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91章 谢安淡定弈棋稳军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1章 谢安淡定弈棋稳军心

太元八年(公元383 年)十月,建康城仿佛被一层灰暗的巨网所笼罩,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城市上空,似乎随时都会崩塌下来。凛冽的寒风如同猛兽般在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朱雀桥边,酒肆门口的酒旗在狂风中剧烈地舞动,仿佛一面即将倒下的战旗,随时都可能被狂风撕成碎片。酒肆里,三三两两的食客们紧紧地凑在一起,脑袋几乎挨到了一块儿,他们压低声音,神色慌张地议论着北方战事。就在这时,一阵清脆却又透着诡异的童谣声,从弥漫着雾气的幽深巷陌中悠悠传来:“长星昨夜坠前营,诸将相看涕泪零。八公山上草木兵,百万貔貅一旦倾。”孩童们蹦蹦跳跳,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欢快地传唱着,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歌词里竟藏着东晋王朝生死攸关的命运玄机。

相府东厢的弈棋室内,却弥漫着一股静谧而祥和的气息。博山炉中,沉水香袅袅升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仿佛要将外界的紧张与喧嚣彻底隔绝开来。谢安身着一袭素纱襕衫,广袖垂地,宛如一位超凡脱俗的仙人。他坐姿端正,神色平静,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棋盘,正与吴兴太守张玄对弈。青玉棋盘上,白子如同璀璨的星辰,星罗棋布;黑子则似层层叠叠的乌云,蓄势待发。张玄紧握着扇子的手微微颤抖,扇骨上“东山再起”的刻痕在摇曳的烛火下若隐若现——那是三年前谢安重掌朝局时,满朝文武为表达祝贺,特意赠给他的贺礼。

张玄的内心犹如汹涌澎湃的波涛,久久无法平静。他时不时地将目光投向门口,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焦虑,满心盼着能有最新的消息传来。在这紧张得让人窒息的局势下,他根本无法集中精力下棋,思绪早已飘到了千里之外的战场。他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听到了士兵们的呐喊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每一阵风吹过,每一点细微的声响,都能让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一颤。

“中丞大人,这步棋......”书佐捧着军报,脚步踉跄地闯入弈棋室,额头的汗珠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滚落,浸湿了束发的青丝带。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兴奋。谢安头也不抬,指尖在棋盒里轻轻拨弄,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声:“且退下,待棋局终了再呈。”棋子“啪”的一声,稳稳地落在天元位,震得棋盘微微发颤。张玄偷偷瞥了一眼谢安,只见他瞳孔中倒映着跳动的烛火,深邃而平静,仿佛暗藏着十万甲兵。张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他对谢安的镇定自若既惊叹又疑惑,同时也对自己的焦虑感到些许羞愧。他暗暗思忖,为何谢安能如此沉着冷静,而自己却如此慌乱不堪?

洛涧捷报:棋枰暗藏乾坤

戌时三刻,第一匹信使快马风驰电掣般踏碎建康的夜色。马蹄声如密集的鼓点,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马鬃上凝结的霜花簌簌落下,如同冬日的雪花纷纷扬扬。士卒滚鞍下马时,怀里的蜡丸已被体温焐得温热。谢安接过军报,缓缓展开。眼角的余光瞥见张玄正襟危坐,神色紧张的模样,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二十年前。那时,两人在会稽山阴的竹林中论道,周围是挺拔的翠竹,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他们畅谈人生与天地之道,张玄曾以“黑白之道通于神明”相喻,没想到今日,这句话竟在这紧张的战局中得到了验证。

“洛涧大捷,刘牢之破敌五万。”谢安将战报随手置于案头,语气平淡得如同在批阅寻常奏章。张玄手中的棋子“当啷”一声坠地,在青砖上蹦跳着滚到博山炉旁。他满脸震惊,嘴巴微微张开,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为晋军的胜利感到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东晋王朝的希望之光;另一方面又对谢安超乎常人的镇定惊叹不已。他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对弈的种种经历,无论是面对多么复杂的棋局,都从未见过如此处变不惊的对手。

“幼度(谢玄字)练兵十载,终于等到这一日。”谢安俯身拾起棋子,指腹轻轻摩挲着棋子上的冰裂纹,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欣慰。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仿佛早已对这场胜利胸有成竹。与此同时,棋盘上的白子悄然形成合围之势,如同战场上的晋军,正有条不紊地对敌人展开进攻,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建康城南的石头城上,寒风呼啸,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仿佛要将整个城楼都掀翻。守将桓伊手持千里镜,全神贯注地了望江北。十万北府兵已在八公山下扎营,旌旗如林,戈矛在月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宛如一片钢铁的森林。“谢相究竟用了何计?”副将面露狐疑之色,拱手问道,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有些颤抖。桓伊轻抚腰间玉笛,思绪飘回到去年与谢安在清溪泛舟的情景。那时,水面波光粼粼,微风拂面,谢安曾指着水中的月影,意味深长地说:“破敌之道,不在刀兵,而在人心。”

此刻,石头城下的秦淮河畔,巡逻的士兵们正警惕地来回走动,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河面上,几艘小船在波涛中摇曳,船上的渔夫们也在紧张地关注着局势,时不时交头接耳,猜测着战争的走向。

