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向丁王者 > 第240章 继往开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风轻拂,皇宫御花园中,树影婆娑,花香弥漫。

“明儿,你看这是什么?”向丁指着御书房墙壁上的一幅幅地图,耐心地向年幼的向明解释着,“这是我们大魏的疆域,这里是我们所在的京城,这里是我们曾经战斗过的赤壁……”

向明似懂非懂地听着,小手不停地在地图上比划着,好奇地问道:“父皇,我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向丁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轻轻地抚摸着向明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打仗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为了让向明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向丁特意安排了德高望重的太傅教授他诗书礼仪,学习治国之道。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向明的品德和领导力,经常带着他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让他明白百姓疾苦,懂得为君之道。

丁瑶则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向明要关爱百姓,尊重他人,培养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有一次,向明看到路边乞讨的老人,便将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了他。丁瑶看在眼里,欣慰地笑了,她温柔地对向明说:“明儿,你做得很好,要记住,一个真正的君王,不仅要有治国之才,更要有仁爱之心。”

“父皇,母后,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做一个好皇帝,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向明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坚定。

“好孩子,父皇相信你。”向丁欣慰地拍着向明的肩膀,眼中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夜深了,向丁处理完政务,来到御花园散步。他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传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他必须在先辈们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才能让大魏更加强盛。

“陛下。”郑县令的声音打断了向丁的沉思。

“郑爱卿,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

“臣有要事求见陛下。”郑县令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

“哦?什么事?”向丁问道。

郑县令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陛下,臣今日收到密报……”

郑县令凑到向丁耳边,将密报的内容低声讲述。向丁听完,眉头紧锁,在御花园中来回踱步,陷入沉思。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眼神坚定地说道:“传令下去,召集内阁大臣,连夜议事!”

夜色深沉,皇宫议事殿内却灯火通明。向丁端坐龙椅之上,郑县令及几位重臣分列两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的神色。

“诸位爱卿,如今我大魏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向丁目光扫过众人,“郑爱卿方才带来的消息,想必大家已经知晓。周边各国虎视眈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陛下所言极是。”郑县令率先开口,“微臣以为,我大魏固然要加强军备,以防外敌,但更应该注重发展国力,只有国富民强,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

“郑大人言之有理。”另一位大臣附和道,“近年来,我大魏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微臣建议,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民间创新,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学习先进经验。”

向丁听着大臣们的建议,频频点头。他知道,这些都是传承之外,大魏急需的创新之道。他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工部尚书,问道:“周尚书,你主管工程建设,可有什么想法?”

“回陛下,”一向务实的周工匠站起身,拱手说道,“微臣以为,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先发展基础建设。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深夜的议事殿内,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声音越来越热烈,直至天边泛起鱼肚白,这场关乎大魏未来命运的讨论才告一段落。向丁站起身,眼神坚定地环视众人,缓缓说道:“明日早朝……”

第二日早朝,金色的阳光洒满议事殿,朝臣们精神抖擞,期待着皇帝的最终决断。向丁身着龙袍,步履稳健地踏上台阶,他的目光炯炯有神,语气坚定有力:“朕决定,采纳诸位爱卿的建议,推行新政!”

新政的内容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教育事业、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如同春风般吹遍大魏的每个角落,得到了大臣们和民众的广泛支持。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国家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让新政更好地实施,向丁决定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带着皇后丁瑶和年幼的皇子向明,换上平民的衣服,轻车简从地离开了皇宫。

一路上,向丁与农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他还走进工坊,与工匠们探讨技术革新,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向明年纪虽小,但也敏锐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了百姓脸上的笑容,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父皇,为什么我们要离开皇宫,来到这里呢?”向明好奇地问道。

向丁慈爱地摸着他的头,说道:“因为我们要了解百姓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丁瑶也笑着补充道:“只有亲眼看到百姓的生活,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民生,才能做出真正有利于百姓的决策。”

他们来到一处正在修建的堤坝,看到工人们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向丁走上前,关切地问道:“大家辛苦了,工程进展如何?”

一位老工匠看到来人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便恭敬地回答道:“回禀这位老爷,我们正在修建新的堤坝,以防止洪水泛滥,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就好,那就好。”向丁满意地点点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你们这些辛勤的劳动者,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啊!”

听到皇帝如此赞誉,老工匠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和其他工匠们更加卖力地工作,希望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夕阳西下,向丁一家三口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金色的麦田,心中充满了希望。向丁指着那片金黄,对向明说道:“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百姓……”微服私访结束后,向丁开始有意识地将向明带在身边,教导他治国之道。有时批阅奏折,向丁会特意询问向明的看法,即使向明年纪尚幼,提出的见解稚嫩,向丁也总是耐心倾听,并加以引导。

“明儿,你看这郑县令的奏折,说的是什么?”向丁指着奏折上工整的字迹问道。

向明凑近看了看,奶声奶气地说:“回父皇,郑县令说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嗯,”向丁点点头,“那你觉得这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呀!”向明不假思索地回答,“粮食丰收了,百姓们就不会挨饿了。”

“你说得对,”向丁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但是,粮食丰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你知道吗?”

向明疑惑地摇摇头。

向丁便耐心地向他解释:“如果粮食太多,卖不出去,价格就会下跌,农民的收入就会减少,他们明年可能就没有钱买种子,也就无法继续耕种了。”

向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向丁微微一笑:“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我们可以鼓励商人收购粮食,或者开仓放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在向丁的悉心教导下,向明逐渐明白,治理国家并非易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最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他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了解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也开始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

一天,向明在御花园玩耍时,无意间听到两个宫女在窃窃私语。

“哎,你听说了吗?城外又来了很多流民……”

“是啊,听说他们家乡闹了旱灾,颗粒无收,只能逃荒到京城来……”

向明心中一惊,连忙跑去找向丁。

“父皇,父皇,我听说城外来了很多流民,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饭吃?有没有地方住?”

向丁看到他焦急的模样,心中欣慰,柔声说道:“明儿,你放心,我已经派人去安置他们了,会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不会让他们挨饿受冻的。”

“那就好,那就好。”向明松了一口气,但随即又担忧地说,“可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父皇,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要逃荒了!”

向明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一刻,向丁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