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63章 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24

    +
  • 恢复默认

第363章 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困于石头之中,靠着有刺的蒺藜丛。回到家中,见不到妻子,凶险。

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如来佛一掌压在五行山下,困在石头中五百年,只能渴饮铜汁,饥餐铁丸,这已经够艰难了,但还不是最艰难,因为他还能趴着或者躺着。

更艰难的是困在石头之中,背后还有一丛有刺的蒺藜,坐也坐不下,躺也躺不得,进退两难,动弹不得。悲催的是,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刻。

眼见形势如此艰难,那就不如暂时退回家中待着吧。结果回到家中一看,妻子不见了,好好的一个家散了。

外患重重,内部已被掏空,内外交困,怎么办?

唐僧的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喜得娇妻,双喜临门却乐极生悲,在衣锦还乡之时,妻子被强盗抢走,自己被强盗杀死,家破人亡。他的妻子忍辱负重,最终报了大仇。

十八岁的铁木真回到家中,发现妻子被人掳走。他知耻后勇,勇猛奋进,缔造了不可一世的大蒙古国。

所以说,无论局面多么艰难,只要坚持不放弃,总能找到脱困的办法。

就在忽必烈远征在外而蒙哥骤亡时,弟弟阿里不哥图谋汗位而黄金家族纷纷另立汗国,他面临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

四面八方全是难啃的石头,稍有不慎就是灭顶之灾。幸好,他背后那根刺是软弱的南宋。

忽必烈安抚好南宋朝廷的情绪,随后集中精力平定阿里不哥之乱,从密不透风的困境中拓展出一丝难得的腾挪空间。于是他转了一个身,暂时弃四大汗国于不顾,转而先拔掉那恼人的蒺藜丛。

南下攻宋的元军主将伯颜(1236年-1295年)是不多见的亲汉蒙古人。在蒙古人中,伯颜称得上文武双全。他很早就会用汉文作诗,而且多谋善断,率领二十万元军如臂使指,指挥调度无不如意。

他留存至今的小令《喜春来·金鱼玉带罗襕扣》,描写自己身居高位,当辅佐帝王建功立业,风格豪爽快气: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伯颜忠实执行忽必烈不滥杀汉人和招降安抚的政策,严格控制元军的杀戮与破坏行为。特别是在兵入临安后,他奉行忽必烈的指示“奉扬宽大,抚戢吏民”,最大限度保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这显然有助于此后的战后恢复。

忽必烈推崇汉学,采取汉制,更多的还是出于争夺汗位、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在天下大统一以后,他放缓了推行汉法、改革旧制的步伐。当年追随忽必烈立下汗马功劳的汉人官员渐渐被疏远,回回人阿合马掌管了国家财政。

然而公元1282年,汉人将领王着、高和尚在大都城内当众刺杀阿合马。这起恶性事件,使得忽必烈越来越不相信汉人。

事实证明,从原始部落时代跃迁至封建时代的蒙古人,打仗固然是一把好手,在治理国家方面却还缺乏必要的才能。

随着汉人失势,善于打仗却不擅理财的蒙古人很快将元朝财政折腾得已近枯竭。朝廷开始大量增发纸币以平衡收支,但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

忽必烈的应对策略是对外征战,掠夺财富。不料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铁军,忽然变成了连战连败的软脚虾。

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大海和台风。

公元1274年,元军与高丽起联军二万五千人,乘船跨海攻击日本镰仓幕府,拉开了东征日本的序幕。十三世纪的日本镰仓幕府处于武家时代,背着东洋刀、身披甲胄招摇过市的武士崛起成为主角。

这次劳师远征,联军节节取胜,但随着军事补给线加长,日本的增援越来越多,联军统领决定战略性撤退。然而就在当天晚上,海上出现台风,大部分联军战舰被风浪毁坏,半数以上的将士丧身鱼腹。

对这样的作战结果,忽必烈显然非常不满意。

公元1281年,元军再次起兵十四万,兵分两路渡海攻日本。他们携带了三个月的军粮和锄头铁锹一类的农具,做好了长期占领和屯田的准备。这一次他们败得更惨。

元军先是爆发大规模瘟疫,接着再次遭遇大型台风。洪涛万丈如山涌起,各类战舰相互撞击尽皆粉碎。元军损失十万以上,海上浮尸随着潮汐进入河口,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

第二次东征日本失败,忽必烈为之震怒。但当他冷静之后,下令撤销日本行省和征东行省 。他对东征失败一直耿耿于怀,此后曾多次筹备策划,但终其一生再未对日本发动战争。

如东征失利源于大自然的伟力,南征失败则应归咎于水土不服。

公元1284年,元军攻打安南陈朝,虽然一度攻入安南都城,因瘟疫大发而撤军,被安南军队追击而死伤惨重。

元朝的西边和北边是自己的下属汗国,于是对东、南方向发动侵略战争,结果不是因为台风,就是因为瘟疫,东边打不动,南边也打不动。损兵折将不说,国库里的钱也已花光,朝廷不得不加重国内老百姓的赋役负担,由此引起社会动荡。尤其东征日本时,江南百姓被迫大幅增加徭役时间,他们不堪劳役相继爆发反元起义,成为让元朝统治者肉痛的尖刺。

忽必烈再次面临“介于石,据于蒺藜”的局面。

忽必烈第一次“介于石”的时候,以汉制、儒学为基础而登上大汗之位。然而这一次,汉制和儒学也救不了他,元朝来到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忽必烈登基以后曾下诏兴修孔庙,但对衍圣公和孔氏子孙并没有特殊优待,甚至有人认为,孔氏子孙在忽必烈时期的待遇跌到了历史最低谷。

为稳定江南局势,忽必烈召孔子第五十二世嫡孙、宋末衍圣公孔洙朝见并授予官职。此时已于事无补,江南各地涌现小规模起义不下二百处。元军忙着四处镇压,不过按起葫芦浮起瓢,到公元1289年,起义数量增加至四百多处。

忽必烈此时已经垂垂老去,对朝政已逐渐力不从心。公元1294年正月,忽必烈病重驾崩,在位三十五年,庙号世祖。

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307年2月)登基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