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天厨食记 > 第21章 太医论道,医食同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太医论道,医食同源

秋日的太医院,桂花飘香。庭院深处的小亭中,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医正在品茶论道。

\"华医者,今日请你来,是想讨教一个问题。\"说话的是太医院大宗师孙思邈的曾孙孙道济,他捻着胡须,目光深邃。

华千机恭敬行礼:\"请老大宗师指教。\"

\"你这些日子在军营改良军粮,我听说用了不少药材,\"孙道济说,\"这让我想起家祖留下的一句话:医食同源,补于未病。\"

旁边的几位老太医也来了兴趣。其中王怀隐说:\"正是此理。老夫最近也在研究养生之道,发现饮食实在是关键。\"

\"王老说得对,\"另一位老太医李慈心接道,\"我们太医院虽然主治疾病,但预防才是根本。\"

华千机听得认真。这几位都是太医院的泰斗,各有所长。孙道济精通内科,王怀隐擅长外科,李慈心则是妇科圣手。

\"说来惭愧,\"华千机道,\"晚辈这些日子虽在钻研军粮,却总觉得所学肤浅。\"

\"此言差矣,\"孙道济说,\"我听说你那些军粮方子,不仅解决了储存问题,还能调养将士体魄。这正是医食同源的道理。\"

他站起身,走到亭边的药圃旁:\"你看这些药材,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华千机仔细观察:\"回老大宗师,这黄精可补气,枸杞养肝,茯苓健脾......\"

\"好!\"孙道济赞许地点头,\"那你可知这些药材如何搭配,才能既养生,又美味?\"

华千机想了想:\"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就像......\"

他突然想到什么,眼前一亮:\"就像军营里的'铁骑饼'!我用党参、黄芪为君,枸杞、茯苓为臣,再佐以陈皮、生姜,不仅补气养血,还开胃健脾。\"

\"妙!\"王怀隐击掌,\"这不正是医食同源的妙用?\"

正说着,一阵脚步声传来。几个年轻太医抬着一个伤患匆匆而过。

\"怎么回事?\"李慈心问。

\"回大人,是西市的一个商人,\"年轻太医说,\"说是吃了变质的粮食,腹痛难忍。\"

华千机和孙道济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其中的关联。

\"我去看看。\"华千机说着就要起身。

\"且慢,\"孙道济拦住他,\"让我们一起去。正好印证一下方才的讨论。\"

几位老太医一同来到病房。病人躺在榻上,面色发青,冷汗涔涔。

华千机把过脉后说:\"是寒毒入腹。\"

\"说说你的看法。\"孙道济道。

\"脉象沉滞,舌苔发黑,这是寒毒郁结所致,\"华千机说,\"而且从症状来看,应该是粮食霉变引起的。\"

\"如何治?\"

\"治标要紧。先用姜汤温中散寒,再用陈皮、厚朴行气导滞。\"华千机说完,又补充道:\"但治本更重要。\"

\"此话怎讲?\"王怀隐问。

\"这些日子我在研究军粮,发现一个问题,\"华千机说,\"粮食变质,往往是因为储存不当。但如果在储存时就加入一些药材......\"

\"你是说预防?\"李慈心眼前一亮。

\"正是。比如用陈皮、砂仁这些温性药材,不仅能防潮防虫,还能增添香气。\"

\"好!\"孙道济赞许道,\"这就是医食同源的真谛。与其治病,不如防病。\"

这时,病人又一阵剧烈腹痛。

华千机立即着手配药,一边对旁边的医徒说:\"去取些生姜、陈皮来。对了,再拿些藿香。\"

\"藿香?\"王怀隐问,\"为何用这个?\"

\"藿香不仅能化湿,还能安神,\"华千机说,\"病人现在心神不宁,正需要这味药。\"

很快,药煎好了。病人服下没多久,果然缓解了许多。

\"说来惭愧,\"华千机道,\"这个方子其实是从军粮方子中得到的启发。\"

\"哦?此话怎讲?\"

\"杨家军的方子里有一味'暖胃散',就是用姜、陈皮、藿香等药材制成,\"华千机说,\"将士们在行军途中,若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服下这个就能解除不适。\"

\"有意思,\"孙道济说,\"看来军中也有不少养生妙法。\"

