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91章 内斗之下的北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各朝代帝王看着东晋面临的局势,都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如果让他们去处理东晋的问题,或有些许可能借助自己的政治眼光和经验,一定程度上改变东晋的处境。

可如果限制他们的寿命也和司马家这些短命皇帝一样,在位时间只有个位数,那怕是谁来都不好使。

尤其是在东晋皇帝掌握的兵力,连流民组成的武装都打不过的情况下,想要摆脱世家大族的制约,整合全国力量去北伐收复整个北方,那怕是千古一帝来了都实难做到。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东晋和宋朝同样是偏安,可被骂到狗血淋头各种嫌弃的却是宋朝了吧……

【公元342年,同样短命的司马衍,年仅二十二岁便去世了。

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司马岳。

但是司马岳也无力改变东晋朝廷被世家把持的局面。

此后东晋彻底被门阀士族统治。

国家的财政、兵力都被门阀士族们分别掌握,朝廷的政策也是门阀们权衡商议之后的结果。

但是这样经过权衡博弈之后诞生的朝廷,貌似迎来了些许转机。

内斗在这样平衡的状态下得到暂时的消停。

北伐,这一大家共同的期望被提上了日程。

或者说北伐也是为了谋求利益,发展自身势力的一种内斗体现。

借助北伐的名义可以掌握兵权,还能要求门阀们支援钱粮兵力,北伐取得战果了更能扩大领地势力,在朝廷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迎来了新的北伐契机。

桓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举出来并崛起的。

只是桓温这人有很大的野心,不过这是后话,前期的北伐桓温确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公元346年,桓温举兵伐蜀,次年3月攻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就此灭亡。

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

桓温的威望和势力大幅提升。

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因为冉闵的篡权迎来了大分裂。

这一极好的北伐契机桓温自然不想放过。

但门阀们的危害在这里又体现了出来。

他们当然也看出来了这次的北伐机会极好。

但又担忧桓温现下已有的权势,再借此机会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于是北伐当然要继续,可统帅不能再是桓温,而是被门阀们推举出来的另一个人替代专门用来制衡桓温,他就是殷浩。

但是殷浩的军事才能实在低下。

当时东晋北伐面对的局势极好,北方分裂成了多个政权,且相互之间攻伐激烈。

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因为胡人政权的相互“内斗”迎来了统治真空期,并且有乞活军和许多小势力是心向东晋的。

可以说只要殷浩稍微正常点,大军稳步北上就一定能够取得重大战果。

可殷浩却在这时搞起了打压异己稳固权力的那一套。

殷浩手下有个从后赵投靠来的将领姚襄。

姚襄手握从后赵投靠来的兵马,势力不小。

殷浩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姚襄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例如,囚禁姚襄的弟弟们,还多次派遣刺客刺杀姚襄。

这些手段相当拙劣,非但没有削弱姚襄的势力,还直接将姚襄给逼反了。

就这样殷浩在北伐的过程中,居然和自己的部将打了起来。

更叫人气愤的是,殷浩还没打赢。

被姚襄两次击败,损失惨重。

北伐伐了个寂寞,还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殷浩这极其丢脸的操作,也让他自己被贬为了庶人。

这么一阵折腾下来,冉闵已经被前燕打败,北方大片疆域落入了前燕手中。

大好的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

东晋门阀们也没脸再胡搞乱搞,只能推举桓温再次担起北伐的重担。

可是现在的北方政权已经被后燕坐大,北伐不好伐了。

桓温对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世家们,自然也极为幽怨。

直到公元354年,新的北伐契机出现。

苻健刚占领长安创立前秦才两年,根基不稳。

于是桓温趁机北伐前秦,一路打到了旧都长安城下。

但桓温的战法过于保守,不愿强行攻城导致损兵折将。

或许是为了避免兵力折损过多后,会影响自己的权势,导致被门阀们分割吞并。

可就是这么一拖延,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的战术导致桓温缺粮。

另一方面,东晋门阀也提防着桓温,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因此在后勤补给、兵力支援等方面对桓温的北伐行动并不积极支持。

粮食短缺无法再打下去,不得已之下桓温选择了撤军。

北伐大计又因为门阀的干扰而受阻。

这也间接给了前秦发展壮大的机会,乃至在后来统一北方差点南下灭亡了东晋。

不过两年后,公元356年,桓温再次北伐打败了叛变的姚襄,一举收复了故都洛阳。

这让东晋百姓们大为振奋,寄希望于在桓温的带领下,东晋能一步步收复整个北方,重振大晋的荣耀。

桓温的威望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如日中天。

桓温便在这时建议东晋朝廷迁都洛阳。

因为建康的位置太过靠南,每次发兵和后勤补给距离北方太过遥远,极大影响了军队北伐的潜在战斗力。

耗费颇多的中央禁军也发挥不出效用。

可这一战略建议被南方世家们出于利益和政治原因给拒绝了。

不管桓温是否抱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企图借助迁都和自己北伐军队的权势掌控朝廷,以图后来的篡位。

单从战略层面来讲,桓温的提议是极有利于北伐的。

不过最终被拒绝还是落了空。

之后十余年时间,桓温暂停了北伐,将目光放在了掌控朝政上。

或许是桓温早已明白,只有解决世家,整合全国力量,才有真正北伐成功收复整个北方的可能。

于是桓温利用自己的权势扶植亲信,打击世家异己,独揽大权。

可是篡位的意图也开始浮上心头。

不过桓温觉得为时尚早。

便又借着现在没有了世家门阀拖后腿,开启了第三次北伐。

于公元369年讨伐前燕。

初期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省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

最后晋军因为对峙太久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这次战败和兵力大损,不知出于哪些原因,反倒让桓温下定决心废除皇帝,为后续篡位做准备。

话说从桓温灭亡成汉,到三次北伐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好几年了,东晋短命的皇帝们是换了又换。

从342年司马岳继位开始算起。

司马岳在位仅两年时间,22岁死了。

一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到18岁也死了。

虽然在位十七年,可一岁登基十八岁就死,那和没在位区别不大。

之后皇叔司马丕继位,24岁又死了,在位仅四年。

到了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继位。

这次终于不是一个短命皇帝了,活到了足足45岁,可是他在位仅六年后就被桓温给废了。

桓温也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废除皇帝,立了一个被自己操控的傀儡皇帝司马昱,为将来的篡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