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赵家缺粮缺到了极点,眼瞅着就要断顿了。
为了减少粮食的消耗,从好些天前开始,赵家就将一日三餐改成了一日两餐——早上那餐照旧,中午那餐挪到下午两三点,至于晚上那餐……直接省了。
这样一来,每当夜幕降临,大家伙儿都饿得挠心挠肺的。
想来是杨琴见她弟杨明饿得难受,就拿着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细粮,偷偷摸摸给杨明开小灶。
疼爱弟弟,这没有问题。
可问题是,那几个孩子吃着别人家的口粮,都快把别人家吃垮了,这种时候,不想着和别人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只顾着填饱自己人的肚子,让自己人舒服。
如此行径,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几个的人品是不是有问题。
赵老太太本来就对白吃白住的那几个孩子有意见,这会儿听了赵红玲打的小报告,她意见大了去了:“为了供他们五张嘴吃饭,咱们一家九口人,个个勒紧裤腰带,眼瞅着就快要饿死了。他们倒好,居然背着咱们开小灶!这也太不是东西了!那种人,还留着作甚?让他们走!让他们走!”
赵老爷子又不吭声了。
沉默良久之后,赵老爷子开口说:“那几个孩子来咱家的当晚,四元送了一床很厚实的棉被过来,还送了药。我估计,当时四元可能是看他们可怜,又给了他们些细粮。
“那些细粮,既然给了他们,那就是他们的了。他们想怎么处置,这个、那个……算是他们的自由,咱也不好多管——你们说是吧?”
是你个头啊!
赵老太太冷笑出声。
赵老爷子看得出来,这回老伴儿动了真怒,铁了心要将那几个孩子扫地出门。
实在是没辙了,赵老爷子只好将陈年旧事拉出来:“你忘啦?那几个孩子的爸爸杨兴伟于咱家有恩。就冲他们爸爸的那份恩情,咱也不能在大冬天的,把他们扫地出门呀!”
当年赵老爷子的老母亲去山上挖野菜,不小心滚下了山坡,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时是杨兴伟碰巧发现了她,并将她背回了赵家。
尽管老母亲已经过世多年,杨兴伟也已经不在人世,可赵老爷子始终不忘杨兴伟当年的善举。
正因如此,赵老爷子才会不顾老伴儿的反对,执意要将杨兴伟的几个孩子留在家中照料。
“是,他杨兴伟是对咱娘有恩。可那恩,咱娘早就报了不是?”翻旧账谁不会啊?赵老太太也翻起了旧账,“当年咱娘出于感激,就跑去难民堆里,用十张白面饼子换回来一个大姑娘,给杨兴伟当媳妇。要不然呢,杨兴伟一个穷小子能够娶得上媳妇?杨兴伟的那份恩情,早在十几年前,咱家就还清了。现如今,咱家不欠杨兴伟的,根本没有义务替他养孩子!”
陈年旧事也打动不了老伴儿,唉,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赵老爷子绞尽脑汁想对策的时候,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