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大茂对于 1966 年此时的报纸,看的是比较认真的,报纸上的很多话语,还有很多宣传,是后世所看不到的。

当时本身是前面做了一些错误工作,就有工作组的人,下发到基层的地方,主要是学校里和工厂里,在纠正错误和查询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所有事情当时是戛然而止,紧接着就是狂风暴雨的报纸。

在那个充满特殊意义的年代里,不管是具有绝对权威性,备受人们敬仰的《人民日报》,亦或是彰显出浓郁地方色彩与独特风格的《北京日报》,再不然就是紧紧围绕市民日常生活展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北京晚报》。

其实内部书写的文章大同小异,在许大茂看来,除了一些经典的社评文章之外,剩下的都是跟风的各种大话,空话,套话,歌功颂德的话。大量的文章充斥着假装的天真与服从,但很多人对这样的报纸都是喜爱的,仿佛整个社会都被下了咒。

当时各家报纸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但也都不贵;销售价格都显得格外亲切宜人且合乎情理。也正因为这样实惠的定价,使得众多有文化、能识几个字的人或者说学习字的人,几乎都会给自己准备上一份报纸。

很多人报纸拿到手里之后,除了有单独阅读习惯的人,很多人会和好几个人聚到一起,一起读这些文字,有些不认字的还会问旁边的人,既了解了知识,又学习了文化。很多人都是一遍遍的阅读报纸中的每一篇文章,聚到一起的人也会讨论报纸中的事情。从首都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这样的报纸每个省份都有,内容也大体相似。

那个时候国内的各项工业发展都比较落后,也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打印设备,如今这种高度发达的激光打印技术,在当时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所以当时所有的报纸没有任何例外,全部都是依赖着那种古老而又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来精心完成文字的布局工作。

而且这还不算完,在完成排版之后,再用油墨和纸张把报纸印刷出来,再通过报纸分发点把这些报纸送到普罗大众手中。

虽然当时那种排版的油墨印刷报纸,印刷的比较粗糙和简陋,人把报纸拿到手里,但凡手上有汗气或者拿的时间长了,又或者有人长时间手持报纸专注阅读,稍不留意便极有可能让自己的双手被染上一层黑乎乎的颜色,而且这种印刷的油墨容易沾染在浅色衣服上,还不太好清理。

尽管如此,这些报纸仍然备受人们的青睐和追捧。这些报纸所选用的纸张相对较为单薄,缺乏足够的厚度和坚韧度。

由于印刷时需要使用大量的油墨,导致纸张在受到油墨浸染后,其质地变得更加脆弱易碎,不太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和磨损。

但是即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那个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里,能够拥有这样的报纸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了。

很多人看完报纸,把报纸收集起来,你都可以看到它们被巧妙地运用起来,成为了糊墙的材料,不得不说,这种报纸糊墙是一个好东西。但报纸上有些图片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一个大麻烦,需要清理下来。

当时报纸的宣传工作开展得如烈火烹油般炽热,其声势之浩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那篇“炮轰”引起轩然大波之时,更是将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都吸引到了报纸之上。

其中《人民日报》无疑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它通常会以对开一张共计六个版面的规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而每一份的售价仅仅只需要五六分钱;相比之下,《北京日报》则采用了对开四版的排版方式,不仅内容同样精彩丰富,而且价格更为亲民实惠,只需花费4 分钱。《北京晚报》,那它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四开四版这种与众不同的排版方式,让人眼前一亮。每份售价只有两分钱,越便宜的其实受众面越广。

正因为如此,这些零售的报纸一摆上货架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抢购热潮。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它们就会被热情的读者们抢购一空,人们不一定是一定要阅读这样的文章,或者说这样的政策,而是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保持了队行的一致。

当时的国家电台和国家新闻机构的宣传内容也都是这些,早上的时候,电台和新闻机构宣传了某一件事情,或读了某一篇文章。中午或下午这些内容就会被摘抄到报纸上全国传播。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政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调整,当时专门成立了多个工作组,并将他们派遣至全国各地的基层地区开展工作。

然而就在那个时候,一场如机枪炮弹般激烈的舆论战争在各大报纸上火热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迅速波及开来,影响深远。

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舆论浪潮,那些原本肩负重任、深入地方的工作组不得不全部撤离。工作组的离去仿佛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后,无论是公社里辛勤劳作的人们,还是农场中埋头苦干的职工;

不管是拥有军人背景的子弟,亦或是身为干部家属的成员;甚至包括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以及生活极度贫困的赤贫阶层,无一例外都被卷入其中。每个人都开始对自身深刻的自我鉴定,同时也纷纷审视起周围的人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人们心中最为关切的问题便是:自己究竟是否算得上一名真正纯粹的无产阶级?

而身边的其他人又到底是不是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资本主义走狗?这种对于身份和立场的探寻与质疑,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且令人刻骨铭心的印记。

学生开始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坚定的无产主义战士,做一些所有他们认为是无产者应该做的事,无知而又盲目,火热的氛围裹挟着每一个人,敢动的不敢动的人都得跟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