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十四章 大时代……终于到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四章 大时代……终于到来了!

插满幡幛的丧船在朱仙镇蓄势待发。

苏轼苏辙两兄弟身着丧服,准备扶灵回眉山,欧阳辩帮忙扶灵,将灵柩送上船之后,苏轼和欧阳辩站在岸边说话。

“季默,我恐怕不能够参加你的婚礼,真是令人遗憾啊!”

苏轼愧疚道。

欧阳辩微微一笑:“没事,等你回来了,咱们再好好地喝酒写诗词。

你回去莫要荒废了学问,世叔仙去之前一直对心学念念不忘,你要继承他的遗志,将心学好好地研究透彻。

等下次来,我希望你能够在陛下的经筵给陛下讲心学。

等下次来,你要给我的儿子当义父知道么,到时候我儿子可要跟着你做学问的。”

苏轼笑了笑点点头:“放心,不会的,我会好好努力的。回去后会经常给你写信的。”

欧阳辩笑着点头。

丧船起行。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拼命地挥手和欧阳辩告别。

看着岸上欧阳辩的身影越来越远,苏轼忍不住掉下眼泪。

苏辙拍了拍哥哥的肩膀安慰道:“哥,就三年时间,到时候你又能见到季默了。”

苏轼擦干眼泪点点头:“父亲在世的时候总说季默心思沉重,但他也是个很讲情义的人。”

苏辙赞同的点头:“这么多年下来,季默的确是个非常值得一交的朋友。

他对咱们父子三人,的确是没话说,这一次爹的丧事,全靠季默了,若不是他,咱们兄弟俩可能要抓瞎不可。”

苏轼点点头。

此时在后面的老管家过来汇报道:“……船上多了一个大箱子,是两位公子的吗?”

苏轼和苏辙对视了一眼,齐声道:“去看看。”

其实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判断,果然箱子里堆满了白银黄金,里面还有一些田契,上面放着一封信。

苏轼赶紧打开看,欧阳辩所书瘦欧体的洒脱扑面而来。

“子瞻、子由,见字如晤啊!咱们嘉佑二年相识至今,也堪堪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可咱们却聚少离多,然而我对子瞻子由都当成自己的亲兄弟。

此次叔父仙去,子瞻子由要守节三年,这么长的时间,子瞻子由没有差遣,所获薪俸也不多,子瞻一家人、子由也是一大家子人,这么多人人吃马嚼的,所耗费的不少。

子瞻子由又是品行高洁的人,陛下诏赐银一百两,绢一百匹,韩琦赠银三百两,我父赠银二百两,还有其他的人都要相赠程仪,但子瞻子由都一一谢绝,的确是古之贤人所作为。

然而子瞻子由回家之后,家庭花销必不可免,你们两个自然可以辛苦度日,但我的侄儿侄女们可不能跟着你们受苦,他们还要长身体呢。

所以我自作主张,赠送你们一点微不足道的程仪,无论如何,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你们就莫要再推辞了。

然后叔父的坟墓也得修缮好一些,叔母也得和叔父合葬,这笔钱也不能省。

另外,苏家大宅已经有些破落,虽然苏家是书香门第,但也不能看起来太过破落,不然终究不美,宅邸豪华无否无关人的品德,但却会影响在乡中口碑,所以还是修缮一些为好……”

书信很长,欧阳辩事无巨细一一嘱咐,苏轼一边看一边滴落眼泪,苏辙也是两眼通红。

欧阳辩的声声嘱咐,看似烦琐,但他的殷切关心却是溢于言表。

……

欧阳辩看着丧船离去,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再回头的时候,欧阳辩的眼里没有了柔软,只剩下锋利。

故去的人魂魄已经远去,而前面一个波兰壮阔的大时代即将展开了!

欧阳辩所期待的时机也即将到来了!

时序如梭,转眼夏秋过去,冬至又已来临。

冬至过后,就是一阳来复,白昼渐长。

冬至意味着新的开始,所以冬至也颇受器重。

“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东京梦华录中如此描述冬至。

冬至本是个普天同庆的好日子,但大宋朝堂却蒙上了一层阴云。

赵曙病倒了。

赵曙病倒后,不仅多日不能临朝,而且不能说话,只能以笔代言,一切军国大事的处理都写在纸上。

虽有御医多方救治,病情仍是日见沉重,朝臣们个个忧心如焚。

这种情景和真宗、仁宗的晚年何其的相似,但是赵曙的年纪也就才三十六岁啊!

