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抵达京城
船行数日,江风渐缓,船身缓缓靠上京城码头。
晨雾如纱,尚未散尽,岸边人声鼎沸,码头上一片喧嚣忙碌。
贾琮率先下船,青袍随风轻摆,他回头瞥了眼舱门,沉声道。
“五儿,去通知林妹妹她们收拾妥当,亲兵已在码头候着,送她们回贾府。”
“是,爷。”
柳五儿脆声应下,转身轻步入舱。
舱内,林黛玉正收拾着小包袱,听见脚步声,抬头柔声道:“琮哥哥既安排好了,咱们便下去吧。”
她起身,手持团扇,眉眼间透着几分清雅。
薛宝钗轻点螓首,温声道:“琮兄弟做事向来周全,咱们只管放心。”
邬思瑶拍手笑道:“总算到京城了,我可得好好见识一番!”
她兴冲冲往外迈步,薛宝琴掩嘴轻笑,紧随其后。
刑岫烟站在一旁,低声道:“林姐姐、宝姐姐,我爹娘还在下舱,我也该下去寻他们了。”
她声音细软,带着几分拘谨。
林黛玉转过身,柔声说:“刑姑娘不必急,琮哥哥既备了轿子,你便与我们同回,省得在码头挤来挤去寻人。你爹娘自会跟来。”
“谢谢林姐姐好意。”
刑岫烟犹豫片刻,低头应下,心中却隐隐不安。
下层舱内,刑忠夫妇早已收拾好破旧包袱,听见船靠岸的动静。
刑忠探头往外张望,嘀咕道:“总算到了,这鬼地方睡得我骨头都散了架!”
他揉着腰,挤出舱门,粗布衣裳上满是褶皱。
刑氏提着包袱跟在后头,抱怨道:“这潮气重的,衣裳都发霉了,连个囫囵觉都睡不好!”
两人挤上甲板,抬眼望去,见码头人头攒动,远处几顶轿子已在岸边候着,轿旁还有几名身着甲胄的亲兵。
刑忠眼睛一亮,咧嘴道:“瞧瞧,那不是伯爷的轿子吗?咱们也上去坐坐,总比在这儿挤着强!”
他搓了搓手,满脸贪婪。
刑氏点头附和:“对,岫烟既跟伯爷搭上话了,咱们也该沾点光!”
她拉着刑忠,急匆匆往轿子方向挤去。
码头上,林黛玉等人已下船。
柳五儿上前一步,轻声道:“姑娘们,伯爷安排了轿子,每人一顶,已在码头备好,请几位上轿。”
她掀开轿帘,动作娴熟地招呼众人。
林黛玉微微一笑,率先迈入轿子,紫鹃和雪雁紧随其后,分坐两角伺候。
薛宝钗、邬思瑶、薛宝琴也各自带着丫鬟,依次上了轿子。
刑岫烟正欲转身去找父母,林黛玉从轿内探头,柔声道:“刑姑娘,上来吧,你爹娘自会跟上。”
她不由分说,拉着刑岫烟上了自己的轿子。
轿内宽敞,林黛玉与刑岫烟并肩而坐,紫鹃和雪雁挤在角落,轿夫稳稳抬起,几顶轿子缓缓前行,帘影轻晃。
刑忠夫妇挤到轿旁,见每顶轿子已有主,刑忠急忙喊:“哎,等等,咱们还没上呢!”
他伸手想拦,却被一旁的亲兵挡住。
“轿子是给几位小姐备的,二位请自行步行。”
亲兵语气冷淡,目光扫过两人,带着几分不屑。
“什么?”
刑忠瞪圆了眼,“我家岫烟都坐上去了,怎的不让我们上?好歹是亲戚,怎能这么偏心!”
刑氏也嚷道:“就是!轿子这么多,总能挤一挤,凭什么让我们走路?”
她叉着腰,嗓门拔高了几分。
亲兵皱眉,冷声道:“伯爷有令,轿子只送女眷,二位若有不满,可去贾府再说。”
他挥手示意轿夫加快步伐,几顶轿子转眼间消失在人群中。
刑忠夫妇愣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轿子远去。
刑忠气得跺脚:“这算什么道理!岫烟坐轿子,咱们倒要走路?这贾琮也太不给面子了!”
刑氏咬牙切齿:“等着瞧,到贾府找大太太告状去!她既说要把岫烟许给贾琮,怎能让咱们受这气?哼,走着瞧!”
她提着包袱,狠狠瞪了眼轿子远去的方向,眼底满是怨毒。
两人无奈,只得拖着沉重的步子,跟在轿子后头,挤在码头人群中踉跄前行。
沿途尘土飞扬,江风夹着凉意扑面而来,刑忠边走边骂:“这路坑坑洼洼的,脚都磨破了!早知如此,还不如不来京城!”
刑氏喘着粗气附和:“等见了大太太,非得让她给咱们撑腰不可!这口气咽不下去!”
她脚步踉跄,包袱在肩上晃荡,模样狼狈不堪。
与此同时,贾琮换上朝服,乘马直奔皇宫。
宫门外,戴权早已候着,见他下马,快步迎上,笑道。
“伯爷,您可算到了,陛下正等着呢。”
贾琮微微颔首,回礼道:“戴公公,有劳了。”
戴权摆摆手,引着他往御乾殿走去,銮铃声轻响,两人步入宫门。
御乾殿内,弘元帝端坐龙椅,见贾琮入内,沉声道:“贾爱卿,一路奔波,可有损伤?”
龙案上的烛火摇曳,映得他威严中带着几分关切。
贾琮跪地行礼,温声回道:“谢陛下关怀,臣无恙。”
贾琮起身,声音平稳如水:“臣此行自江南归京,奉命协助林大人肃清盐商,已查清数家违纪盐肆,抄没赃银数十万两,又协助盐政改革,推行新法,成效初显。”
弘元帝点头,眼中闪过赞许:“贾爱卿办事得力,盐商之事朕早有耳闻,江南私盐猖獗多年,你能雷霆扫除,甚慰朕心。前些日子提过的倭寇一事如何?”
贾琮拱手道:“启禀陛下,臣清缴盐商时,意外发现有盐商勾结倭寇,为防倭寇战船袭扰大乾百姓,臣联合锦衣卫果断出击,一举剿灭倭寇三百余人,毁其战船三艘。沿海州县已恢复平静,商船往来无阻。”
弘元帝捋了捋龙袍袖口,沉声道:“好,倭寇扰边,屡屡为患,你此举大快人心。朕听闻你能顺利拿下这伙倭寇,还整出了个三段击之法?”
“回陛下,”
贾琮应道,“当时倭寇人数众多,我方虽有火器,却未能尽展其威。臣苦思冥想,创出此法,可最大化发挥火器之能。”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仅如此,臣解决江南之事后,特往粤海一行,只为寻访精通火器的工匠,最终不负所托,研发出燧发枪。若能借助三段击之法,定可大大提升我军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