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南,终南山上。
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朦胧的远山,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般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高峰环列,雄伟壮丽,湖泊清冽,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优美。
终南山前的崇圣宫山门,只见那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
鲜红的檀木柱上雕刻着一龙一凤蜿蜒在大门两旁,显得十分高贵。
门阙自然也是以上等的楠木漆彤,门阙上的把手亦是两个流金龙首,把手上分别镶嵌着两颗名贵的和田玉珠,洁白动人。
门阙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炫耀着五光十色,更是夺目。
在门阙之前,两边排列着数十位衣着道袍的道人,为首的两位道人,鹤发童颜,凤目疏眉,面色红润,神态飘逸,颇有些仙风道骨的韵味。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两人,他们都带着几缕慎重和紧张的神色,眺望着山门下的青石山道,显然他们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重要人物的莅临。
“淳风,程居士是说什么时候来着?”
为首的一员老道问向身后随侍的一个年轻道人,虽然他在发问,但是眼眸却一直聚焦着山道。
这位老道便是孙思邈,而他身旁的老道自然是道门首领袁天罡,他们在等待的人,当然是程处弼。
“程师叔说是巳时到,按理来说,差不多应该到了。”
李淳风走上前来恭敬地回话道,忽而他的面庞上闪烁着惊喜之色,指着山道喊道。
“师伯快看,那位应该便是程师叔!”
顺着李淳风的指向,孙思邈看到了一人一骑。
只见那人,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坐下万里云烟罩,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不是程处弼又是何人。
“孙道友、袁道友,久违了!”
程处弼跃下马来,勒着马缰,向着孙思邈、袁天罡行礼道。
“程道友,别来无恙啊!”
孙思邈和袁天罡也赶紧向着程处弼行礼,不仅是他们俩个,李淳风也领着山门前的所有道士向着程处弼恭行大礼。
“我等拜见程师叔!”
“两位道友,这礼数也太大了吧,莫不是折煞小子!”
看到两列如此恭敬的礼节,程处弼虽然言之谦逊,但面庞之上,笑意盎然,很是受用。
人都是这样,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丈,你对我好,我自然也会好好对你。
“程道友说哪里话,程道友于我道门有大恩,自然当得上如此之礼遇!道友一路风尘,快随贫道入宫歇息!”
孙思邈欢声摆手,身姿微欠,作请的手势,感激地迎请程处弼,然后向身侧的李淳风喝去。
“淳风还不快牵马!”
因为程处弼的通风报信,道门在李二陛下的清理行动之中,积极主动进行配合,所以损伤并不多,只损失了十之三四的人口、财富,相比之下的佛门,因为李二陛下的愤懑,失去了十之七八的人口、财富,元气大伤。
这就是他们师兄弟二人,为什么要在道教第一宫崇圣宫,以如此大礼迎接程处弼的原因。
“程道友于我道门有大恩,本来我兄弟二人,应该上门主动拜访,只是听闻程道友近来公务繁忙,长期待在宫中,因此我二人也不好前往贵府打搅!”
孙思邈亲切地将程处弼迎入宫中殿室的上宾主位,一面命人奉茶、上果,一边和声说道。
“这段时日确实有些忙过头了,这不今日来见二位道友,还是有事相求!”
程处弼也知道孙思邈和袁天罡不是那种虚伪的客套之人,便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整顿军备,不仅要整顿好左卫的人员武器装备,还有对军械司生产出来的装备进行分配部署,以及锦衣卫随行、留守的人员安排,哪里有时间在家里闲着。
“道友请说,只要我兄弟二人能够帮得上忙,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尽心而为!”
孙思邈和袁天罡也不含糊,立马便应承了下来。
“这不我马上就要随陛下出征了,所以我想向二位道友借一些精通岐黄之术的道童,驻入军中,随军出征。”
程处弼对视着孙思邈和袁天罡,凝重的说道。
以前在训练的时候,亲府的士卒出现了什么病症,他都是直接自己去进行医治,等到现在担任校检左卫将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大唐的御林军是没有军医编制的。
这样上的战场,是要出大问题的,难怪古代一征战,死伤那么多,就是因为缺乏军医。
所以,他便想到了孙思邈和袁天罡,道士一般都会医术,更别说医圣孙思邈的弟子了,那肯定医术高超,将他们带上沙场,自然可以较少的减免自己部队的伤亡。
《太平御览·方术部三》载晋朝刘德“**沉毅,志行敦简,善诊候,明消息,多辩论,以医术精博,拜太医校尉”。
《太平御览·皇王部二十一》记载,咸宁四年十一月,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伎异服非典礼,焚之于殿前。。
虽然在古代战争中,对重要的大将、宠臣出征时,皇帝往往派遣御医随军,并安排以“太医校尉”、“太医司马”这样的官职,但是并没有形成正规的军医制度。
一直到明朝时期,军队中才形成了正规的军医编制。
根据《明史·兵志一》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统计,京师三大营: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的兵士为二十万七千三百人,配备军队医务人员十二人。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万七千三百人,才有一名医官或者医士!