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密报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朱标的心头。藩王之乱虽平,但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更大的挑战正悄然逼近。
朱标站在御花园,夜风拂过,带来一丝初秋的凉意,却吹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李善长,这位三朝元老,此刻正慷慨激昂地陈述着改革的“弊端”。他那苍老却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像一记记重锤,敲击在朱标的心上。
“陛下,这新政推行以来,商贾之流日益壮大,而我等耕读传家的士绅却日渐式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李善长痛心疾首地高呼,他的白须颤抖,仿佛随时都会落下泪来。他身后,一众士绅大臣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如同炸开了锅。
朱标静静地坐在龙椅旁,听着这些老臣的控诉,心中波澜不惊。他知道,这些人并非真的不明白改革的好处,只是他们的利益受到了触动,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特权。
这些人就像一群守着金山的乞丐,宁愿守着金山饿死,也不愿去学习如何利用金山创造财富。
“李大人,你所说的这些,本宫并非不知。”朱标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商贾之流会日益壮大?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潮流,敢于创新,敢于冒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人,眼神锐利如刀锋,“而你们呢?你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的事物。试问,如此下去,你们如何能不被时代淘汰?”
朱标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金銮殿上炸响。一些年轻的大臣开始窃窃私语,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李善长等人则脸色铁青,他们没想到朱标会如此直接地反驳他们。
“陛下,慎言啊!”李善长颤抖着声音说道,“我等皆是为国为民,绝无私心!”
朱标冷笑一声,“为国为民?你们口口声声说为国为民,可你们的所作所为,却是在阻碍大明的进步!你们可知,我大明如今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若不改革,如何能富国强兵?”
他站起身,走到李善长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李大人,你饱读诗书,难道不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吗?”
朱标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钉在了李善长的心里。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
“我大明若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朱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他转身回到龙椅旁,目光坚定地看着殿中众人,“诸位,你们可愿与本宫一起,共创大明盛世?”
一些年轻的大臣纷纷站出来,高声喊道:“臣等愿追随太子殿下,共创大明盛世!”
李善长等人脸色苍白,他们没想到,朱标竟然如此强势,如此坚定。
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困在沙滩上的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潮水涌来,却无力反抗。
朱标看着那些支持他的大臣,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
“好!”朱标大声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 他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落在一个年轻的大臣身上,“刘大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那位年轻的大臣犹豫了一下,然后站出来说道:“臣…臣有一计……”朱标的声音如同金石撞击,在大殿内嗡嗡回响,震得李善长等人心头一颤。
那些原本还想负隅顽抗的士绅,此刻也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软绵绵地瘫坐在地。
朱标的眼神锐利如鹰隼,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人,仿佛要将他们的心思都看穿。
“好!”朱标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激动,是兴奋,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既然如此,那朕就……”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在人群中游移,像一位经验老道的猎人,搜寻着猎物身上最薄弱的环节。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位年轻的大臣身上,那位名叫刘大人,一直沉默不语,却眼神闪烁不定的大臣。
“刘大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朱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抗拒的威严。
刘大人顿时如芒在背,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犹豫了一下,双腿像是灌了铅一般沉重,但他还是咬了咬牙,站了出来。
“臣…臣有一计……”刘大人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朱标微微一笑,鼓励道:“但说无妨。”
刘大人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说道:“臣以为,改革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士绅阶层作为我大明的根基,亦不可轻视。臣斗胆建议,殿下可否考虑,对士绅阶层的部分核心利益进行保护,以换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
此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一些大臣认为刘大人是在为士绅阶层说话,是背叛了改革的立场;而另一些大臣则认为,刘大人的建议不无道理,或许可以成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李善长等人闻言,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他们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紧紧地盯着朱标,等待着他的回应。
朱标并未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刘大人的建议并非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妥协。
但他也明白,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哦?说说看,你想如何保护士绅阶层的核心利益?”朱标问道,他的声音平静而深沉,让人难以捉摸。
刘大人定了定神,说道:“臣以为,可保留士绅阶层在科举上的优势,保证他们子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仕途。同时,对士绅阶层拥有的部分田产,可免除赋税,以示朝廷的恩典。”
朱标听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他没有想到,这位刘大人竟然如此大胆,敢于提出如此露骨的利益交换。
“那作为交换,士绅阶层需要付出什么呢?”朱标问道,他的目光如同利剑,直刺刘大人的内心。
刘大人再次深吸一口气,说道:“作为交换,士绅阶层必须支持新兴商业的合理发展,不得恶意打压和排挤。同时,他们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朱标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他知道,这或许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既能够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能够安抚士绅阶层的情绪,避免朝堂之上出现更大的动荡。
“好!就依你所言!”朱标一锤定音,他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如同君王的圣旨,不容置疑。
李善长等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跪地谢恩。
他们没有想到,朱标竟然会如此轻易地答应他们的要求。
“谢陛下隆恩!”李善长等人齐声高呼,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激。
朱标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他知道,这些士绅并非真心拥护改革,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妥协。
但他并不在意,只要他们能够支持改革,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支持,也足够了。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朱元璋,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默默地观察着朱标的表现,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看到了朱标的智慧,看到了朱标的魄力,更看到了朱标的仁慈。
朱标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认可,心中更加自信。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要改变大明的命运,他要让大明走向繁荣昌盛。
然而,就在朱标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丝忧虑悄然爬上了他的心头。他深知,朝堂之上的斗争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威胁大明的,是北方边疆的局势。
自从瓦剌也先兵败被杀后,鞑靼逐渐恢复元气,不时在边境挑起事端,袭扰百姓。
虽然明军在边境部署了重兵,但仍然难以完全杜绝鞑靼的入侵。
朱标担心,一旦边疆战事扩大,将会牵扯大明的精力,影响改革的推进。他知道,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边疆的战事无疑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想到这里,朱标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尽快解决边疆问题,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诸位,退朝吧。”朱标的声音有些疲惫,他需要时间来思考,来制定应对边疆局势的策略。
大臣们纷纷起身,恭敬地向朱标行礼,然后鱼贯而出。
金銮殿上,只剩下了朱标和朱元璋父子二人。
“标儿,你做得很好。”朱元璋走到朱标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朱标微微一笑,说道:“父皇谬赞了,儿臣只是尽力而为。”
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你比朕想象的还要出色。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朱标心中一暖,就在这时,一位锦衣卫快步走了进来,神色慌张。
“启禀陛下,边关八百里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