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 第2章 朱祁镛的谋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古代土司制度,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升级版,

现在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少数民族聚集之地,由少数民族的人民,自己选出自己当地政府的代表,成立自治政府,自己管理自己。

但管理,也只有治权,没有立法权,更没有军权,关键还不是世袭。

而土司制度的土司们,不仅有治权,还有立法权,军权,财政权,人事权,关键还是世袭的,

可以说,土司制度下的土司们,就是边疆之地的土皇帝,只不过是在名义上归属大明朝而已。

土司,又称土官,

是元朝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按其控制之地势力范围的大小,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

元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已采取“以土官治土民”,即封边疆各族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

元朝时,开始大面积的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和招讨使等官职来管理边疆之地。

明朝继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又加以改进。

在云南、贵州、两广、四川,湖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土司,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军事部门管辖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

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的,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设立的府、州、县,

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

这两类官职都由少数民族的头人担任。

土司隶属吏部,可以世袭,由大明朝廷给予符印,并确立其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等各项制度。

与此同时,

各地土司们要承担大明朝的贡赋和兵役征发,换取其在辖区内保存的统治机构和权力。

明朝时的土司们,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其仍然拥有巨大的权利,尤其是军权。

在王朝衰弱,中央对地方土司们掌控力度地下之时,

地方上,尤其是边疆之地的土司们对于地盘的渴望就会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

他们为了争夺,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会不惜挑起一场又一场血腥残酷的战争。

这些土司们可不仅仅满足于在自己土司内部展开争斗,他们的野心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

他们相互勾结,结成同盟,将矛头一致指向了大明朝直接控制下的领地和无辜的人民。

这种联合行动,会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危险,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时不时地,这些土司就会发动一次规模较大的叛乱。

每一次叛乱都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击着大明王朝的根基。

有些大规模的叛乱,更是给大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国运的兴衰。

在这些叛乱之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生命朝不保夕。

而大明朝则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镇压这些叛乱,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然而,这只是获得了一个暂时的喘息之机,

因为只要土司制度存在,土司存在,那叛乱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例如,在明朝后期,当万历皇帝君临天下之际,一场惊天动地的动乱——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事件骤然爆发。

当时,杨应龙凭借着自己手中强大的势力和资源,悍然举起反旗,对大明王朝的统治发起了猛烈冲击。

而到了明熹宗在位的时候,局势愈发严峻。

四川、贵州、湖广等地的土司们竟然相互勾结,联合起来发动了规模更为浩大的“奢安叛乱”。

这些土司们各自拥兵自重,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力量,使得大明朝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平定西南地区此起彼伏的土司叛乱,

大明朝不得不在多个战线同时展开战斗,有时甚至需要两线乃至三线作战。

这无疑给大明王朝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军费开支急剧增长,源源不断地消耗着大明王朝的财富和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平叛战争,大明朝的国库逐渐被掏空,国力也因此日渐衰弱。

与此同时,东北方的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却趁机崛起,并最终建立起了强大的满清政权。

在内外交困之下,大明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被满清取而代之,结束了其长达276年的统治历史,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宣告瓦解。

正是因为知道,土司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病,

它不仅严重阻碍了地方的发展与进步,更是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而朱祁镛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目光长远之帝王,

对于这一现象早已了然于心,并深知若不加以整治,必将后患无穷。

也正因如此,当他得知此次南下平乱有望取得大捷之时,心中便立刻萌生出一个大胆且周密的计划——趁着大军凯旋、犒赏三军、欢庆胜利的绝佳时机,

邀请西南五省那些位高权重、实力雄厚的土司们前来参加,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庆功盛宴。

然而,这场宴会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

朱祁镛打算在宴席之上,出其不意地对这些土司的首领们动手,将他们一网打尽。

然后,乘胜追击,一举剿灭这些土司家族的核心力量。

当然,仅仅铲除那些势力最为强大、最具影响力以及最有可能发动叛乱的土司家族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朱祁镛计划还要采取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迫使其他中小型土司家族乖乖就范。

一方面,他的计划是,派出精锐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对那些负隅顽抗的土司家族进行军事打击;

另一方面,则通过展开政治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阐明归顺朝廷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

同时,朱祁镛还计划,准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此来诱惑那些土司家族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

经过这番恩威并施之后,相信绝大部分土们,都会选择妥协退让。

届时,朱祁镛便将,顺势而为,全面废除土司制度,大力推广郡县制。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改土归流,将西南地区真正纳入大明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范围之内,使其成为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能够成功达成这一终极目标,

朱祁镛可谓是倾尽所能,不遗余力地调动各方资源。

他首先从自己麾下精心挑选出最为杰出且才华横溢的文武大臣前来坐镇直接指挥。

其中,李贤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治国方略而闻名;

于谦则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正直备受敬重;

王骥更是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立奇功。

此三人一同坐镇,此地,无疑给整个行动增添了强大的底气与信心。

与此同时,

朱祁镛深知情报工作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于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手中最为机敏灵活的锦衣卫北镇使千户汪直调任至此。

汪直,此人精明强干,擅长搜集情报以及执行各种秘密任务,包括令人胆寒的特务暗杀活动。

相信有了他的加入,便如同多了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并及时做出应对策略。

除此之外,朱祁镛还慷慨地派出了自己手中半数最具才能的大将奔赴前线。

这些将领们个个身经百战,英勇无畏。

有方瑛这样勇猛善战的猛将,冲锋陷阵时锐不可当;

也有石亨及其侄子石彪叔侄俩,他们配合默契,所到之处敌军皆闻风丧胆;

范广作战经验丰富,战术运用娴熟;

孙镗武艺高强,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

韩雍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

项忠坚毅果敢,治军严谨;

陈友机智灵敏,常常能出奇制胜;

李参沉稳老练,临危不惧。

这十位大将齐聚一堂,组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

更为惊人的是,此次行动,更是集结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精锐兵力,

共计 60 万陆军和 5 万海军,总共 65 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地云集于此。

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展现出了帝王朱祁镛,志在必得的决心和魄力,

誓要在此战中一举歼灭大明朝西南地区那些长期盘踞一方的土司势力,

从而彻底荡平这片土地,将其打造成大明王朝,最为坚固稳定的南方战略基地。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朱祁镛有着更为宏大的战略规划。

一旦成功掌控西南地区,接下来他便计划继续挥师南下,

进军安南(今越南),继而攻占缅甸、老挝、暹罗(今泰国)、真腊(柬埔寨)、占城等地,

逐步实现对中南半岛的全面掌控,

之后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藩王领军镇守边境”之国策,

将大明朝国内现存的藩王们和自己儿子们,改封到中南半岛,

甚至是之后北疆的蒙古、西域、西藏之地,也如此办理,

“大明中央居中,藩王镇守边境,”,如此国策之下,

相信百年之后,中南半岛、西域、西藏之地,必将彻底被同化,成为大明朝的一部分。

尽管有可能会再次出现,“靖难之役”这样的藩王作乱,

但在这么折腾,也是大明朝内部兄弟叔伯之间的战争,

不管最后谁胜谁负,都是他朱祁镛的后代,

如此又有何方,大乱方能大治,

这也许可能,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知道燕王朱棣,可能会谋反而不加制止的原因吧。

相信一旦真能成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届时,大明王朝的版图将在朱祁镛手中,进一步扩张,国力也必将得到极大提升!!!

天顺帝朱祁镛,必将超过明成祖朱棣,夺下原属于朱棣的太宗庙号,

成为比肩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的明太宗朱祁镛,

成为大明朝的新一代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