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亮剑民用供应商 > 第143章 工业化的起步困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旅长在师部汇报工作的时候,李云龙也和赵刚回到了新一团。

方恒早就已经等在团部,向两人道喜。

“恭喜呀,你俩这次可是立功了。”

李云龙摆摆手:“老弟,这次我可没立功,我们新一团啥都没干,三塘乡的战俘营,是335团打下来的,平安县也是335团打下来的。”

赵刚眉眼里带着笑,总觉得现在的老李,比以前还奸诈了。

方恒则是一脸的不解:“335团?”

赵刚赶紧解释道:“是晋绥军108师下面的一支部队,驻扎在荣山镇,距离我们的根据地不远。”

方恒对晋绥军没多少好感,只是点了点头:“哦,但我怎么就不信呢,你李云龙出去打仗,会无功而返?”

“哎呀,老弟,我那不是为了大局考虑吗。”

很显然,李云龙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说,岔开了话题:“老弟你是不知道,咱们赵政委那可是神枪手!五百米开外,直接一发子弹就干掉了敌人,我们在三塘乡战俘营的时候,鬼子特战队挟持了人质想威胁我们,也是老赵潜伏在暗处,一连几发子弹就打掉了鬼子的几个火力点,这才使我们能够顺利解救出人质!”

李云龙急不可耐地述说着赵刚的战绩,仿佛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方恒揶揄道:“老李,你都说得老赵不好意思了,而且你那一脸快夸我的表情是什么意思?神枪手是老赵,跟你老李有什么关系。”

“欸!老弟你这话就不对了,老赵是咱们新一团的政委,他是神枪手,跟咱老李是神枪手不都一个意思?”

方恒不跟李云龙争辩,只是用看智障的眼神看着李云龙。

赵刚的确被李云龙吹得有点不好意思,急忙干咳一声:“老李,我的枪法能那么准,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旅部派发下来的五六半的确很好使,不仅火力强,而且精准度很高!”

李云龙也是立刻想到了什么,腆着脸对方恒道:“老弟,旅部下发的五六半,那是真好用,你能不能帮我想办法搞一点过来?”

“老李,我可是正儿八经的民用商人,你让我给你搞武器,你怕不是找错了人。”

李云龙心里直骂娘,就你这样的,还好意思坚持说自己是正儿八经的民用商人?

“那老弟你给我们的钢管里头磨的膛线那是什么鬼?”

“老李你别胡说啊,我那是正儿八经的自来水管,水管里头的螺纹能够加快液体的流速,同时还能减少水垢。”

李云龙终究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见方恒说得义正言辞,不由得疑惑地转头看向赵刚:“老赵,方老弟说的是真的?”

赵刚笑道:“你就当真的听。”

李云龙无奈道:“行行行,你老弟说话有道理,咱老李是个文盲,说不过你,这次我从旅部回来,旅长让我问你,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不是在搞轻工业吗,有什么困难你尽管提。”

方恒看着李云龙的脸:“那我真提了啊。”

“嗨呀,老弟你跟咱老李客气啥。”

“我缺人,你能给我人吗?”

方恒一开口要人,李云龙立刻就想开溜。

“哎呀,我好像想起来那些刚刚加入我们新一团的川军还没安排,我得先离开一下。”

方恒不说话,只是用看智障的眼神看着李云龙。

李云龙无奈,只好讪笑着重新坐了下来:“老弟,这也不怪我啊,现在咱们哪不缺人啊,我新一团也缺人得紧。”

“可我听说这次去三塘乡,你一下子就从解救的战俘里吸纳了两百多人?”

“嗨呀,谁让咱老李的名头好使呢,国府的那些战俘一听咱老李的名头,非要吵着闹着跟咱老李打鬼子,咱老李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是?”

李云龙插科打诨,试图蒙混过关。

不过赵刚觉悟更高,他知道方恒正在做的事情,不仅关系到八路军的未来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决策。

“方老弟,你那很缺人?”

方恒用力点头:“缺呀,哪儿哪儿都缺!”

李云龙疑惑道:“咱们七星坳附近有三个村庄,人口得有将近两千,还缺?”

“肯定啊,而且缺口还很大!我们现在的轻工业,其实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口的依赖非常大。”

方恒也是厂子开始投建之后,才发现工业人口的短缺的,毕竟他之前没什么经验,是真没想到这一茬。

李云龙好奇道:“你那厂子有多大呀,竟然这么缺劳动力?”

方恒解释道:“老李,你可能没理解,我说的缺人,是指那些完成了基本扫盲工作,能够完成独立机械运行的工人,而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赵刚和李云龙都沉默了下来。

因为两人都知道,方恒只是指出了八路军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已。

由于实力原因,129师根据地目前分为四大区域,又分为十几个小根据地,总人口三百多万,这些根据地相互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真正连成一片。

最重要的是,129师的根据地,主要是在太行山!

太行山易守难攻,适合八路军游击作战。

但山区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分散,且贫穷落后,直接导致根据地民众识字率严重不足。

虽然八路军早就已经开始在老百姓中积极推动扫盲教育,但效果并不怎么样。

到目前为止,129师根据地识字率依旧不足三成!

就拿新一团群众基础最好的杨庄举例,在新一团正式开始大规模扫盲之前,整个杨庄识字的只有区区五人!

要不是方恒之前把养殖场搞得还可以,让杨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点燃了老百姓的识字热情,扫盲工作只会更加艰难。

方恒到现在都记得,新一团刚开始进行扫盲工作的时候,有附近村子里的小孩也来学习,结果被自己家里长辈给抓回去的画面。

愚昧的山村农民佝偻着背,把向往着新知识的孩子一顿好打,嘴里还骂骂咧咧:“学这玩意儿能有什么用?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