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199章 军制、税制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赛音十六年,大明永乐五年,塞国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一亿元。

短时期内,刘学勤不想再动兵戈,于是在总山的合议会上,提出军制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裁军。

此议引起军部部长马宝河为首的军界人士强烈不满,但如今人心思安,合议会绝大多数是赞同军制改革的。

这么多年仗打下来,其实塞国人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还是相当自信的。

根据刘学勤的方案,每省保留一个主力旅(加强)和一个守备旅就足够了,这样共需要五个主力旅和五个守备旅。

从原先二十个旅,直接裁掉将近一半(部分精锐补充到加强旅)。

这么大的国家,只剩差不多十万军队(加强旅四万人,守备旅三万人,禁卫军约八千,三个垦殖旅约一万五千),数量是很少的。

但刘学勤提出预备役制度,对各省的退役军人、巡捕、税务协办、在校学生(初中以上)等人员,要定期进行军事训练。

起码要学会射击和拼刺刀。

预备役人员的数量要达到二十万人以上,随着学校和退役军人数量的增加,未来要将预备役人员总数提升至五十万的规模。

和大明的卫所兵不同,预备役不用占用国家太多资源,而只是一种武力的储蓄。

这样一来,军部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在装备的研发和列装。

刘学勤很确定,进入热武器时代后,个人武勇的价值必将逐渐淡化。

你跑的再快,能快过子弹吗?你身体再强壮,能扛得住炮弹吗?

军部也就转过弯来了,只要不大幅度削减开支就行。

而刘学勤和内阁的想法是,未来几年,要把军费开支控制在一千万元附近。更多的资源向教育倾斜,当过中学校长的麻德茂对此举双手赞同。

今年的教育经费预算达到惊人的两千万元,重点是推动中小学下乡,和师资力量培养。

前者是指在乡镇一级全面建设中小学,旨在将更多人口覆盖到教育体系中,这意味着未来将要新建上千所中小学,光老师就需要数万人之多。

这不是一两年能够实现的,只能从富到穷,逐渐展开。

此外,教育部提案,鼓励民间创办民办学校,该提案也获得通过。

其实岷都等大城市已经有一些民办学校了,但大多都是针对富余家庭的。广大农村很难被惠及,就连总山派去支教的几百名弟子,刘学勤都已经开始召回了。

那可都是可丁可卯的人才,自己十几年如一日调教出来的,教育虽然重要,但还有大把事业等着人去干呢,总不能一直在山沟沟里呆着啊。

税制改革方面,主要修改了农业税。

先前由于阻力过大,刘学勤没有强力推行给农民减税,现在时机基本成熟了。

今年开始,收农业税一律采取“计亩收钱”,这和后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里的“计亩收银”如出一辙。

拿下云南和安南两省,加上这些年的经营,塞国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2000万亩。刘学勤提出,除了免税地区之外,将全国农田税收定为每亩两毛钱,一年共400万农业税。

注意,这里的耕地指的是地主和农民的土地,农业公司不在此列。

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公司,税收是8%,比其它公司仍然是低的。

由于农业机械这几年推广迅速,适宜集约化农业的平原地区,农业公司遍地开花。截止去年年底,通过工商注册的农牧业公司已经超过800家,占用耕地(牧场)超过三百万亩。

其中领头羊丰收农业,又在越南圈了十万亩土地,准备种植橡胶树、金鸡纳树,以及一些热带水果在内的经济树种。

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六十万亩!

刘学勤此举还是要进一步给农民减负,但这一条还是吵得很凶。

大多官员都是从大明那会儿过来的,那种把土地当命根子的习惯不是一下能改的。

如今农业税收正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这些人却选择视而不见,总是想从穷苦人身上多拔些毛。

至于计亩收钱,倒是没什么人反对,用钞票实在太方便了。

经过一番扯皮,最后每亩税额定为二毛五分钱,这已经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了。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刘学勤这些年没少操心。相对而言,塞国农民的税赋已经非常非常轻微了,毕竟要命的徭役被刘学勤一次性给废了,这次又把田税减轻了些。

以生产力计,此时大明需要两亩地能养活一个人,而塞国只需要一亩二分至三分地就能养活一个人。

其中有相当部分原因是玉米推广的早,种植面积相当广泛。

特别是玉米胚芽油的产量已经相当可观,极大补充了国民油料不足的问题。

挨过饿的书友都知道,吃油真的很顶饱。许皮带说他上中学的时候,每周就带几个馒头,一小管香油。吃饭就是用开水泡馒头,再滴上几滴油。

塞国现在的粮食问题已经彻底解决,甚至都开始向大明出口了。

笼统来说,岷都、成都等大城市的市民,隔三差五吃顿肉已经很平常;县城里的人一个月能打回牙祭,见到荤腥;乡下的穷人,一年到头吃回杀猪菜也逐渐普遍。

这两项改革带来的就是退伍军人安置问题,虽然有军功职田,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回去做农民的。

刘学勤顺势而为,推动了西洋垦殖公司和南洋垦殖公司的组建。

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鼎盛时有五万员工,一万雇佣军。塞国搞两个垦殖公司,安置几万退伍军人也很正常。

再有小二十年,荷兰人就要来了,到时候不得跟人家开仗啊?

但这回刘学勤不打算自己牵头了,什么都要自己搞,那多累啊!

其中西洋垦殖就以勋贵为主,南洋垦殖则以地主、商人为主。

有北美垦殖公司的范例在前,这回大家都知道怎么搞了。

西洋垦殖由蓝氏、费聚、关途几位公爵牵头,各土司、头人等侯爵纷纷跟投,组成了个多达三十人的董事会。

南洋垦殖则是以李月峰等为首的陕甘商人,王西宝等为首的大地主发起,参与的投资人更为分散,董事会成员达到八十七人之多!

段妙姐的蜀道山信托投资公司还给两家分别投了五十万元,户部各投五十万元。

将来要给殖民地颁发总督牌照,有点儿国资参与进来,大家心里都踏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