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恐怖灵异 > 疑雾密布 > 第3章 漫长的黑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年前,有一个麦子的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名字叫做:大山里的孩子。

文章里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一位叫小光的男孩。

小光是大山里孩子的代表性人物,那年小光六岁,在大河镇中学小学上一年级,是一个身高只有98公分,体重差一点才15公斤的男孩。

小光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小光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和一个一岁多的妹妹。

父亲邓松明以前在外面打工,凭着年青壮实的身体在工地上搬砖,也挣了一些辛苦钱。

用这些辛苦钱讨了隔壁村一个胖姑娘当了媳妇,婚后的生活虽然朴实,但也过得还算幸福,毕竟两口子年青,生活还是有奔头的。

不幸发生在一年前,邓松明在工地上打工的时候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虽然命保住了,但瘸了一条腿。

至此之后,重活累活也干不了。加上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打工挣钱这条路走不通了,只能回到家里靠着几分薄田过日子。

胖媳妇被生活累成了瘦媳妇,眼见着生活无望,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抛下年幼的三个孩子,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邓松明去找过,但媳妇有意躲着他,如何找得着?

后来索性也放弃了,家里还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呐。

但一个大男人毕竟粗心,所以三个孩子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粗糙。

小光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背着一个硕大的帆布包,帆布包里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两个梆硬梆硬的馒头,一个大的矿泉水瓶子从家里的水缸里装满了水。

大河中心小学没有食堂。

这一瓶水,两个馒头,是小光的早餐和午餐。

记者麦子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在小光的家里借住了两天,早上起来和小光一起去上学,晚上一起放学,算是体验生活。

麦子拎了拎小光的书包,这个几乎和小光的身高差不多的书包,沉重无比,小光背在背上从后面远远地看上去。

好像是一个移动的书包。

小光就是这样背着这个差不多有20斤的书包,早上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晚上又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回家。

而支撑小光这一天的仅仅是两个冷馒头,和一瓶山泉水。

麦子在宝石村记录小光生活点滴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每天看着小光身着单衣,脚穿着破洞的运动鞋,手上长着冻疮走在山路上的情形,那简直是心酸到了极点。

尤其是霜冻的早上,山路湿滑,一不小心,出溜一下滑出去好几米远。

但这孩子性格坚韧,摔倒之后又爬起来继续朝前走。

记者麦子的文笔不错,文章也确实感人,尤其是邓小光这个孩子令无数城市里的人动容,他们甚至不敢相信如今这个时代,还有生活过得如此惨淡的人存在。

文章见报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捐款捐物。

但这些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来就有慈善机构做了一件大好事,捐钱在村口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学校,为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了福利,一出家门口就有学上,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受那份罪了。

邓小光也再也不用每天那么早起床,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学校就在家门口,他可以多睡两个多小时的觉。

学校建成一年之后,记者麦子再一次去宝石村里见到了邓小光。

这小家伙,脸上红润了不少,个头长高了不少。身上穿着一件某运动品牌的外套。

这件外套值老鼻子钱了,麦子以为小光老爹发大财了,一问才知道这件衣服是好心的城里人捐的。

麦子见到邓小光的时候,这个本应该在学校上课的小学生,却带着他的弟弟妹妹,穿着那件值好几百大洋的外套,在山坡上打着滚,放着他家的老黄牛。

这个不聚财的宝石村,这个穷得让人喘气都觉得窒息和难过的村子。

居然有一所砖混的二层楼小学,这也是很多大山里的孩子羡慕不来的。

但这所小学只开业了半年,就歇菜了。

原因很简单,缺老师。

这种连呼吸都让人觉得是错的鬼地方,能留得住老师才是遇见鬼了。

邓小光说,第一个老师,那个长得好看,笑起来甜甜的女老师,来上了一天课,第二天就跑了。

接着又陆续来了几个老师,他们中间呆得最长的时间也只有五天,第六天是周六,这个老师说要去镇上采购生活用品,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没了老师,孩子们当然也就不用上课了,反正家长们也不重视孩子们到底有没有课上,没课上就帮家里多干点活。

村子里有小学,镇上的小学生源早就爆满。也就不接收村里的学生,所以这些学生被迫在家放牛。

麦子站在聚宝盆地的坝子里头,看着盆外的天空,长叹了一口气。

自己这是好心办了驴肝肺的事啊!

回到城里之后,麦子四方奔走,终于在某师范学校为宝石村招到了几个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的理想很丰满,满腔的热血被宝石村现实的空气化成了散也散不去的一地鸡毛。

来来去去的志愿者,最后只剩下了一位坚强且执着的女老师——袁小芳。

……………………

2000年夏天,学校放暑假的前一天,期末考。

一楼两间教室。

第一间教室,桌椅竖着摆了三排。

第一排,一年级的学生八个。

第二排,二年级的学生七个。

第三排,三年级的学生六个。

第二间教室,桌椅竖着摆成了三排。

第一排,四年级的学生五个。

第二排,五年级的学生四个。

第三排,六年级的学生三个。

村里的小学就是这样,很多学生上课上着上着就上成了放牛娃。

发完第一个教室的考卷。

袁小芳来到了第二个教室,发到最后一桌的时候,她皱起了眉。

这张桌子是空的。

桌子的主人邓玉红已经两天没来上课了。

六年级的三个孩子当中,属邓玉红的成绩最好,可马上就小升初了,她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