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李奇微窥探天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李奇微窥探天机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历时87天。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朝鲜战场出现了短时沉寂。

美军派出的侦察分队也没有发现中朝军队有发起攻势的动静。在阵地前方10公里范围内,甚至没有发现对方军队的存在。

布莱德雷回忆,那些天,他和五角大楼其他高级将领紧张得“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实在不能确定,李奇微能否顶得住中国军队的再一次进攻。

然而,李奇微却有自己的判断和计划。中朝军队之所以没有继续向南追击,反而主动与“联合国军”部队脱离了接触,只能说明一点: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向前推进了。他断定在短时间内,中朝军队不可能恢复攻势行动,这正是第8集团军转入反攻的极好机会。

双方都在利用这段时间,筹划和准备下一次战斗,并且不约而同地将着力点放在进攻上。

但是,双方在进攻发起时间上,一个先,一个后。

志愿军方面,把下一次进攻战斗预定在春季到来时发起,准备拿出两个月左右的休整期;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却迅速完成由退到守、由守转攻的转换,抢在志愿军之前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接连的失败让“联合国军”深受打击,尤其是汉城的丢失,加剧了“联合国军”内部的矛盾,为了挽回颓势,美国迅速从欧洲、美国本土和日本抽调大批二战老兵,补充在朝鲜的部队,仅12月一个月就按计划补充了3.3万人。

大量的坦克、火炮也陆续运到朝鲜,包括10个野战炮兵营和通过紧急海运送来的140辆中型坦克。这些装备的到来,使一线部队的火力和突击力得到大幅提升。

美军决定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夺回汉城,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压回到“三八线”以北。

美军在战场上的快速补充和恢复能力,着实令人吃惊。这与志愿军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第二次战役,美第2师和第1陆战师分别在西线和东线战场惨遭重创,被迫撤到后方整补,但前后只用了30天时间便可重新投入战场作战。

而在同一个战役中,因严重减员而在后方休整的志愿军第9兵团各军,3个月后仍然不能重上前线,担负作战任务。双方在作战能力恢复上的明显存在差距,对与后面战役的衔接与转换上,无疑有重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影响甚至是有决定性的。

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后,中朝军队一线兵力,为志愿军6个军(21万余人)、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27个师(7万余人)共28万余人。虽然,志愿军接连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士气高涨。但由于连续作战,部队极度疲劳,补给困难,但尚未组织休整,难以继续作战。

1951年1月15日,第三次战役,刚结束一周,“联合国军”利用中朝军队转入休整的间隙,以汉城为主要突破口,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统一指挥,共纠集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 及在朝鲜的全部炮兵、 坦克和航空兵,共23万人。首先发动了,代号为“猎狼犬行动”的,试探性进攻,旨在摸清当面情况。

一个加强团的美韩军在水原与利川之间开始试探性进攻,每天用汽车装上步兵跟在小群坦克的后面,在宽大正面上进行火力侦察,一旦碰上中国军队主力就立刻后退,然后用炮兵、空军猛轰中国军阵地;如果发现对方阵地薄弱,立刻强攻抢占要点。

在短短一周内,美军三次进出乌山里,四次进入金良场里,三次夺取利川,来回穿梭,忙碌不已。这正是李奇微所创造的“磁性战术”。他试图通过这种紧贴敌军的战术,持续与希望休整的中朝军队保持接触,消耗对手的体力,同时查明敌军的具体部署位置。

这样,朝鲜战场交战双方的攻与防、进与退,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主动与被动,便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此前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并正在全力准备下一个进攻战役的志愿军和人民军,不得不转而以防御姿态仓促应敌,而一路败退的“联合国军”一时间又变成了进攻者,再次掌握了战场行动的先机和主动。

这一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奇微。

李奇微来朝鲜接掌第8集团军指挥权后,一开始就想恢复攻势,但由于志愿军迅速发起了第三次战役,使他这个设想无法立即在战场上实现。

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基本防线一夜之间被志愿军突破,为应对危局,李奇微只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安排“联合国军”部队有组织的撤退上,从三八线附近一路向南撤退,一直退到三七线附近,才算站稳脚跟。

面对这一颇为尴尬的局面,李奇微既不像麦克阿瑟那样,竭力鼓吹要么扩大战争,要么撤出朝鲜,也不同于华盛顿的军政首脑和政府高管,不愿扩大战争,还不愿撤出朝鲜。

当东京和华盛顿的文臣武将们,正在为是坚守还是放弃朝鲜争论不休,把哪条防线作为美军在朝鲜的最后防线大伤脑筋的时候,萦绕在李奇微头脑中的,是何时和如何转入新的进攻。

为了便于策划进攻行动,李奇微把他的前进指挥所搬到了野外的帐篷里。他认为:“作为直接指挥战斗的指挥所,不应当设在大城市的大楼内,容易从身体上和思想上与部队人员隔离开来,很难同他们的部队打成一片。最终,上级机关与部队之间无法做到相互尊重与信任;而这种尊重与信任则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和时常叼着雪茄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军用夹克上总是别着两颗甜瓜式手榴弹。用美军士兵的话来说,同样是司令,但麦克阿瑟热衷于和几千公里外的高层吵嘴,而李奇微却是来战斗的。

李奇微前线指挥所的位置也有些特别,设在紧靠第1军军部的地方,这样做,可以节省警卫勤务人员,也方便利用该军现成的情报网、通信网,展开指挥动作。

按他的指令,在距指挥所不远的一处河滩上,紧急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用于起降他专用的b-17轻型飞机,使他能方便地在前线指挥所和设在大邱的指挥所基地之间来回往返。前线指挥所的成员也被压缩到最低,除他本人和两个得力参谋外,只有一个勤务兵、一个专车司机和一个电台车司机兼报务员。

