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出了个武皇帝 > 第31章 苏家兄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韦州城外,西夏军再不敢贸然攻城。镇远师的将士们可没打算让他们安宁,不论白昼黑夜,不时地用大火箭轰炸西夏军营地。西夏人整日里提心吊胆,连觉都无法安稳睡下。

迫于无奈,西夏军只得退兵。镇远师趁机出城追杀,最终五万西夏兵仅有不到三万狼狈撤回。

嘉佑六年八月,大宋又一场科举考试落幕,赵祯满心欢喜,发现了两位大才,还是兄弟俩,便让赵立庆与他们相见。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赵立庆可谓是如雷贯耳,尤其是被誉为千古第一大家的兄长苏轼,赵立庆不禁思索,在自己改变诸多事情的情况下,这位第一大文豪是否还能创作出众多千古名篇。

在龙卫军训练场旁的高台上,赵立庆命人将兄弟俩请来。

二人走上高台,躬身行礼:“臣苏轼、苏辙见过殿下。”

“免礼,两位一同瞧瞧这些将士的训练。”赵立庆有意让他们来此。

兄弟俩满心疑惑,让他们两个文人来看士兵操练究竟是何意,但又不好直接询问。苏轼说道:“殿下练出龙卫军这般天下强军,一举收复燕云,实在令人钦佩。”

“子瞻(苏轼的字),你认为这天下是拥有强军重要,还是治理地方更为重要?”

苏轼听到赵立庆称呼自己的字,顿感受宠若惊,赶忙行礼说道:“殿下,强军乃天下安定之基础,而治理好地方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子由(苏辙的字),你作何想法?”赵立庆接着问苏辙。

苏辙也连忙行礼:“殿下,臣觉得治理地方更为重要一些。”

“你们别老是行礼,如此还如何好好交谈,来,坐下说。”赵立庆早令人搬来桌椅,连茶都已备好。

落座后,赵立庆说道:“前些时日江南发生民变,朝廷予以招安,将他们送至燕云安置,对于此事你们怎么看?”

苏轼正色道:“此乃治标不治本之法,往后难道还能将此类人员都安置到燕云吗?”

“我们老家也出现过不少类似之事,只是规模没这般大。地方官与朝廷出面安抚,再给予一些利益,事情便过去了,如此周而复始,必须要有个彻底解决的办法才行。”这是苏辙的回答。

赵立庆喝了口茶:“倘若像在燕云一样施行土地改革,能否做到治本?”

“能,但会引发天下大乱,得不偿失。”苏轼总是回答得极为迅速。

苏辙未作言语,显然他也持此观点。

“还是有其他办法的,你们谁愿意前往燕云,在王介甫那边待上两年?”赵立庆给了他们选择。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前程似锦的机会,苏辙决定让哥哥去,抢先说道:“殿下,家父患病,臣留下照顾,让兄长去燕云。”

真不愧是千古第一扶哥魔,赵立庆心中暗自感叹:“子瞻,你愿意去吗?”

苏轼站起身行礼:“臣愿意前往燕云。”

“子由留在汴京,过阵子也会给你安排事务,先回去吧。”

“是,殿下,臣告退。”兄弟俩躬身行礼。

燕云今年迎来丰收之年,开始有粮商前来收粮运往汴京。

棉花的收成也颇为不错,或许是比去年早种了一个月的缘故。原本抱着尝试心态的百姓,如今皆喜笑颜开。四海贸易收购棉花,与种粮相比,多出了三成的收益。

赵立庆原本想用羊毛来发展纺织业,可从辽国运来的羊毛过短,数量也不足,根本无法形成一个产业。

如今有了棉花,虽然数量还不算大,没必要运至其他地方加工,燕云也无法建立作坊,没有闲人充当工人,便让老百姓把棉花领回家加工,之后再进行收购,这也能让百姓在农闲之时多一份收入。

于是,王安石又多了一项工作,即推广居家纺织业。不过在苏轼到来之后,他便将这项工作交给了苏轼。

嘉佑六年十月,在赵立庆的推动下,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乃是中书门下的下属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工作,名为“编辑司”。每个月出版一张“大宋月报”。

苏辙、吕惠卿、梁焘、曾布、章衡、章惇,这些人均是嘉佑二年科举中的杰出人才,全部被调入“编辑司”。欧阳修担任这些编辑的首领,不过他只是挂个名,哪有时间去做编辑的事务,赵立庆也只是借助他文坛领袖的名声罢了。

还有个叫王韶的人被特意调到“虎卫军”,许多人都不明所以。赵立庆也是依据自己的记忆,将所能想到的这些能人全都召集到汴京,为日后做些准备。

苏轼担任了一阵子纺织业推广大使后,心中存有疑问,找到王安石。

“安抚使大人,属下觉得做这些事仿若商人之举,像是在为四海贸易做事,不知您作何想法。”

王安石开导道:“子瞻,你又未拿四海贸易的俸禄,乃是在为百姓谋福祉,让百姓多一份收入,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

“属下明白了,多谢大人指点。”苏轼顿时豁然开朗。

“有了今年种棉花能多获收益的例子,往后推广种植会更为容易一些。你也要多去许多地方,我安排五十个护卫跟随你,要与四海贸易配合好,明年要多种些棉花。”

苏轼躬身行礼:“多谢大人。”

“都是殿下交代的,你尽力把事情做好就行。”王安石很是疑惑,为何对这家伙如此优待。

赵立庆自然要保护好这个宝贝疙瘩,不然往后没了那么多千古名篇,定会良心不安。

“大宋月报”第一期出版了,售价两个铜钱一张。

其内容除了歌颂仁慈的赵祯,解读朝廷的一些政策,重点宣传了大宋军人为国征战戍边的英勇事迹,还介绍了燕云地区的改革成果。

“编辑司”在汴京和临安设立了印刷坊,尽力确保不会出现一张报纸在某些地方要数月之后才能看到的情况。

临近年底,再过十几天便要过年。汴京城南的铸币坊这一年铸造了五千万贯新钱,总算基本将旧钱替换完毕。

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旧钱不再能在市面上流通,到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能到“四海钱庄”换新钱,过了这个时间,旧钱只能放在家中垫桌脚。

完成这件事,赵立庆已是囊中羞涩,四海贸易几年所赚的钱都投入其中。

吕若兰每个月都要去一趟“万隆书斋”,对这些事情较为清楚,调侃道:“宁王殿下,是不是没钱过年了。”

“武器院还有几块铜锭,明天拉去铸成钱,怎么着也不会没钱过年。”赵立庆自嘲地笑了笑。

“姐姐这里还有些金币银币,先借给你。”

“呵呵......”赵立庆笑得极为夸张,“你哪里知道,这件事做成了,往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亏这点钱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