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在釜山的防御工事极为坚固,他利用地形优势,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壕沟,并集结了剩余的残兵和部分朝鲜顽固派势力,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多尔衮深知,釜山是朝鲜最后的屏障,一旦失守,他在朝鲜的势力将彻底瓦解。因此,他下令全军死守,绝不后退。
唐通和周遇吉的部队在汉城稍作休整后,迅速向釜山进发。王凌也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前来支援,以确保釜山之战万无一失。
王凌在抵达前线后,立即召集唐通、周遇吉等将领商议作战计划。他指着地图说道:“釜山地形险要,多尔衮又在此经营多年,强攻必然损失惨重。我们必须智取。”
唐通点头道:“大将军所言极是。末将建议,我们可以分兵两路,一路从正面佯攻,吸引多尔衮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从侧翼迂回,直插釜山后方,切断多尔衮的退路。”
周遇吉补充道:“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水师,从海上封锁釜山港口,防止多尔衮逃往日本。”
王凌赞许地点头:“好,就按此计行事。唐通,你率部从正面进攻;周遇吉,你率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我亲自指挥水师,封锁港口。”
唐通率领的部队在釜山城外摆开阵势,炮火轰鸣,声势浩大。多尔衮见状,立即下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战。然而,唐通并未发动全面进攻,而是不断以小股部队骚扰,吸引清军的注意力。
多尔衮虽然心生疑虑,但也不敢大意,只能全力防守正面阵地。双方在釜山城外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周遇吉率领的精锐部队悄然绕道,从釜山侧翼的山林中穿插而过。由于地形复杂,多尔衮并未在此设防,周遇吉的部队顺利抵达釜山后方。
周遇吉下令部队迅速占领高地,并切断了釜山与外界的联系。多尔衮得知后方被袭,顿时大惊失色,急忙调兵回援。然而,此时唐通的正面部队突然发动猛攻,多尔衮腹背受敌,阵脚大乱。
王凌亲自指挥的水师也在此时抵达釜山港口。明军战舰迅速封锁了港口,切断了多尔衮逃往日本的退路。多尔衮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全军死守,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战斗在釜山城内外激烈展开。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逐渐压制了多尔衮的抵抗。多尔衮亲自上阵,率领亲兵与明军展开殊死搏斗。然而,多尔衮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抵挡明军的攻势。
多尔衮看到大势已去,准备逃往日本。
由于多尔衮精心选择了逃跑方案,让手下一将领率主力乘大船从海上逃跑,结果明军水师上当,只顾去围歼这几船大船,而多尔衮则率几百亲卫乘十几艘小船抄小路逃跑。
釜山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朝鲜全境的平定。朝鲜国王李信再次向大明表示臣服,并宣布朝鲜将永远效忠于大明。王凌在汉城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接受了李信的臣服。
“从今以后,朝鲜将永远效忠于大明,绝无二心。”李信跪在王凌面前,郑重宣誓。
王凌点了点头,说道:“关于朝鲜的问题,或许朝廷旨意马上会下来,请王爷静候佳音。”
顿时,李信的脸色苍白起来,他对自己的命运担心起来。
是的,王凌不会再让朝鲜成为一个藩属国,他要让朝鲜成为大明的一个省?
不久,崇祯皇帝的圣旨下来了,当然也是按照王凌的意思拟的圣旨。
圣旨封李信为安闲王,在京师开衙建府,常居京师。
李信忽然意识到他被软禁了,以后再也不能偏安一隅过他的小日子了。
为了巩固对朝鲜的控制,王凌决定在朝鲜设立都督府,由唐通担任朝鲜都督,负责朝鲜的军政事务。同时,他还从大明调派了一批文官,协助朝鲜进行内政改革,恢复经济。
周遇吉则率部返回辽东,继续镇守东北边境,防止残存的清国势力反扑。
与此同时,豪格被押送至京师。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他被封为“逍遥王”,在京师的一座王府中度过余生。虽然失去了自由,但豪格的生活依然奢华。他每日读书写字,偶尔与来访的文人墨客谈天说地,似乎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然而,豪格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他常常站在王府的高楼上,遥望北方,思念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结束,而清国的历史也将随着他的消逝而渐渐被人遗忘。
随着清国的灭亡和朝鲜的平定,大明在东北亚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王凌和石红玉的名字传遍天下,成为人们口中的传奇英雄。
然而,王凌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天下之大,还有许多未竟的事业等待着他去完成。他与石红玉并肩站在汉城的城楼上,眺望着远方的山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玉儿,接下来,我要去东边海对面的那个国家。”王凌轻声道。
石红玉微微一笑,挽住王凌的手臂,柔声道:“无论你去哪里,我都会陪着你。你要攻打日本了?”
王凌点了点头,握紧了石红玉的手。说道:“是啊!我不能让子孙再遭受灾难!”
石红玉虽然听不懂王凌的意思,但是,她现在是无条件支持王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