父亲病倒,赵仲针对此忧心忡忡,还专门过来找欧阳辩:“这可如何是好啊!”

欧阳辩道:“这段时间你要朝夕不离皇上左右。”

赵仲针点点头:“这原本就是我身为儿子的本分。”

欧阳辩点点头,带着深意道:“这可不仅仅是本分的事情。”

赵仲针恍然大悟。

十二月二十一日,英宗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欧阳辩身为起居注官,如实记载下之后的情况。

“……辛丑,帝疾增剧,辅臣问起居罢,琦复奏曰:「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

帝颔之,琦请帝亲笔指挥,帝乃书曰:「立大王为皇太子。」

琦曰:「必颍王也,烦圣躬更亲书之。」

帝又批於後曰:「颍王顼。」

琦即召内侍高居简授以御札,命翰林学士草制。

学士承旨张方平至榻前禀命,帝凭几出数语,方平不能辨,帝以手指画几,方平因请进笔书所谕,遂进笔。

帝书「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十字,所书名不甚明,方平又进笔请之,帝再书「颍王」二字,又书「大大王」三字,方平退而草制。”

翻译成白话文便是:十二月二十一日,英宗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宰臣们问安之后,韩琦上前奏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惧惶恐,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

英宗点了点头。

韩琦请英宗亲笔书写,英宗把笔写道:“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说:“陛下所指是颍王吧?请陛下明示。”

英宗遂在下面加写:“颍王顼。”

韩琦忙召内侍高居简,将御书交给他,命翰林学士起草制书。

不一会,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火速赶到,在御榻前待命。

英宗靠在几案上,含含糊糊地说了几句话,张方平不能辨识。

英宗以手指在几案上画字,张方平忙递上纸笔,英宗写下“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十个字,其中所书名字不甚分明。

张方平又呈上纸笔,请皇上再写,英宗遂写下“颍王”二字,又写下“大大王”三字。

欧阳辩看到张方平领旨后,在他退出的那一刻,赵曙不禁潸然泪下。

欧阳辩神色不变,但心中却是暗自嗤笑了一声。

这赵曙的权力欲望还真的够大的啊,命垂一线之时,还对手中的权力恋恋不舍。

对于赵祯,欧阳辩心中始终怀着感激,所以过河拆桥的赵曙始终让他无法生出好感。

虽然这几年他一直跟着赵曙,但几乎不主动和赵曙说话,就像是一个隐形人一般,哦,不对,就像是一个行车记录仪,诚实地记载着所有的事情。

赵曙也曾经提过想要看欧阳辩记录的起居注,被欧阳辩严词拒绝,赵曙只能作罢。

不过他还是相信欧阳辩的。

欧阳辩克忠职守,一看就是个好社畜……哦,不是,是一个朝廷的忠臣,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记录史实。

不过想必赵曙自己心中也清楚,在史书上,他的评价估计不会太好,毕竟登基以来,他几乎是一事无成,还净惹事,让朝堂动荡不安。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英宗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在位五年。

同一天,年方二十的太子赵顼即皇帝位。

尊皇太后曹氏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为太后。

百官加官一等,各有赏赐。

是的,欧阳辩又升官了。

欧阳辩在英宗一朝,兢兢业业好几年,然后官职一直没有变动过。

还是因为仁宗死的时候生了一级,然后现在英宗死了,又升一级。

说来也是颇为心酸。

欧阳修这几年身体不好,请假地多,对朝政影响力不足,所以韩琦基本算是独揽了朝政。

英宗对欧阳辩阻挠他给亲生父亲加封号的事情还是耿耿于怀的,加上欧阳辩对他想要插手起居注的事情采取不配合的事情不是很爽,所以对于韩琦压制欧阳辩的事情不发一言。

于是欧阳辩在起居注官上勤勤恳恳地干了好几年。

不过这也是欧阳辩想要的。

三年多的起居注官,着实令他受益良多,他近距离地观摩了顶级大臣们在这个舞台上争锋,对于帝国的运转更是了然于心。

这三年多的时间,让欧阳辩前世的积累和这一世的积累融合到了一起,颇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现如今对于之前规划的变革方式、手段等等,也颇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几年的蛰伏,也到了差不多爆发的时候了。

治平四年这一年,欧阳辩升为前行员外郎,差遣还是起居注官。

赵顼忙于治丧和登基的事情,无暇顾及欧阳辩,也有将欧阳辩留在身边,随时顾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