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屈尊归来 > 第231章 潼关之战,为何自毁长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1章 潼关之战,为何自毁长城

谁能想到,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会在一夜之间倾覆?安禄山叛乱,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历史的必然?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唐玄宗的战略失误、宦官的弄权,以及三位名将的悲剧命运,共同交织成了一曲令人扼腕的盛衰之歌。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大唐国中歌舞升平,但暗流涌动。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曾受唐玄宗重用,突然反叛,带兵十五万叛军南下,直取国都。

这场叛乱犹如惊雷,打破了大唐的平静,预示着王朝衰落。为何发生这场全国性的动荡?是什么力量让大唐防线如此轻易崩溃?这一切都与唐玄宗的战略错误和几位名将的悲剧有关。

安禄之乱并非意外,其根源深植于唐边防政策的深层问题。为对抗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侵扰,唐在边境设置了众多节度使,授予他们广泛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这种方法虽帮着加强了边防,却也让地方势力壮大,出现了中央弱、地方强的状况。安禄山带兵往南进攻时,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州县纷纷投降,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阻挡。这充分显示出,唐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

长安收到消息,唐玄宗震惊愤怒,却没察觉事态严重。他以为大唐人才众多,英雄满朝,安禄山的反叛只是小问题,不必担心。

他信任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这三位经验丰富、战功显赫的将军。但他们的命运与大唐盛衰紧密相连,他们的兴衰也成了安史之乱中的一大悲情故事。

高仙芝,高句丽贵族出身,从小便随父在安西边防。二十来岁便成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他勇猛善战,特别擅长远距离快速攻击。

公元747年,他带领两万唐朝士兵,历经艰辛翻越帕米尔高原,成功击败小勃律国,使唐朝在中亚确立了统治。但随后在怛罗斯的败仗,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

尽管唐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却勇敢作战,但最终因盟友的背叛而未能成功。战事结束后,高仙芝失去了军权,失意地返回了长安。

封常清,一个家庭贫困的将军,靠自己的奋斗和才智,慢慢变得有名气。他起初在夫蒙灵察的军队工作,后来成为高仙芝的跟班,和高仙芝一起四处打仗,多次获得胜利。

高仙芝退任后,封常清接管了西域军务。他领兵进攻大勃律,再度证明唐朝军力的雄厚,加强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但不幸的是,他恰巧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地方露面。

哥舒翰,突厥突骑施贵族,年轻时行为放荡,父亡后改邪归正,投身军旅。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看中了他的才干,他多次战胜吐蕃,终成河西节度使。但安禄山叛乱前,哥舒翰中风,返回长安休养,错失了成就大业的好时机。

叛军进攻迅猛,很快抵达洛阳城边。为了守护这座关键城市,唐玄宗急忙让封常清担任洛阳的防守重任。

由于时间紧急,封常清只能匆忙召集了一些未经训练的士兵,但这些士兵根本不能抵挡叛军的精锐。尽管封常清拼尽全力,洛阳最终还是被攻陷。他带着剩下的部队退到了陕州,在那里与高仙芝的军队汇合。

面对凶猛叛军,封常清和高仙芝深思后,选择弃陕州守潼关。潼关地势险峻,攻防都易,是阻挡叛军西进的最后防线。

然而,尽管这是军事上的正确决策,却给政治带来了隐患。宦官边令诚趁机向唐玄宗诬陷封常清和高仙芝,结果导致这两位着名将领在潼关被错误地处决。

两位名将去世的消息传至,唐玄宗这才明白形势的严峻。他赶紧任命哥舒翰,让他领兵驻守潼关。

现在唐朝已聚集二十万兵马,看起来唐军占上风。但内部派系多,指挥又乱,又因哥舒翰身体不好,唐军实力并未完全展现。尽管哥舒翰多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但双方仍僵持不下。

此时宰相杨国忠因私心屡次鼓动唐玄宗,命哥舒翰出战城外。唐玄宗终被杨国忠言辞所动,屡次敦促哥舒翰率军出击。

哥舒翰被迫改变计划,带兵出城对抗。然而,唐军遭遇了叛军的伏击,伤亡惨重。哥舒翰还被士兵们绑了,送给了安禄山。潼关沦陷,长安的大门就此敞开。

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就是安史之乱。唐玄宗决策失误、选人不当,加上宦官的干预,这些都是造成这场灾难的关键因素。

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三位英勇将领遭遇不幸,让人深感惋惜。他们的离世,不仅对大唐王朝造成了重大损失,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