在前进指挥所帐篷里,李奇微终日坐在一张胶合板制成的折叠式小桌旁,全神贯注地研究陆军制图局专门为他绘制的作战地域地形图,与助手一道反复思考和拟制作战计划。

参谋出身的李奇微,是崇尚技术优势的美军中少见的谋略型人才,这位指挥过西西里岛和诺曼底空降作战的老将,对战局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他像是一个最出色的数学家,喜欢把真实的战场看成一道数学题,每一步都要经过最为缜密的构思和计算,包括研究对手的弱点和习惯。

在三次战役后,李奇微整夜不眠地研究战报和战况,只为更精准地找到志愿军的薄弱之处。在分析战场地形方面,李奇微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将大量时间用在研究地图上,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亲自乘飞机到现场作低空观察。

他在回忆录里写到:“总之,一直到感到自己在夜间也能摸清作战区域的道路才肯罢休。对我们正在作战的和打算控制地区内的每条公路、每条大车道、每座山头、每条溪流,以及每条山脉,我都像熟悉自己家的后院一样熟悉。所以,在我筹划部队进入某一地段作战时,我就能知道步兵是否可以背负武器、弹药和口粮,去攀登二千英尺的山岭,是否能把重装备运进去,是否能渡过江河,以及能否找到可供轮式车辆行驶的道路。”

李奇微打电话给第五航空队司令官帕特里奇,说道:“帕特,我们一起上天兜兜风吧,去看看中国军队在做什么?”

帕特里奇少将驾驶着一架老式的Ah-6教练机,载着李奇微,利用望远镜细致地侦察搜索中朝军队的阵地。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在空中飞来飞去,眼前尽是墨绿色的松林,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大地。眼都看花了,也始终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人影。

随后,他迅速返回骊山的第八集团军指挥所,再次取出与中国军队交战的机密战斗记录,仔细翻阅,陷入了沉思。

1950年10月26日,美军首次遭到中国军队的大规模攻击。八天激战,至11月2日,中国军队停止了进攻,“联合国军”被迫撤退至清川江南岸。

11月25日,美军二次进攻鸭绿江时,遭遇中国军队的再次反击。到12月2日,中国军队停止了进攻,整场战斗持续了八天。

12月31日,中国军队发起了第三次大规模进攻,战斗也是只持续了八天。

为什么中国军队每次攻击都只持续八天?

李奇微一番思索,找到了答案:无论中国军队的攻势多么凶猛,也只能维持最多一星期。这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只要坚守住中国军队的进攻七天,就可以在他们粮弹耗尽时发起反攻!”

他强压内心的激动,坐下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为何中国军队总是在夜间发动进攻?由于强大的美军空中力量的存在,中国军队在白天基本无法行动,这一点不难理解。但为何他们的攻势总是集中在每月初和月底这几天呢?

李奇微仔细翻看了日历,顿时恍然大悟!中国人总是在月圆之前的几天发起进攻,因为随着战斗的进行,月亮会越来越圆,光线越来越亮,直到他们的“礼拜攻势”达到高潮时,月亮正好处于最亮的状态。

中国人选择在夜间作战,是为了避开强大的美军空军的轰炸,充分发挥他们在夜战中的优势。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夜间作战,月光照明至关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月夜攻势!

李奇微感觉自己洞悉了天机。

老天爷,美国人肯定可以在朝鲜站得住脚了!不仅如此,我还要向北发起进攻!进攻!

为了破解礼拜攻势,李奇微酝酿了一场的反击计划:

“联合国军”主力向后退却,全部集中部署在三七线附近地区,前线不做有力抵抗,引诱志愿军继续向南推进。等到志愿军进入“疲劳和补给困难时期”后,美军立即发起强力反击,并通过海空军掩护,从朝鲜东西海岸登陆,突袭志愿军侧后方,切断补给线。

李奇微手上的“联合国军”部队,总兵力已达36.5万余人,超过了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前线兵力,而且是以逸待劳。

李奇微推断,西线中国军队的主抵抗线,在水原、金良场里、阳之里一线以北地区,但没有发现,东线北朝鲜军队的主抵抗线。遂决心将作战重点放在西线,集中美第1军、美第9军主力,沿水原至利川一线,攻击北进,直到发现中国军队的主抵抗线,尔后予其以大量杀伤,并相机夺回汉城、仁川和金浦。

与此同时,在中东线,以美第10军和韩国第1军团、第3军团继续实施战斗侦察,寻找北朝鲜军队的主抵抗线,配合西线作战,确保美第9军的侧翼安全,并将战线推进到杨平、横城、江陵一线。

在具体部署上,自西至东,以美第1军指挥美25师、美3师、英29旅、土耳其旅为第一梯队,沿金良场里以西地域向水原、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韩1师担任预备队;

以美第9军指挥美骑1师、美24师、英27旅为第一梯队,沿金良场里以东至骊州间地域向汉江北岸实施主要突击,由韩6师担任预备队;

以美第10军指挥美2师、美空降187团、美7师、韩5师、韩8师为第一梯队,沿骊州至平昌以东地域向横城、洪川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韩2师担任预备队;

以韩国第3军团指挥韩3师、韩7师为第一梯队,在平昌以东地域并肩向北推进,掩护美第10军的右翼,由韩9师担任预备队;

以韩国第1军团指挥韩首都师,沿东海岸向江陵方向推进;以美陆战1师、韩11师配置于义城、大田地域担,任美第8集团军的总预备队。

经过对美第8集团军的整顿后,李奇微于1月27日,集中25万大军。同时,美国海军也组织特遣舰队,在西海岸外海用舰炮火力,支援美军作战。在二百公里正面上,发动代号为“霹雳行动”的全线反扑。

朝鲜战场上最严峻的,第四次战役,就这样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