于这样的回应,朱元璋却相当满意地点头表示认可,“年轻人竟然对现在的局势有着自己的想法,朕可以保护他一次看看。”

接着他说,徐达的一些观点,确实让他有些不悦,轻易放过他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听他说了一些想法就决定保护,这种行为对大明朝影响不算太坏,可也不能因此导致我的徐允恭未来之路受到影响。

所以,现在我就在这里郑重告诉你,徐允恭是我培养太子的重要人选。

若是在这次的事上出现了任何不妥善之处,朕绝对不会宽恕徐达你。”

在他的授意下,最后事情的确如计划中的那样提交给了君王,同时添加了一份他们三人商讨出的策略:在这种关键节点上,面对王公们的豪赌挑衅,大明朝不仅要避免缩手退步,更要把握民众的兴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