\"是啊,\"华千机说,\"这些日子我在整理这些方子,发现里面蕴含了很多养生之道。\"

\"说说看,\"孙道济来了兴趣,\"你从这些方子中有何心得?\"

华千机想了想:\"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医案本:\"第一层是治病。比如刚才这个方子,就是针对寒毒入腹的。\"

翻开第二页:\"第二层是养生。像军中的'铁骑散',就是根据将士们的体力消耗来调配的。\"

最后翻到第三页:\"第三层最为重要,是预防。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增强体魄,避免生病。\"

\"好!\"孙道济击掌,\"你能想到这三层,已经得其精要了。\"

\"确实,\"王怀隐说,\"这不正是'上医治未病'的道理?\"

李慈心也点头:\"将军中的实践经验与医理结合,确实很有见地。\"

这时,病人已经好转,能够说话了。

\"敢问医者,\"病人虚弱地说,\"可有方子能预防这种情况?\"

\"有。\"华千机取出一张纸,写下几味药材,\"这些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干姜、陈皮、砂仁、藿香、甘草。平日烹饪时加入一些,不仅可以增香,还能温中健脾。\"

\"这......\"病人有些惊讶,\"这些不是药材吗?\"

\"医食本是同源,\"孙道济说,\"许多调味品都是良药。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正是,\"华千机说,\"比如干姜,冬日煮汤时加入,可以温补;陈皮不仅能提味,还能理气;砂仁既能增香,又能助消化......\"

\"妙!\"王怀隐说,\"这样百姓们就容易接受了。\"

\"而且,\"李慈心补充,\"这些东西本就便宜易得,百姓们完全用得起。\"

华千机继续说:\"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杨家军的方子里,很多都是根据季节和地域来调整配方的。\"

\"此话怎讲?\"

\"比如夏天行军,方子里会加入薄荷、菊花这些清凉之品;冬天则多用干姜、桂皮这些温性药材。\"

\"这不正是'因时制宜'吗?\"孙道济说。

\"还有地域的考虑,\"华千机说,\"北方干燥,方子里就会加入滋润的药材;南方潮湿,则多用化湿的药材。\"

\"说到这里,\"孙道济突然想起什么,\"你可知我家祖上还留下一本《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华千机眼前一亮,\"可是孙思邈大师的遗着?\"

\"正是,\"孙道济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装帧古朴的书籍,\"这里面专门记载了食疗方面的内容。\"

华千机恭敬接过,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食补胜于药补,慎防胜于治疗。\"

\"这......\"华千机若有所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不止如此,\"孙道济说,\"你且往后看。\"

华千机继续翻阅,越看越是惊讶:\"这里面对各种食材的性质、搭配都有详细记载,甚至还有针对不同人群的调理方法!\"

\"正是,\"王怀隐说,\"孙思邈大师早就看出了这个道理。可惜后人多重视用药,反倒忽视了食疗这一关键。\"

\"这让我想起一事,\"李慈心说,\"前些日子,城中多有贫民求医,说是营养不良。若是能把这些道理推广开来......\"

\"对!\"华千机眼睛一亮,\"我们完全可以编一本通俗易懂的食疗手册,教给百姓们一些简单的养生之道。\"

\"好主意,\"孙道济说,\"不过,这件事要从长计议。\"

他沉思片刻:\"这样吧,华医者,你先把军中的经验和这本《千金食治》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一个基本框架。\"

\"还要注意实用性,\"王怀隐补充,\"要用老百姓能买得起、容易理解的方法。\"

\"对,\"李慈心说,\"最好能按四时八节来编排,这样百姓们好掌握。\"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医童跑进来:\"大事不好!城南又发现多起粮食中毒的案例!\"

众人脸色一变。

\"看来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孙道济说,\"华医者,你那个预防方子,可能要提前用上了。\"

华千机点头:\"我这就去准备。不过......\"他看了眼手中的《千金食治》,\"这本书能否借我参考几日?\"

\"你拿去吧,\"孙道济说,\"现在正需要这些智慧。\"

华千机郑重地收起书,心中已经有了计划:这不仅是一本医书,更是解决当前危机的钥匙。

走出病房时,夕阳正好。秋风送来阵阵桂花香,让人精神一振。

这一天的论道,不仅让华千机对医食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使命: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而这,或许正是孙思邈当年记录这些知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