苻坚望阵:棋子微顿惊鸿

十一月初二,第二匹信使马汗透重衫,疲惫不堪地赶到相府。谢安正在庭院中修剪菊花,他手法娴熟,动作优雅,仿佛外界的战事与他毫无关系。每一片菊花瓣在他的剪刀下轻轻飘落,宛如蝴蝶翩翩起舞。听到士卒禀报苻坚登上寿阳城的消息,他手中的剪刀瞬间悬在半空,片刻后又恢复了平静。淮南节度使送来的密报中说,苻坚见晋军布阵严整,竟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视作伏兵。谢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转身回屋时,衣袂轻轻扫落几片金黄的菊瓣,仿佛是在不经意间扫去了一丝战争的阴霾。

“苻坚若知我军虚实,此刻怕是要笑出声来。”谢安回到棋室,将密报递给张玄。八万人对百万之众,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任谁都会胆战心惊。张玄看着密报上“草木皆兵”四字,心中猛地一惊,突然想起淝水之战前,谢安曾命人在淮水两岸遍插旌旗,每日擂鼓操练。白天,旌旗在风中招展,宛如一片五彩的海洋;夜晚,鼓声阵阵,回荡在天地之间。“此乃孙膑减灶之计的变通。”谢安落下一子,白子如利刃出鞘,精准地将黑子的大龙截成两段。这一步棋,不仅在棋盘上取得了优势,更象征着谢安对整个战局的掌控,如同在战场上布下了精妙的陷阱。

建康城外的秦淮河上,灯火通明,宛如白昼。无数商船载着粮食、兵器溯流而上,船工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这些物资实则是谢安布下的疑兵,真正的北府精锐早已秘密转移至洛涧。张玄望着棋盘,又看看谢安,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谢安看似闲云野鹤的举止下,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谋略。每一步棋,每一个决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如同精心策划的一场战争。

此时,在建康城的另一处,一群谋士正在激烈地争论着。有人主张主动出击,有人则建议坚守城池。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屋内的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点燃的火药桶。

淝水决战:落子如飞定山河

十一月初八,第三匹信使马口中吐着白沫,倒在相府门前。谢安正在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他专注地凝视着笔下的字迹,仿佛看到了当年兰亭雅集的盛况。文人墨客们曲水流觞,吟诗作画,畅谈人生理想。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这与他应对战局的心境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狼毫笔在“死生亦大矣”处微微一顿,墨迹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仿佛是历史的涟漪,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战争的残酷。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士卒踉跄着跪地禀报,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仿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谢安搁笔起身,素纱襕衫在风中扬起,宛如神仙中人。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深思。这场胜利固然重要,但战争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东晋王朝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回到棋室,谢安执起黑子,落子如飞。张玄看得目瞪口呆,只见原本处于劣势的黑子突然发力,如江河决堤般冲破白子的封锁。黑子们相互呼应,如同战场上的勇士,奋勇向前,势不可挡。“这......”张玄欲言又止,满脸的震惊与疑惑。谢安淡淡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胜负之道,不在一时得失。”话音未落,黑子已形成绝杀之势,如同战场上的晋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战局。

建康城的钟鼓楼突然响起报捷的钟声,声震九霄。钟声仿佛是胜利的号角,传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声响彻云霄。有的人喜极而泣,有的人相互拥抱,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谢安站在相府的露台上,望着漫天的孔明灯,思绪飘向远方。他知道,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将永远载入史册,而他的名字,也将与这场战役紧紧相连。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

在庆祝的人群中,一位老者感慨地说道:“谢相真是我们东晋的救星啊!若不是他运筹帷幄,我们哪能有今天的安宁。”周围的人纷纷点头,对谢安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屐齿之折:暗流涌动终平定

戌时初刻,捷报如雪片般飞入朝堂。孝武帝司马曜正在清暑殿与宫女们嬉戏,闻报后大喜过望,立即命人赏赐谢安。谢安却在此时悄悄退下,回到相府的书房。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藏在书柜深处的木匣,里面装着谢玄的家书。信中详细描述了淝水之战的经过,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叔父的敬仰与感激。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战场上的硝烟与热血,让谢安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谢安抚摸着信纸上的墨迹,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不仅是东晋的胜利,更是汉文化的胜利。正是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东晋才得以在强敌面前屹立不倒,延续汉文化的血脉。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胜利的背后,东晋朝廷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开始争夺胜利果实。

谢安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他整顿衣冠,再次走进弈棋室,与张玄继续未完的棋局。这一次,他落子更加谨慎,每一步都暗藏玄机,仿佛在应对朝廷中的复杂局势。每一颗棋子的落下,都像是在与对手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此时,在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们已经开始为了利益明争暗斗。有人嫉妒谢安的功绩,试图诋毁他;有人则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时间,朝堂上乌烟瘴气。

历史回响:风流宰相留青史

太元十年(公元385 年),谢安病逝于建康。临终前,他将毕生所学写成《谢太傅棋谱》,传给后人。这本棋谱不仅记录了他的弈棋心得,更蕴含着他对治国、用兵的深刻见解。每一个棋谱,都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诉说着他的智慧与谋略。孝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太傅,谥号“文靖”。葬礼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送别这位为东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得以延续数十年国祚。谢安的镇定自若、运筹帷幄,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诗赞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之情,将他比作平定战乱的英雄。宋代词人苏轼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化用谢安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渴望像谢安一样,为国家立下战功。

尾声:千古风流一局棋

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翻开《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依然能感受到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那份从容与智慧。他用一局棋稳住了军心,用一场战役改写了历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与勇气,往往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举止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谢安的形象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都会想起谢安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在一处古老的图书馆里,一位年轻人正专注地翻阅着史书,当他看到谢安的事迹时,不禁感叹道:“谢安的智慧和勇气,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仿佛谢安的精神,在这一刻再次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