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物质范畴
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物质”是一个核心且基础的概念。它并非简单地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具体的、有形的事物,而是具有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哲学内涵。从本质上讲,物质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它表明物质独立于人类的主观感知之外,无论人类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始终在那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
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在古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如水、火、土等元素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认识逐渐超越了直观的表象,开始从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等多个层面去探索物质的本质。例如,现代物理学揭示了原子、分子以及更基本的粒子构成了物质的基础,而化学则研究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这些学科的发展,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物质范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拓展。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形态,每一种形态都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同时也为后来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形态。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基于直观的观察和简单的经验总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则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它否定了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然而,由于其对物质本原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直观,缺乏科学依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例如,道尔顿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再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本原理解的直观性和片面性,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但是,它也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它具有明显的机械性,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由各种孤立的物质粒子构成的机械集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它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过程。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高级形态。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同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把辩证法与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同时,又注重从辩证的角度去把握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且在历史观上也坚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存在形式,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首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表明物质具有客观独立性,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人类是否认识到它的存在,物质都在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例如,宇宙中的天体运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等,都是在没有人的干预下自发地进行着。其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强调了物质的可知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可以逐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例如,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还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意味着物质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人们的感官和科学仪器进行感知和验证。同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反对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属性等同于物质本身,认为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不同形态的物质,虽然它们的物理性质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二元论则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明确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批判了不可知论,认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与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认识物质的现象,而且可以深入到物质的本质和规律。这种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类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既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强调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以往的哲学在自然观上往往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同样遵循着客观规律。这就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含义
在哲学的视野中,物质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如前所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多样性体现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如宏观的天体、地球、生物等,微观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等;统一性则表现在尽管物质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具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指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包括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质量的变化、结构的调整以及性质的转化等。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于物质世界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宏观的天体运行到微观的粒子运动,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体现了运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例如,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身也在自转;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亡,新的细胞诞生;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到现代社会,这些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
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表现为事物在特定的范围内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处于暂时的平衡和稳定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事物的静止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的。例如,当我们说一栋建筑物是静止的时候,是以地面为参照系的;如果以高速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系,那么这栋建筑物就是在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微小的运动和变化。例如,看似静止的桌子,实际上其内部的分子和原子仍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相互依存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相对静止的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运动的因素;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在绝对运动的过程中,事物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绝对运动),车内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来说是静止的(相对静止);而乘客本身也在进行着呼吸、血液循环等生理活动(绝对运动)。
- 相互渗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绝对运动是主要的、根本的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相对静止则是次要的、暂时的方面,它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绝对运动),某些行业或企业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相对静止),但这种相对稳定是相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而言的,并且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 相互包含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事物的运动状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原来的相对静止就会转化为绝对运动;反之,当事物的运动逐渐趋于平稳和稳定时,绝对运动又会转化为相对静止。例如,在社会革命时期(绝对运动),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社会秩序发生剧烈变革;而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相对静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会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调整和完善。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时间是人类感知和衡量事物变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它反映了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 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表示事物从产生到消失、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过程和顺序。时间与空间一起构成了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事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发展。
- 特点
- 一维性时间是一维的,它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流逝,即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时间的一维性是不可逆的,人们无法改变已经过去的时间,也无法预知未来的具体事件。例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从出生到成长、衰老再到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 连续性时间是连续不断的,没有间断和跳跃。它像一条河流一样,川流不息地流淌着。即使在微观的世界里,时间也是连续的,只是在不同的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中,电子的能量状态是连续变化的;在宏观的天体运行中,行星的位置和速度也是连续变化的。
- 顺序性时间具有顺序性,即不同的事件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是有区别的。这种顺序性使得人们能够根据时间的先后关系来排列和组织事件。例如,历史上的事件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发生的,人们可以根据年代的先后来研究和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时间的意义和辩证的时间观
时间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尺度,也是人类生命和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 时间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基础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时间的流逝,人们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科学家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揭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还原了过去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变迁。
- 改造世界的依据时间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需要根据时间的要求来安排计划和任务,合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农民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安排农事活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来制定生产和销售策略。
- 生命的度量时间是生命的度量单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时间的流逝标志着生命的进程。人们珍惜时间,就是在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时间也记录了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轨迹,见证了人类的奋斗和成就。
- 辩证的时间观辩证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客观性、相对性和可变性。时间的客观性是指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时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的流逝速度和长度会因观察者的参照系和状态而有所不同;时间的可变性则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时间的特性和作用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相对论中,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在引力场较强的地方,时间也会变慢。这种辩证的时间观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时间的本质和规律。
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 含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了物质的位置、范围和相互关系。空间是三维的,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离开了空间,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 特点
- 三维性空间是三维的立体结构。人们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空间的三维性。例如,我们看到的房间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地理位置也是通过经纬度来确定的。
- 广延性空间具有广延性,即它可以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宇宙空间是没有边界的,人们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只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空间的广延性使得物质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分布和发展。
- 并存性空间允许不同的事物在同一时间内并存。在空间中,不同的物体可以占据不同的位置,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例如,在一个教室里,不同的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学习;在宇宙中,不同的天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运行。
空间的意义和辩证的空间观
- 空间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基础空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前提之一。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和测量,人们可以确定事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了解事物的结构和特征。例如,地理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空间坐标来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建筑师根据空间设计原理来规划和建造建筑物。
- 改造世界的条件空间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需要利用空间来安排生产场地、建设基础设施等。例如,工厂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来放置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城市需要规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 思维的框架空间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框架和背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基于空间的概念来进行分析和推理。例如,数学家在几何学中研究图形的空间关系;物理学家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考虑空间的因素。
- 辩证的空间观辩证的空间观强调空间的客观性、相对性和可变性。空间的客观性是指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空间的相对性是指空间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会因观察者的参照系和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空间的可变性则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空间的特性和作用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相对论中,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长度会在运动方向上收缩;当物体处于强引力场中时,空间会发生弯曲。这种辩证的空间观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空间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